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钰

作品数:7 被引量:20H指数:4
供职机构: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郑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黄斑
  • 4篇视网膜
  • 4篇网膜
  • 2篇单抗
  • 2篇断层扫描
  • 2篇视网膜疾病
  • 2篇视网膜静脉
  • 2篇视网膜静脉阻...
  • 2篇注射
  • 2篇相干断层扫描
  • 2篇静脉阻塞
  • 2篇激光
  • 2篇激光光凝
  • 2篇光凝
  • 2篇光凝治疗
  • 2篇光相干断层扫...
  • 2篇玻璃体
  • 1篇单抗治疗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成像

机构

  • 7篇郑州市第二人...
  • 1篇郑州市第三人...

作者

  • 7篇闫淑
  • 7篇杜敏
  • 7篇邵玲
  • 7篇刘钰
  • 3篇李琰
  • 2篇杨凯转
  • 2篇杨洁
  • 1篇海金秀
  • 1篇狄浩浩
  • 1篇朱淑敏
  • 1篇陈梦平
  • 1篇高雪霞
  • 1篇周琨

传媒

  • 2篇中华眼底病杂...
  • 2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眼科
  • 1篇国际眼科杂志
  • 1篇航空航天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共焦显微镜下真菌菌丝形态的观察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通过对共焦激光显微镜下不同真菌菌丝形态分析总结,为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指导,并为进一步共焦激光显微镜下菌属菌种鉴定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8月-2015年10月在共焦激光显微镜下查到菌丝的75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观察共焦显微镜下不同时期和不同患者的各种菌丝形态,总结其特点。结果:不同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在共焦显微镜下菌丝形态表现多样,感染早期菌丝数量少,不易查到,需要仔细观察。活动期菌丝量较多,排列密集,不同菌种形态不同,有呈水平分布,长线状、竹节样高反光,有节段或分支,有呈簇状垂直或斜行分布,分支较多、较细;菌丝旁也可见小点状、圆珠状、短棒状等真菌孢子样形态,呈高反光,也有呈低反光表现,共48例48眼。使用过抗真菌药物的部分病例可见断裂的菌丝节段、肿胀菌丝,有的菌丝变得僵直,有的形态奇特,粗细不一。抗真菌药物治疗后复查的2例显示菌丝减少或仅存少量节段,3例已查不到菌丝,病灶区上皮层完全修复,基质层纤维化瘢痕形成,呈高反光。结论:共焦激光显微镜检查是早期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一项有效手段,并能判断病情转归及指导药物治疗。
杨洁牛际铭杜敏刘钰邵玲闫淑
关键词:共焦显微镜菌丝真菌性角膜炎
芪明颗粒联合格栅样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观察芪明颗粒联合格栅样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合并黄斑水肿疗效。方法临床确诊为BRVO合并黄斑水肿的患者80例80只眼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常规行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眼压、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激光光凝组(激光组)和芪明颗粒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组(联合组),分别为40只眼。随访期间采用治疗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以12个月为疗效判定时间点,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的变化情况。结果 12个月随访时,激光组、联合组激光光凝的平均次数分别为1.9、1.4次,联合组激光光凝次数少于激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组、联合组患者较治疗前视力预后有效率分别为40%、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组、联合组患者CRT较治疗前分别减少了(90.7±19.6)、(126.2±30.6)um,与治疗前的CR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27,26.085,P<0.01)。结论芪明颗粒联合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治疗BRVO合并黄斑水肿可以减少重复激光光凝次数,减轻黄斑水肿,提高视力。
杜敏邵玲闫淑狄浩浩刘钰
关键词:视网膜静脉阻塞芪明颗粒激光光凝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玻璃体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一年后视力的影响因素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观察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玻璃体注射雷珠单抗治疗1年后视力及其影响因素。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2015年5月至2017年2月wAMD患者50例(50眼)。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及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所有患眼均采用每月注射1次连续注射3个月后按需治疗的方案行玻璃体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观察治疗1年后的BCVA。分析治疗1年后的终末BCVA及提高程度与基线特征年龄、性别、基线BCVA、黄斑下视网膜出血、视网膜内液、视网膜下液、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面积及CNV的类型(经典为主型、微小经典型、隐匿型)的相关性。主要指标BCVA、黄斑下视网膜出血、视网膜内液、视网膜下液、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CFT、CNV的面积,CNV的类型。结果治疗前BCVA为(53.4±14.5)个字母,治疗1年后BCVA为(61.3±20.5)个字母,提高(7.9±8.5)个字母(t=-6.564,P<0.01)。治疗1年后的终末BCVA与基线BCVA正相关(B=0.483,P=0.001),与治疗前CNV面积和CNV的类型负相关(B=-0.211,P=0.005;B=-0.202,P=0.005);治疗1年后BCVA的提高程度与治疗前CNV面积和CNV类型负相关(B=-0.509,P=0.005;B=-0.488,P=0.005)。三种类型的CNV中,经典为主型CNV治疗1年后的BCVA较差,隐匿型的终末BCVA较好,经典为主型BCVA提高程度较少,微小经典型提高程度较大(P<0.05)。结论经典为主型CNV、CNV面积大者,玻璃体注射雷珠单抗1年后视力改善较小、预后差;基线视力较好者会有较好的终末视力。
闫淑邵玲杜敏沈策英李琰刘钰晁阳阳杨凯转
关键词: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力
