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锐
- 作品数:16 被引量:88H指数:6
- 供职机构: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潮流沉积与环境效应——第七届国际潮流沉积学大会会议综述被引量:1
- 2009年
- 潮流沉积学大会每4年举办一次,汇集了国际潮流沉积研究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2008年,中国第一次成功举办第七届国际潮流沉积学大会。会议以现代和古代潮流沉积层序、潮流沉积水动力学、潮流沉积体系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以及潮流沉积环境的监测和模拟为中心议题,详尽介绍了有"陆架潮流沉积地貌博物馆"之称的中国浅而宽的大陆架上的6个主要潮流沉积体系;集中关注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潮控三角洲的发展变迁;对于潮流沉积层序的辨别和分析不仅表明了沉积的物质来源,还揭示了潮流和沉积物行为模式的动力学机制;潮流沉积的环境效应是区域性的,同时更是对于全球变化的明显响应。在此背景下,对其监测与物理、数值模拟在认识高、低纬度地区的潮流沉积体系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以及极端气候事件对潮流沉积体系的改造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刘锐印萍肖菲
- 关键词:陆架沉积层序水动力学
- 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与地学应用综述被引量:15
- 2004年
- 天然裂变径迹的形成和演化是一个连续不可逆的过程,经历了漫长地质演化的矿物的所有裂变径迹综合起来就可以看作—个热时钟体系。它不仅反映了矿物冷却到封闭温度(退火温度)的时间,还记录了矿物所经历的低于封闭温度的整个热历史的信息。由此可以建立起用于恢复矿物热史信息的各种模型(包括时间——温度模型)。这些模型的建立对沉积盆地沉降/埋藏历史、造山带浅部壳层冷却/剥露历史的研究以及低温热历史重建等地学方面的应用意义重大。
- 常远刘锐杨嘉
- 关键词:磷灰石裂变径迹地质演化造山带沉积盆地
- 中英文连接号的意义和用法——地学论文中的实例解析被引量:1
- 2022年
- 基于国家标准和相关资料,分析并对比了中文和英文连接号的意义和用法。一般地,一字线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范围;波浪线表示数值范围;短横线表示复合;英文长线表示范围或对比,短线表示复合。通过地学论文中的实例,发现中英文连接号非常容易被混淆和错用。为了减少这些混淆和错用,在使用过程中,应明确连接号前后两部分包括文字、数字、字母、单词、词组等之间的关系,明白连接号代表的意义。
- 刘锐
- 关键词:连接号复合词
- 南海南部50万年以来碳酸钙和有机碳记录及其揭示的东亚夏季风演化被引量:9
- 2010年
- 为了解南海南部第四纪冰期旋回中表层生产力的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的演化关系,通过对南海南部MD05-2897孔晚第四纪500ka以来碳酸钙和有机碳含量及堆积速率高分辨率的研究发现,碳酸钙含量及堆积速率表现出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而有机碳的含量及堆积速率则主要呈现频率更高的周期性变化.碳酸钙和有机碳含量及堆积速率都在间冰期时增加,冰期时降低,反映了间冰期时夏季风的增强导致上升流的加强和营养物质的增加,促使表层生产力提高.碳酸钙和有机碳含量及堆积速率具有100ka偏心率周期、40ka斜率周期、20ka岁差和10ka半岁差周期等最为丰富的频谱,显示出低纬海区对轨道周期响应的特色.碳酸钙和有机碳的堆积速率与北半球低纬夏季日射量吻合较好,说明岁差相关的北半球低纬夏季太阳辐射量的变化可能是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而与全球冰量相关的气候变化可能是次要因素.
