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鹭
- 作品数:10 被引量:54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市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上海市长宁区62年的疟疾监测与防治成效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对上海市长宁区疟疾防治历程进行回顾性分析,为疟疾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53—2014年上海市长宁区疟疾疫情资料及消除疟疾工作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长宁区20世纪60年代初期曾有疟疾的暴发流行,年发病率超过了1 000/10万,其中1962年发病率更是高达1 768.79/10万,1966年疟疾疫情得到控制,之后的疫情比较平稳,疟疾的年发病率维持在较低的发病水平。1982年达到了基本消灭的标准(年发病率低于10/10万),1996年以来疟疾年发病率一直控制在1/10万以下。2008年出现最后1例本地疟疾病例。结论 62年来的防治经验为消除疟疾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影响疟疾发生的自然因素并没有完全改变,加强输入性疟疾防控工作是今后疟防工作的主要任务。
- 夏仪蔡黎汤泓李颖卫鹭蔡恩茂
- 关键词:疟疾
- 上海市长宁区一起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的调查和处置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了解上海市长宁区一起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的调查和处置情况,为今后开展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工作提供经验。方法收集查阅流行性出血热病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在疫区和警戒区开展灭鼠行动和鼠密度、鼠类带毒率监测。结果病例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颜面、头颈和手充血发红,少尿等流行性出血热典型症状。实验室检查双份血清效价呈4倍升高。病例住所卫生状况差、鼠类侵害痕迹严重,食物经常敞开存放。疫点鼠密度监测结果达标,捕获1只褐家鼠,未检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结论食用或接触被鼠污染的食品或物品所致感染的可能性较大。应进一步做好防鼠灭鼠工作,加强疫点监测,同时提高监测敏感性。
- 卫鹭殷为申夏仪时影影李颖
-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
- 上海市长宁区不同人群H7N9禽流感知识及态度调查
- 2014年
- 目的了解上海市长宁区不同人群对H7N9禽流感的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运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教育、企业、居民3类人群中,抽取656名人员,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结果长宁区居民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主要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了解不一,能够全面了解H7N9禽流感主要临床表现的只占35.67%(234/656),只回答出其中的1个临床表现的为17.84%(117/656)。结论长宁区居民对H7N9禽流感相关知识了解不全面,应加强对居民的健康教育。
- 姜璎慈徐仁芳卫鹭殷为申袁祖英汤泓李颖
- 关键词:知识
- 一起家庭聚集性人感染H7N9禽流感事件调查被引量:18
- 2014年
- 2013年3月31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公告,上海、安徽等地发生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这是全球首次发现人类中感染此种亚型的病毒;截至5月27日,中国内地共10个省39个地市发现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共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130例,其中死亡37例^[1]。在此次疫情中,上海市共报告33例确诊病例,其中14例死亡;其中长宁区辖区内共发现3例确诊病例,死亡2例,而2例死亡者为夫妻,属于家庭聚集性病例。现将该起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经过报告如下。
- 胡越蔡恩茂吴金贵张泽申李颖汤泓姜璎慈袁祖英卫鹭何晓定张佳蕾庄建林
- 关键词:家庭聚集性流行病学调查
- 2010~2012年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地区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 对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地区2010~ 2012年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特征进行分析,为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0~2012年北新泾地区的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特征、处置情况、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0 ~2012年北新泾地区共发生35起聚集性事件,包括1起暴发疫情和34起聚集性疫情,涉及病例占该地区报告病例的25.43%.发病高峰时间多在3~5月.所有疫情均进行了病原学检测,其中29起(83.69%)检出病毒阳性.以CVA16和EV71阳性为主.结论 2010 ~2012年北新泾地区聚集性疫情中的病毒阳性检出率较高,CVA16和EV71是主要病毒型别.3~5月是发病高峰,应加强对流动人口聚居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 陈强林晶李颖卫鹭庄建林
- 关键词: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EV71
- 上海市长宁区手足口病与气象因素相关性研究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探索手足口病发病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按月整理2005~2010年间手足口病发病数及对应月份的气象数据。结果 4~7月为长宁区手足口病发病高峰。进行手足口病月发病数和气象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月发病数与平均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降雨日、蒸发量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显著性,与日照时间、相对湿度、降雨量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显著性。当月气温≥20℃(OR=13.32,95%CI=1.587~111.793),手足口病高发(≥50例/月)的风险加大。结论手足口病发病和部分气象因素存在相关性。使用气象因素如平均气温等进行手足口病疫情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
- 庄建林蔡恩茂李颖袁祖英卫鹭
- 关键词:手足口病气象因素预警
- 2011-2015年上海市长宁区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分析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了解上海市长宁区2011-2015年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特征,为开展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长宁区2011-2015年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数据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1-2015年长宁区共报告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227起,涉及病例839例,占总报告病例的24.47%(839/3 429)。聚集性疫情高峰集中在3-6月(51.10%,116/227),主要发生在托幼机构70.93%(161/227)。疫情发生后1 d内报告的占16.30%(37/227);疫情持续时间1~18 d,中位数为4 d,四分位数间距为2~6 d。疫情持续时间与措施反应时间呈正相关(r=0.318,P=0.001)。EV71引起的暴发高峰集中在5-6月,早于Cox A16和其他肠道病毒的流行高峰(6-7月)。聚集性疫情病原以EV71为主,占40.94%(70/171);每个季度病原检出种类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99,P=0.032)。结论及时开展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调查处置可有效减少疫情持续时间,长宁区手足口病不同流行期病原检出种类不同。建议5-6月应积极开展监测,重点关注EV71引起的聚集性疫情,警惕重症病例发生。
- 姜璎慈卫鹭夏仪袁祖英李颖
- 关键词: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疾病监测病原学
- 埃博拉病毒病疫区来华(归国)人员的健康管理
- 2017年
- 埃博拉病毒病(EVD)曾称为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1-2]。EBOV可引起多器官损害,以肝、脾、肾损害为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病死率为20.0%~90.0%[3]。
- 时影影卫鹭李颖庄建林
- 关键词:埃博拉出血热特异性治疗HEMORRHAGIC西非国家多器官损害疫情管理
- 2005—2011年上海市长宁区病毒性肝炎疫情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病毒性肝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由于不同型别的病毒性肝炎传播途径、防控措施存在较大的区别,且随着疫苗的使用、生活方式等的改变,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生变化。为了掌握我区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现将我区2005年正式实施网络直报以来的病毒性肝炎疫情分析如下。
- 庄建林李颖袁祖英卫鹭
-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疫情分析流行病学特征人类健康危害网络直报
- 上海市长宁区2005—2011年输入性登革热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本区2005年以来报告和管理的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为输入性登革热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收集本区2005—2011年报告和管理的12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29.3岁。患者的输入国为东南亚国家,1例在海南旅游期间发病。12例患者均有明确的蚊子叮咬史,急性发病,首发症状为发热。8例患者有头痛表现,5例患者出现恶心症状,4例患者出现皮疹、背部压痛,其余与登革热相关的临床表现还有眼眶痛、肌肉关节痛等。登革热ELISA检测结果:IgM+IgG阳性6例,仅IgM阳性3例,仅IgG阳性2例,二者均阴性1例。结论长宁区输入性登革热的风险长期存在,对于在疫区居住、旅游和不明原因的发热患者,应考虑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可能并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测。
- 李颖卫鹭袁祖英张蕾庄建林
- 关键词: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