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清春

作品数:30 被引量:195H指数:9
供职机构: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政治法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经济管理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水利工程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社会学

主题

  • 5篇城市
  • 4篇流域
  • 4篇黄河流域
  • 4篇河流域
  • 3篇影响因素
  • 3篇碳排放
  • 2篇制造业
  • 2篇生态
  • 2篇时空分异
  • 2篇数字经济
  • 2篇水资源
  • 2篇通达
  • 2篇通勤
  • 2篇主城区
  • 2篇县域
  • 2篇路网
  • 2篇产业结构
  • 1篇低碳
  • 1篇低碳交通
  • 1篇都市

机构

  • 30篇山东财经大学
  • 4篇安阳师范学院
  • 4篇济南市城乡规...
  • 3篇国土资源部信...
  • 3篇聊城大学
  • 3篇天津大学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河南大学
  • 1篇滨州医学院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济南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曲阜师范大学
  • 1篇西藏大学
  • 1篇许昌学院
  • 1篇首都经济贸易...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加州大学
  • 1篇山东省国土测...

作者

  • 30篇刘清春
  • 4篇马交国
  • 4篇焦士兴
  • 3篇马永欢
  • 3篇张莹莹
  • 2篇夏海斌
  • 2篇孔令群
  • 2篇渠涛
  • 2篇肖燕
  • 2篇张志元
  • 1篇李海霞
  • 1篇张淑敏
  • 1篇张金盈
  • 1篇孙然好
  • 1篇董彦岭
  • 1篇蒲业潇
  • 1篇王铮
  • 1篇戴霄晔
  • 1篇张建伟
  • 1篇王广梅

传媒

  • 2篇环境保护
  • 2篇世界地理研究
  • 2篇经济与管理评...
  • 1篇资源科学
  • 1篇软科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地理学报
  • 1篇东岳论丛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公路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城市问题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南方经济
  • 1篇山东财政学院...
  • 1篇科学与管理
  • 1篇人民黄河
  • 1篇安阳师范学院...
  • 1篇现代城市研究