- 梅西张训华郑洪波刘锐黄恩清
- 关键词:南海南部晚第四纪有机碳碳酸钙
- 宇宙成因核素^(10)Be、^(26)Al:原理及其地学应用被引量:3
- 2008年
- 随着加速器质谱的出现,宇宙成因核素展示了其在地球科学应用中的生命力。介绍了宇宙成因核素10Be、26Al的生成、示踪原理及近年来在地学中的应用。宇宙成因核素是宇宙射线粒子(包括原生和次生粒子)与大气及岩石发生核反应所生成的新核素,其生成量可用已知物理过程定量描述。大气生成宇宙成因核素在考古、古环境及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原地生成宇宙成因核素则在地貌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一门新的实验技术。定量地描述地表的暴露历史和侵蚀速率,在解决许多地质问题中成为最重要的手段。
- 刘锐
- 关键词:宇宙成因核素侵蚀速率加速器质谱
- 百问百答
- 2019年
-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它独特的生态环境蕴育出形态各异、多种多样的美丽鸟类。湿地拥有怎样的自然风貌,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生活在湿地中的鸟类又有着怎样独特的习性呢?2019年8月31日的中科馆大讲堂,我们邀请到了北京林业大学的贾亦飞博士,带我们一起探索湿地和鸟类的知识。
- 贾亦飞刘锐孙亚飞邵博
- 关键词:生态环境鸟类湿地
- 黄海的演化之路
- 2019年
- 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东晋]葛洪《神仙传·麻姑》人类历史之于沧海桑田,不过须臾之间,然而,今天的我们通过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不仅能探寻大海今生的浩瀚,还能够追溯她前世的神秘。中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陆地文明情结,重陆轻海的文化传统长期影响着我们。
- 刘锐
- 关键词: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海平面
- 大气中CO_2含量的控制因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被引量:5
- 2008年
- 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元素,以不同的物质形态在各个圈层循环,引起大气中CO2含量的变化,百万年级别的CO2变化属于构造尺度,其主要控制因素是大陆化学风化对于CO2的消耗速率;次级时间尺度为10万a及以下,大气CO2通过生物泵作用从碳源到碳汇循环往复,调节着地球上的气候环境演化。人类出现以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为排放的CO2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碳循环,同时也成为新的碳循环的重要制衡因素。
- 梅西刘锐
- 关键词:大气CO2碳循环气候变化
- 晚中新世以来亚洲季风阶段性演化的海陆记录被引量:9
- 2005年
- 本文在综合对比晚新生代以来中国黄土高原黄土红粘土沉积、西北太平洋粉尘沉积、南海有孔虫、阿拉伯海有孔虫记录的基础上,探讨了大约8 Ma以来亚洲季风的阶段性演化历史。结果发现,黄土高原粉尘沉积在8 Ma前后大规模出现,在3.5 Ma前后大幅增加;印度季风在8 Ma前后形成(或显著加强);南海ODP1146站位浮游有孔虫Neogloboquadrina丰度也有两次明显增加,表明海水表面温度不断降低和海洋生产力的增加,指示东亚冬季风作用增强。北太平洋ODP885/886钻孔风成粉尘通量也有增加,指示亚洲内陆进一步的干旱化和冬季风作用的增强。印度洋沉积通量在11Ma前后开始增加,在9-8 Ma时出现峰值,表明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南部逐渐隆起。当隆起达到足够高度时,导致亚洲内陆干旱气候带扩大,同时提供大量粉尘并向东传输到中国北方和北太平洋地区。青藏高原北缘山前盆地的沉积记录显示,在3.6 Ma时,高原北部的进一步快速隆升过程可能影响到整个高原,从而导致亚洲内陆更加干旱化,东亚季风增强,粉尘沉积加快,南海及印度洋陆源沉积作用加剧。
- 郑洪波黄湘通刘锐强小科
- 关键词:亚洲季风海水表面温度青藏高原北缘印度季风沉积通量
- 杭州湾地区末次冰盛期第一硬质黏土层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7
- 2006年
- 对于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的研究是衡量沉积介质能量,判别沉积地理环境和水动力条件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对杭州湾地区河姆渡钻孔的末次冰盛期第一硬质黏土层样品进行系统的粒度分析,并与典型黄土、古土壤、下蜀土及河流相、湖相样品进行对比后发现,该层位样品所显示的粒度分布特征与湖相沉积物极为相似,而与下蜀土及河流相沉积物有所差别。从粒度分布的角度推断,该区第一硬质黏土层的沉积环境为河湖相。
- 刘锐郑洪波
- 关键词: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