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一文

作品数:24 被引量:58H指数:5
供职机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历史地理
  • 6篇文学
  • 5篇经济管理
  • 5篇社会学
  • 3篇艺术
  • 2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0篇苗族古歌
  • 10篇古歌
  • 8篇苗族
  • 5篇叙事
  • 5篇文化
  • 4篇史诗
  • 3篇张秀眉起义
  • 3篇起义
  • 3篇口头传统
  • 2篇黔东南苗族
  • 2篇历史文化
  • 2篇民间叙事
  • 2篇民族
  • 2篇蝴蝶
  • 2篇表演
  • 1篇多样性
  • 1篇叙事传统
  • 1篇叙事文
  • 1篇叙事文学
  • 1篇演唱

机构

  • 10篇黔南民族师范...
  • 8篇贵州日报社
  • 5篇武汉大学
  • 2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贵州省民族研...

作者

  • 24篇吴一文
  • 2篇吴一方
  • 2篇唐艺嘉
  • 1篇刘雪芹
  • 1篇符江潮
  • 1篇欧阳廷勇
  • 1篇李卫红

传媒

  • 5篇贵州民族研究
  • 5篇黔南民族师范...
  • 4篇贵州民族学院...
  • 2篇贵州社会科学
  • 2篇民族文学研究
  • 1篇贵州文史丛刊
  • 1篇常州工业技术...
  • 1篇燕山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6
  • 3篇2004
  • 2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7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追寻农耕文明的“舞步”被引量:4
2010年
以列入首批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苗族水鼓舞田野调查为基础,阐释了水鼓舞所蕴含的苗族水文化、鼓文化、稻作文化、原始崇拜、社区团结教育、传统历法文化等多重文化内涵。
吴一文
关键词:农耕文明文化内涵
从苗族古歌看苗族的天文历法被引量:5
1999年
天文学是人类最早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它产生于农牧业生产的实践,是人们长期观察天象和物候变化的经验总结和认识自然界时间变化规律的结晶。恩格斯说:“首先是天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 无论是从现今的苗族民间文学、民俗学资料,还是从汉文献的零星记载来看,苗族在历史上都曾对许多天文现象进行了科学观测,并创造和使用过本民族特有的历法。
吴一文
关键词:天文历法苗族
从苗族古歌看苗族传统林业知识被引量:10
2004年
有“苗族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之称的《苗族古歌》综合反映了苗族古代社会的情况。传统林业思想是其科技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古歌原文为依据 ,论述了它所反映的制种、整地、播种、移栽、砍伐、使用等的全过程。展现了苗族为丰富祖国林业文化所做出的贡献。
覃东平吴一文符江潮
关键词:苗族古歌
“庄周梦蝶”文化渊源探考被引量:1
2014年
"庄周梦蝶"为历代学者所关注,但庄周为什么偏偏梦的是蝴蝶而非他物?学界鲜有探考。苗楚文化同源,苗族的蝴蝶崇拜,化蝶、梦蝶与生死观等对庄周有极大影响,庄周之所以梦的是蝴蝶,有着深刻的"集体记忆"和文化渊源,应与苗族或苗族先民的蝴蝶崇拜有关。
吴一文唐艺嘉
关键词:庄周梦蝶生死观
试析苗族古歌所反映的黔东南苗族迁徙原因被引量:4
1998年
历史文献和苗族古歌、传说等已证明,苗族是从黄河中下游或长江中下游迁徙至贵州、广西、湖南、云南、四川等地的,但各地苗族具体迁徙的原因不尽相同.湘西和川黔滇方言的苗族史诗、传说中反映的迁徙原因是与汉族战争的失败.如,滇东北地区的13章苗族古歌,后8章即叙述汉族与苗族在黄河流域争夺中原地区的历史,每一章谈一次战争场面.由于战败,苗族退出了中原,遂开始艰难的迁徙.而黔东方言苗族则与此不同,据流传在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古歌,其迁徙原因是由于人口增加,导致粮食、生态等方面的问题:“雀多窝窝往不下/人多寨子容不了/难容火塘煮饭吃/难容簸箕簸小米/难容脚板舂碓杆/没有地方去开亲/没有地方去花钱/七个公公一把锄/一个挖地十个等/日子实在太难过/六个婆婆一架车/一根蒿针共纺线/一人在纺十人看/真是实在太艰难.”而流传于广西北部苗族地区的神话《创世大神和神子神孙》亦载:“六层坡有了寨子,六层岭有了山村,后来寨又添寨,村又添村,六层坡寨子盖寨子,六层岭一村连一村.村看寨,寨子像天星,寨看村,村子像鱼鳞.寨子人挤挤,村子人嘈嘈,因为田少地多,碓小难舂米,有的人得吃,有的人饿肚,只好挖芒树,采野蕨过活;衣服不够穿,被子不够盖,热天打赤膊,冷天围着火塘坐;挑水不够吃,个个又叫渴.”
吴一文吴一方龙林
关键词:苗族古歌屈家岭文化考古发现长江中下游长江中游
苗族古歌叙事传统研究
“苗族古歌”又译“苗族史诗”,是苗族文化的“元典”、口头传统的典型代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论文以母语文本的苗族古歌为主要线索,采用民族学、叙事学、语言学、民间文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吴一文
关键词:苗族古歌口头传统母语文学叙事文学
文献传递
仪式与表演中的文化传承——苗族古歌演述的民俗背景被引量:2
2012年
苗族古歌之所以历经千百年而不衰,应归功于独特的民俗背景及其传承方式;其中,演述场景、演述禁忌对古歌传承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深刻影响;而在其传承方面,则主要有师传学歌、家学渊源、神迷顿悟、自学成才四种方式。
吴一文
关键词:苗族古歌
民俗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传统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以剑河县大稿午苗族水鼓舞为例被引量:2
2012年
文章立足于贵州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苗寨水鼓舞基本情况、文化价值、传统知识产权问题等方面的田野调查,结合其他民俗文化创意产业有关案例,提出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中,必须充分重视传统知识产权保护,尊重传统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感情,并使他们获取相应的惠益,才能更好地保证民俗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吴一文
关键词:传统知识创意产业知识产权
《苗族史诗》汉译与英译的若干问题——《苗族史诗》汉文译注者吴一文教授访谈录被引量:8
2016年
笔者针对苗文、汉文、英文对照版《苗族史诗》汉译和英译中涉及到的问题,采访了其汉文译注者吴一文教授。吴一文教授就其父今旦先生如何开始搜集整理《苗族史诗》,父子在旧版《苗族史诗》的基础上进行了哪些改进,在翻译时有什么样的理念,以及如何邀请美国学者Mark Bender对新版《苗族史诗》进行英译,最终打造出三文对照版《苗族史诗》进行了阐述。《苗族史诗》的翻译模式,不仅仅是一个个案,更为其他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走出去"提供借鉴。
吴一文刘雪芹
关键词:田野调查合作翻译
张秀眉起义人、地、事考略被引量:1
1997年
认为汉文献中的地名蚂蚁寨、展马蚁寨、张梅尼等均系今台江县盘乡掌麻你(Zangx Maf Nix)的苗语音译,而且并非因张秀眉在此 血起义得名;苗族起义将领九大白(Jux DasBil)与 汉文献中的黔兴王张报九系同一人;传说为张秀眉所栽的倒栽杉并非为其所栽;起义将领李文彩 的最终结果是不知去向;乌鸦坡与乌东山系两处地名,张秀眉等被俘之处应为乌东山,即今雷山县 陶尧乡境内。
吴一文
关键词:起义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