年份

  • 1篇2025
  • 7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2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路网空间通达性研究被引量:8
2021年
通达性被认为是评价交通网络的方法中一项综合的、直观的评价指标,并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城市规划、区域空间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等多种领域。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陆域范围为研究区,通过运用空间句法模型和网络分析算法,获取路网集成度和等时圈数据并进行GIS可视化表达,定量分析研究区路网发育的空间结构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蓝色经济区内路网体系发育较为成熟,路网线段集聚明显;线段式空间分布格局呈"点-轴"状发散,轴线式空间分布格局呈"干-枝"状发散,形成了区域内部的核心圈与外围圈的互连互通;(2)城镇区域可达性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中心性和周边路网发达程度,而青岛市和潍坊市位于区域的核心位置,通达性好且对整个区域路网的控制作用较为突出。
肖燕邹再超刘清春
关键词:通达性路网空间句法
城市居民低碳交通意愿与行为一致性研究被引量:11
2021年
城市居民的低碳交通意愿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对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尚少有研究关注低碳交通"意愿—行为"一致性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并将建成环境和个体社会经济属性作为情境因素引入分析框架,构建了不同情境下低碳交通行为发生机理的模型,并运用多群组结构方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低碳交通行为是由自发性驱动和习惯性驱动双重行为逻辑影响的复杂过程,且以"意愿—行为"为表征的自发性驱动占主导作用。同时,收入、职业、公共交通便利度和人口密度等情境变量在低碳交通意愿到行为的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高收入群体和行政事业单位群体具有更高的低碳交通意愿与行为的一致性;公共交通便利和人口密集的城市设计也会促进居民低碳交通意愿与行为相一致。因此,应有针对性地强化低碳交通意愿,培养低碳交通习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引导高碳群体低碳出行。
袁玉娟刘清春周平李敏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
“压力型”财政激励与县域城市扩张——来自取消农业税改革的准自然实验
2024年
文章以2006年全国取消农业税作为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变化的准自然实验,基于校准后的全球夜间灯光影像界定中国的县域城市面积,运用强度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对县域城市扩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取消农业税后,受到财政冲击更大的县,县域城市范围扩张更快。从动态效果来看,财政压力对城市扩张的正向影响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强。机制研究表明,县级政府在损失了农业税基而服务业基础薄弱的前提下存在工业增长偏好。具体而言,县级政府通过做大在位的工业企业和招商引资吸引新企业两种途径增加工业用地出让,由此产生了扩展城市空间的结果。进一步研究证实,地方政府在财政压力下快速扩展城市空间的做法显著降低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不利于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目标。本研究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白秀叶朱宇刘清春詹铭峰
关键词:财政压力
中国制造业能源相关的碳排放因素分析被引量:22
2014年
本文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建立制造业部门能源消耗碳排放模型,将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分解为产出规模、部门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等四个方面因素。以能源强度为标准把制造业划分为能源密集型行业和非能源密集型行业两类。结果发现:①从逐年效应来看,产出规模是碳排放增加的最大拉动因素,能源强度是碳排放较强的抑制因素,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两个因素影响相对较小,产出规模增长抵消了能源强度对碳减排的贡献导致碳排放总量增加。以1996年为基期,至2011年,除能源消耗强度的累积效应为负值外,其余三种因素的累积效应均为正值。②相较于非能源密集型行业,能源密集型行业数目虽少,对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影响更大,但非能源密集型行业减碳潜力巨大。
刘清春孔令群安泽扬
关键词:制造业碳排放
黄河流域河南段水资源空间均衡研究
2024年
基于水资源负载指数、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和用水效益系数等测算模型,研究了黄河流域河南段2011—2020年水资源空间均衡性.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河南段8市水资源负载指数大致呈波动增长趋势且远大于10,水资源利用程度很高,基尼系数为0.31;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大致呈波动下降趋势且平均值为0.33,水土匹配程度较低,基尼系数为0.28;用水效益系数呈稳步上升趋势,单方水GDP产值为208元,用水效益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合理,基尼系数为0.32;水资源空间均衡系数平均值为0.55,空间均衡等级为Ⅲ级,属于一般失衡.基于此,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提前规划引水调水等有利于促进黄河流域河南段社会经济和水资源利用空间均衡发展.
焦士兴岳欣王安周张建伟刘清春尹义星丁辉
关键词:黄河流域
我国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和发展模式研究述评被引量:16
2016年
在国家政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物流业和物流园区蓬勃发展,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物流园区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分别从物流园区的基本内涵、空间布局、园区建设和发展模式四个角度,对当前我国物流园区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评述,发现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物流园区的概念、功能、类型等方面,缺少对动力机制、互联网技术的分析,研究学科比较单一,缺少跨学科复合研究。作者指出,物流园区的相关研究应置于更广阔的研究视角下,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尤其要关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最后作者指出了当前我国物流园区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我国物流园区研究提出建议和展望。
马交国马永欢刘清春
关键词:物流园区
公路交通网络对济南市县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测度研究
2014年
交通运输快速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外溢效应,基于济南市公路交通网络发展的现状分析,建立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测算公路交通设施对经济增长的溢出作用程度,结果发现:(1)从1995-2010年,公路交通网络密度对济南市县域经济增长产生正向溢出效应。(2)济南市公路交通网络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溢出效应表现为能促进经济增长和工业聚集、提升城乡居民收入等。
刘清春王广梅
关键词:空间计量经济学
新城市主义引导下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实践审视——以济南新东站TOD规划设计为例被引量:2
2018年
新城市主义思想及理论对城市空间开发与再生产具有重要的警示与借鉴意义,已成为许多政府实施空间优化与治理的重要准则。论文基于相关理论梳理,结合济南市新东站TOD规划设计实践解析,分析新城市主义理论对区域性交通枢纽规划乃至城市空间单元规划的影响机制,并系统总结城市规划实践过程中实施新城市主义理论应秉承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马交国孙海军刘清春刘清春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TOD
碳中和目标下城市绿色交通体系构建研究——以济南市为例被引量:10
2021年
构建城市绿色交通体系,形成与可持续发展相适的城市交通结构,是实现交通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本文以济南市为例,基于绿色交通理念,构建了城市交通结构优化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并运用满意度函数,量化了当前济南市四种机动化交通工具的最优交通出行结构。结果发现:(1)地面公交、出租车、私家车、轨道交通最优比例分别为45.63%、11.63%、20.60%、22.14%。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适度发展出租汽车,并限制私家车出行是推动济南市绿色交通发展的必由之路;(2)当前济南市城市交通结构的资源环境负外部性较大,碳排放、道路占用面积等满意度较低,交通结构的优化显著提高了碳排放、外部成本、经济成本、道路占用等多个目标的满意度,使得交通碳排放量减少了32.84%,但出行拥挤度、交通补贴分别提高了138.91%、7.96%,这表明碳中和目标下城市绿色交通结构优化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降低居民的出行品质、政府增加交通补贴来实现,城市交通结构优化面临困难;(3)在规划情境下,最优交通结构下的公共交通占比提高到73%。轨道交通建设、新能源发展及集约土地利用等政策的实施,可进一步促进城市交通结构的优化,推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刘清春赵培雄袁玉娟徐秀玉周平
关键词:绿色交通多目标决策
区域发展的地理学基础评估及其指标体系构建被引量:2
2023年
本文总结了2004—2022年间对中国艰苦边远地区范围和类别划分的管理理论认识。作为一种地理学理论探索,首先聚焦中国艰苦边远地区存在的地理学基础及其发展可能性。在方法学上,研究了区域产出与区域特征要素的关系,从自然地理环境、交通区位、社会发展等方面界定了地理学三大本性内涵,科学地构建了区域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发了相关地理信息科学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得到的重要发现是,在现代区域发展中,区域第一地理学本性依赖的第一类地理要素,其重要性接近70%,区域第二地理学本性依赖的第二类地理要素的贡献率接近17%,正在发展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依赖的第三类地理要素贡献约达到了13%,验证了第一本性的地理要素在区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意味着区域发展面临第一本性地理要素的锁定效应和地理工程改造的必要性,要实现区域创新发展需要依赖三个地理本性的进化作用。当前中国区域发展到了需要重点提高人均受教育水平、发展区域信息化能力的社会创新发展阶段,其政策关键是推进区域新型城镇化和提升乡村振兴。
王铮耿文均夏海斌夏海斌刘清春刘清春顾高翔戴霄晔戴霄晔吴乐英
关键词:指标体系数据挖掘BANACH空间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