成人型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的多模式影像特征观察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观察成人型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AFVD)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观察2015-01/2018-04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并确诊为成人型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的患者6例11眼,其中男2例3眼,女4例8眼,年龄52. 5±1. 7(43~67)岁。眼前节、眼压及ERG均未见异常,无家族史。最佳矫正视力(BCVA):0. 08~0. 8,EOG:9眼正常,2眼轻度下降。所有患者均进行了眼底彩照、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对其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主要特征。结果:眼底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见约≤1PD大小的黄色斑块;卵黄样物质沉积处在FFA及ICGA均呈低荧光,部分在FFA晚期出现荧光积存; OCTA B-scan示卵黄样物质沉积在感光细胞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之间,随着疾病的进展,感光细胞层逐渐被破坏,外核层变薄,RPEBruch膜复合体层变薄或消失; OCTA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见暗区,周围见强反射信号,En-face图像见暗区。结论:多种成像模式相结合有助于AFVD的诊断,减少漏诊、误诊,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发病机制,协助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准确评价预后。
闫淑朱淑敏杜敏邵玲沈策英刘钰李琰
关键词: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荧光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视网膜疾病的多模式影像特征分析
2023年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视网膜疾病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22年12月于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COVID-19相关视网膜疾病患者16例3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例,女性11例;年龄(26.69±9.88)岁;双眼、单眼发病分别为14、2例。确诊COVID-19至出现眼部症状的时间为(2.63±0.89)d。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FP)、红外眼底照相(IR)、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2例4只眼。患眼中,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20只眼,其中合并棉绒斑6只眼;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PLR)10只眼。BCVA0.1~1.0。眼前节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观察分析患眼FP、IR、OCT影像特征。结果AMN20只眼中,黄斑中心或旁中心区不规则“地图状”微褐色病灶14只眼;FP检查未见明显异常6只眼;IR检查,患眼均可见黄斑中心或旁中心区不规则“地图状”弱反射;OCT检查,患眼均可见外核层中强反射伴椭圆体带和嵌合体带不连续;行FFA检查的2只眼,未见明显异常荧光。PLR10只眼,后极部和(或)视盘周围可见棉绒斑、视网膜出血,周边视网膜大致正常,其中可见Purtscher斑5只眼、黄斑水肿4只眼;OCT检查可见神经上皮层间强反射信号,神经上皮层间水肿6只眼;行FFA检查的2只眼,视网膜静脉管壁荧光素渗漏,后极部及视盘周围视网膜前小动脉闭塞呈斑片状弱荧光,下方出血遮蔽荧光。结论COVID-19相关AMN的IR可显示病灶的轮廓,OCT显示病灶在外层视网膜;COVID-19相关PLR的FP显示病变通常在后极部和(或)视盘周围,OCT显示神经上皮层水肿。
杨凯转闫淑邵玲李琰刘钰杜敏陈梦平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及脉络膜厚度观察
2015年
目的观察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患者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及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方法临床检查确诊的MEWDS患者10例10只眼(病例组)纳入研究,选取年龄、性别、屈光状态相匹配的10名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患者中女性9例9只眼,男性1例1只眼;平均年龄(27±8)岁。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为5~14d。以发病后2周内为急性期;发病8周后为恢复期。所有患者均行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直接和(或)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OCT检查。采用Spectralis—OCT仪增强深部成像技术测量病例组患眼和对侧跟黄斑区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平均随访时间5个月。观察病变急性期和恢复期患眼OCT图像特征,以及患眼和对侧眼SFCT的变化。结果病例组患眼病变急性期后极部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光带均明显紊乱,变薄、缺失、不连续及反光减弱;恢复期IS/OS光带连续性及厚度恢复。患眼病变急性期、恢复期平均SFCT分别为(239.0±140.7)、(189.9±115.6)μm;恢复期SFCT较急性期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87,P〈0.05)。病变急性期、恢复期对侧眼平均SFCT分别为(214.6±127.2)、(186.5±108.6)μm;恢复期SFCT较急性期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53,P〈0.05)。正常对照组受检眼SFCT为(155.5±83.5)μm。病例组患眼急性期SFC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17,P〈0.05)。结论MEWDS患眼病变急性期IS/OS光带明显紊乱,变薄、缺失,外核层间见点状强反射信号;双眼病变急性期SFCT均较恢复期增厚,患眼急性期SFCT较正常人增厚。
闫淑杜敏邵玲刘钰杨洁周琨
关键词:脉络膜光学相干
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联合黄斑格栅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评价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联合黄斑格栅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性黄斑水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照纳入标准收集BRVO性黄斑水肿患者44例44只眼,所有患者均常规行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眼压、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组(试验组)和单纯激光光凝组(对照组),每组22只眼。随访期间采用治疗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随访6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的变化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试验组、对照组患者较治疗前视力预后有效率分别为63.6%、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照组患者CRT较治疗前分别减少了(126.2±54.6)、(60.7±21.6)μm,与治疗前的CR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98、11.00,P<0.05)。结论: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联合黄斑格栅光凝治疗BRVO性黄斑水肿可以减轻黄斑水肿,提高视力。
邵玲杜敏海金秀闫淑刘钰高雪霞
关键词:视网膜静脉阻塞激光光凝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