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4篇症状
  • 4篇梗死
  • 3篇血管
  • 3篇血管造影
  • 3篇造影
  • 3篇首发
  • 3篇首发症
  • 3篇首发症状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脑血
  • 3篇脑血管
  • 2篇动脉变异
  • 2篇头颅
  • 2篇丘脑
  • 2篇椎动脉
  • 2篇卒中
  • 2篇脑出血
  • 2篇脑血管造影

机构

  • 16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6篇周晓梅
  • 7篇杨海华
  • 6篇韩光
  • 6篇刘立斌
  • 5篇赵留庄
  • 4篇李颖
  • 2篇袁景林
  • 1篇张京滨
  • 1篇王丽娟
  • 1篇缪中荣
  • 1篇高峰

传媒

  • 4篇中国实用医药
  • 3篇中华神经医学...
  • 2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国急救复苏...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09
  • 7篇2008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牛磺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缺血区脑组织小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观察牛磺酸是否能通过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时小胶质细胞激活,抑制炎性反应,发挥保护脑组织的作用。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进行实验。SD大鼠54只,6只用于制备栓子,余48只大鼠随机分4组各12只,缺血2 h再灌注4 h对照Ⅰ组,缺血2 h再灌注4 h给药Ⅰ组,缺血2 h再灌注22 h对照Ⅱ组,缺血2 h再灌注22 h给药Ⅱ组。应用血栓栓塞法制作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抗原,观察牛磺酸对局灶性脑缺血2 h后再灌注4 h及22 h小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Ⅰ比较,给药Ⅰ组缺血侧灰质区、胼胝体区及尾壳核区含MHCⅠ、MHCⅡ抗原阳性小胶质细胞数目明显降低(t_(MHCⅠ)=3.594、5.169、4.269,t_(MHCⅡ)=3.511、3.087、4.743,P<0.01或0.05);与对照Ⅱ组比较,给药Ⅱ组缺血侧灰质区、胼胝体区、尾状壳核区、视神经区含MHCⅠ、MHCⅡ抗原阳性小胶质细胞数亦明显降低(t_(MHCⅠ)=11.691、13.262、6.070、1.914,t_(MHCⅡ)=30.533、38.554、5.913、2.311,P<0.01或0.05);结论牛磺酸可通过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时小胶质细胞激活,发挥对脑组织的全脑保护作用。
王丽娟赵留庄周晓梅牛军伟
关键词:牛磺酸脑缺血-再灌注炎性反应小胶质细胞
长导丝交换技术在经桡动脉途径脑血管造影术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长导丝交换技术在经桡动脉途径脑血管造影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接受桡动脉途径脑血管造影术患者257例临床资料,将其中186例Ⅱ型、Ⅲ型主动脉弓患者依据Simmons-2导管成襻技术不同分为试验组(n=90)和常规组(n=96)。观察两组桡动脉穿刺成功率、Simmons-2导管成襻成功率、弓上动脉插管成功率、造影时间、曝光时间、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桡动脉穿刺均获成功。试验组和常规组Simmons-2导管成襻成功率分别为97.8%和72.9%,试验组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插管成功率分别为97.8%、97.8%、97.8%和72.9%、72.9%、72.9%,试验组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右锁骨下动脉、右椎动脉插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时间分别为(22.5±9.4)min、(28.3±8.3)min,X线辐射时间分别为(8.9±4.5)min、(12.6±6.5)min,试验组均明显少于常规组(P=0.017,P=0.035);并发症发生率分为别为4.4%、5.2%(P>0.05),两组均未出现颅内动脉栓塞事件、穿刺出血、动脉闭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长导丝交换技术可提高Simmons-2导管成襻、主动脉弓上动脉插管成功率,缩短造影时间及X线辐射时间,有效性及安全性高,可作为Ⅱ型、Ⅲ型主动脉弓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脑血管造影术常用技术。
杨海华周晓梅刘立斌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桡动脉
丘脑旁正中动脉变异引起双侧丘脑梗死二例报道分析被引量:9
2014年
临床上有时可看到患者头部CT或MRI上出现双侧丘脑对称性梗死,但两侧供血血管同时闭塞引起对称性梗死的可能性却不大.国内外有报道双侧丘脑旁正中区对称性梗死可能是由于丘脑旁正中动脉变异引起^[1-3],但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的影像学资料,如全脑血管造影,临床上也只能推测血管存在变异可能.笔者所在科室通过行全脑血管造影发现2例患者确实存在双侧旁正中动脉起源于同一主干即Percheron动脉,以及其供血区域发生变异,现将其临床资料报道如下,以期为临床上双侧丘脑梗死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杨海华周晓梅缪中荣高峰
关键词:丘脑脑梗死
伴有副大脑中动脉的脑梗死1例
2016年
患者男,27岁,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4 d 于2014年8月6日来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患者入院前4天安静状态下出现左侧肢体无力,持物力弱,能站立行走;持续约10 min左右缓解,肢体无力症状能完全恢复。每天发作1次,共发作4次,每次发作症状相似。患者右利手,有吸烟史。
