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锐

作品数:6 被引量:26H指数:4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细胞
  • 4篇内皮
  • 3篇内皮细胞
  • 2篇血管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管
  • 1篇单核
  • 1篇单核细胞
  • 1篇单核细胞趋化
  • 1篇单核细胞趋化...
  • 1篇动员作用
  • 1篇血管瘤
  • 1篇血管新生
  • 1篇血管形成
  • 1篇人脐
  • 1篇人脐带
  • 1篇人脐带血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征
  • 1篇脐带

机构

  • 5篇复旦大学上海...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5篇刘锐
  • 5篇王海杰
  • 4篇谭玉珍
  • 3篇张美华
  • 1篇王镛斐
  • 1篇毛颖
  • 1篇赵曜
  • 1篇周良辅
  • 1篇舒加

传媒

  • 2篇解剖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国际病理科学...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犬外周血淋巴管内皮祖细胞的分选及其向内皮细胞的诱导分化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研究犬外周血中CD34^+/CD133^+/VEGFR-3^+淋巴管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征,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信号途径在淋巴管内皮祖细胞向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犬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再用流式细胞仪从单个核细胞分选VEGFR-3^+细胞。通过VEGF-C诱导使VEGFR-3^+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表面形态和超微结构,并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观察特征性标志物的表达。结果VEGFR-3^+细胞同时表达CD34和CD133。经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4^+/VEGFR-3^+细胞的含量约为0.13%,VEGFR-3^+/CD133^+细胞的含量约为0.08%。CD34^+/CD^33^+/VEGFR-3^+细胞的体积较大,直径约为15μm。经VEGF-C诱导后,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变为梭形,伸出板状伪足和许多丝状伪足。诱导后1周,细胞表达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诱导后2周,细胞表面出现小凹,细胞内可见Weibel-Palade小体。细胞表达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LYVE-1,CD133标志消失。结论在VEGF-C诱导作用下,外周血中的CD34^+/CD133^+/VEGFR-3^+淋巴管内皮祖细胞能向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化。VEGF-C/VEGFR-3信号途径在淋巴管内皮祖细胞的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刘锐谭玉珍王海杰张美华
关键词:内皮生长因子
细胞因子对淋巴管内皮祖细胞的趋化和动员作用被引量:13
2008年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CD34+/CD133+/VEGFR-3+淋巴管内皮祖细胞(LEPCs)的趋化和动员作用。方法用Percoll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再用流式细胞术分选VEGFR-3+LEPCs,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特征性标志物CD34和CD133的表达。通过跨膜迁移实验观察VEGF-C、SDF-1、MCP-1和G-CSF对LEPCs的趋化作用,并用扫描电镜观察迁移细胞的形态特征。在大鼠皮下分别注射VEGF-C、SDF-1、MCP-1和G-CSF,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LEPCs数目,同时用全自动血样分析仪计数白细胞。结果与对照组相比,VEGF-C、SDF-1、MCP-1和G-CSF组跨膜迁移细胞的百分率增大,用VEGFR-3和CXCR-4阻断抗体处理后VEGF-C和SDF-1的趋化迁移作用明显降低。注射VEGF-C、SDF-1、MCP-1和G-CSF后,大鼠外周血中LEPCs的数量明显增多。未见白细胞显著增多。结论VEGF-C、SDF-1、MCP-1和G-CSF对LEPCs有趋化迁移和动员作用,VEGF-C/VEGFR-3和SDF-1/CXCR-4信号途径在LEPCs趋化迁移方面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刘锐谭玉珍王海杰张美华
关键词:基质细胞衍生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流式细胞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海绵状血管瘤内皮细胞血管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人大脑海绵状血管瘤(CM)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深入研究CM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血管形成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将为寻找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措施提供新的思路.从手术切除的CM组织分离内皮细胞,在体外培养扩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VEGFR-1和VEGFR-2的表达.通过MTT法、细胞刮除法和跨膜迁移法以及体外三维Ⅰ型胶原蛋白凝胶模型检测VEGF对CM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血管形成的作用.在非双极电凝切除的25例CM中成功地分离了内皮细胞.分离的CM内皮细胞具有血管内皮细胞的基本特征,VEGFR-1和VEGFR-2表达比正常人大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强.用VEGF处理后,CM内皮细胞的增殖数目、迁移数目、最大迁移距离以及在三维胶原蛋白凝胶中形成毛细血管样结构的长度和面积增大,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本研究结果提示,CM内皮细胞的VEGFR-1和VEGFR-2表达上调,VEGF通过与其受体结合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从而促进CM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血管形成.VEGF/VEGFR信号途径在CM血管形成方面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谭玉珍赵曜王海杰周良辅毛颖刘锐舒加王镛斐
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内皮细胞VEGFVEGFR-1VEGFR-2血管形成
内皮祖细胞与肿瘤血管新生被引量:5
2006年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特异性表达CD34,CD133和VEGFR-2,具有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潜能。EPCs主要位于骨髓和外周血。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肿瘤血管新生。肿瘤细胞可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在不同因子的趋化作用下EPCs从骨髓动员至外周血循环,然后迁移和定居到肿瘤组织,经细胞因子诱导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参与肿瘤血管新生。VEGF/VEGFR-2信号途径在EPCs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方面起重要作用。
刘锐王海杰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血管新生肿瘤
人脐带血淋巴管内皮祖细胞的分化及其生物学特征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研究脐带血中CD34+/CD133+/VEGFR-3+淋巴管内皮祖细胞经VEGF-C诱导向内皮细胞分化过程中生物学特征的变化,并探讨其分化的机制。方法取脐带血,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形核细胞,再用流式细胞仪分选CD34+/CD133+/VEGFR-3+细胞,然后用VEGF-C诱导分化。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表面形态和细胞内结构的变化,并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观察特征性标志物的表达变化。结果脐带血中的淋巴管内皮祖细胞表达CD34、CD133和VEGFR-3。CD34+/CD133+/VEGFR-3+细胞经VEGF-C诱导后7 d,呈长梭形,细胞伸出板状伪足和丝状伪足,出现较多短的微绒毛,表面可见细胞小凹,细胞质中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诱导后14 d,细胞已具有内皮细胞的特征,表达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志物LYVE-1和5-核苷酸酶,CD133表达消失,细胞质中可见Weibel-Palade小体。结论脐带血中存在CD34+/CD133+/VEGFR-3+淋巴管内皮祖细胞,这些细胞在VEGF-C诱导作用下可能通过VEGF-C/VEGFR-3信号途径分化为淋巴管内皮细胞。
张美华王海杰谭玉珍刘锐
关键词:VEGFR-3VEGF-C淋巴管内皮细胞脐带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