杨海华周晓梅刘立斌
关键词:脑梗死
脑血管DSA在椎动脉变异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椎动脉变异诊断的价值,了解椎动脉变异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神经内科自2010年10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行脑血管DSA检查的946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明确存在椎动脉变异患者的DSA特点及其不同变异种类和发生率。结果发生椎动脉变异140例。椎动脉起源异常16例(1.7%),其中左侧椎动脉起源异常14例,右侧椎动脉起源异常2例。1例(0.1%)永存三叉动脉起源于右侧颈内动脉。1例(0.1%)寰前节间动脉起源于左侧颈外动脉。10例(1%)椎动脉成窗式变异。25例(2.6%)小脑后下动脉起自颅外段较低部位。椎动脉发育不良92例(9.7%),其中右侧椎动脉发育不良54例,左侧椎动脉发育不良38例。发育不良的椎动脉中有12例椎动脉吻合异常.其中右侧椎动脉吻合异常4例,左侧椎动脉吻合异常8例。结论脑血管DSA可以清晰地显示椎动脉变异的位置、形态,掌握椎动脉变异的DSA影像学表现对提高脑血管病的诊断率及制定手术方案有着重要意义。
杨海华周晓梅刘立斌
关键词:椎动脉动脉变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无创正压通气抢救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评价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急性心源性肺水肿随机分为两组,常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机上给予鼻导管给氧治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组在传统常规治疗同时加用伟康Esprit呼吸机经鼻(面)罩治疗。结果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组通气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呼吸频率、心率、血压以及动脉血气分析等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为90%。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能迅速纠正缺氧、改善心功能。可作为抢救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李颖周晓梅韩光
关键词:无创正压通气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抢救措施
以意识障碍、幻嗅为首发症状的胼胝体梗死一例
2009年
患者 男,76岁,右利手,主因发作性意识不清半天入院。患者半天前在安静状态下突然出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无肢体抽搐,无大小便失禁,无口吐白沫,1min后意识好转,醒后自感乏力,脸色发白,并自诉发病前嗅到一股异味,但其家属并未闻到这股异味,稍休息后并无其他不适。患者既往吸烟40余年,每日40支,饮酒30余年,每日约150g,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
杨海华赵留庄周晓梅
关键词:胼胝体脑梗死
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卒中3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分析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方法对2006年7月—2007年12月收治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卒中患者3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经治疗后,2例癫痫持续状态死亡,3例癫痫持续状态控制后因脑干出血引起脑疝致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25例部分性发作及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好转出院。结论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卒中应尽早诊断,采取针对性治疗。
周晓梅韩光
关键词:癫痫脑卒中首发症状
高血糖对急性高血压性丘脑出血预后的影响
2008年
目的研究丘脑出血非糖尿病性血糖升高预后的影响。方法丘脑出血患者中,高血糖组与血糖正常的患者作对照组,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丘脑出血预后与血糖正常组的差异。结果本组丘脑出血患者一过性血糖升高的发生率为47.9%,最高血糖水平为10.22mmol/L。结论丘脑出血一过性血糖升高的发生率和血糖水平、丘脑出血的类型和脑实质内的血量有关。
周晓梅李颖韩光
关键词:高血糖丘脑出血预后
Bi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昏迷患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应用BiPAP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对52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昏迷患者应用BiPAP呼吸机,4h/次,2~3次/d,记录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分析变化。结果治疗后PaO2、SpO2和pH升高,PaCO2下降,HR和RR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iPAP无创机械通气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较好,疗效确切、可靠。
李颖周晓梅韩光
关键词:BIPAP呼吸衰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