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银生
- 作品数:88 被引量:334H指数:11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医药卫生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医用微型机器人蠕动肠道中的驱动力计算及实验研究被引量:8
- 2002年
-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可进入人体内腔和血管的微型机器人驱动机构。此种微型机器人能够在充满液体的弯曲的人体肠道内运行。当机器人在充满液体的微型管道内运行时 ,在其周围会自动形成一层液体动压润滑膜 ,此润滑膜能避免机器人与管道壁发生直接接触。结合人体肠道的蠕动方程和N- S方程利用有限元分析计算了此种微型机器人在蠕动肠道中的驱动力和运行速度 ,进行了机器人的运行实验 ,结果表明 ,机器人能以较快速度在肠道内悬浮运行。
- 何斌杨灿军周银生陈鹰
- 关键词:微型机器人肠道有限元医用机器人驱动力
- 气油两相流对滑动轴承油膜阻尼系数的影响被引量:1
- 1997年
- 本文在引入新型气油两相流粘度模型的基础上,组建了一套适用于气油两相流润滑工况下,关于滑动轴承油膜阻尼系数的数值计算方法,计算研究了气油两相流对滑动轴承油膜阻尼系数的影响,得出了一系列规律性的结论.
- 安琦周银生顾大强
- 关键词:气油两相流滑动轴承阻尼系数润滑
- 一种医用肠道机器人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被引量:17
- 2004年
- 提出一种结构简单的医用肠道机器人的驱动机构。利用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理论,详细分析计算了肠道机器人在不同弹性模量、不同半径和不同粘液粘度的肠道内的轴向运行速度和形成的粘液膜厚度。结果表明,此种肠道机器人能以较快速度在肠道内悬浮运行。上述分析结果已被肠道试验研究所证实。
- 穆晓枫周银生陈柏
- 关键词:医用微型机器人微创外科手术无损伤驱动内窥镜
- 油气两相流对滑动轴承静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1995年
- 在改装后的MPV-1500滑动轴承试验机上实验研究了油气两相流对滑动轴承承载能力及摩擦力的影响。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发现,油气两相流对滑动轴承摩擦力影响极小,而对承载能力有一定的降低作用,但随载荷的增大,这种降低作用趋于消失。
- 安琦周银生金永昕
- 关键词:摩擦力载荷
- 医用微型机器人的体内驱动器
- 一种医用微型机器人的体内驱动器,其特征是该体内驱动器由带螺旋槽的微电机1、带螺旋槽的圆柱体2、柔性联轴器3构成,或由带螺旋槽的微电机1、带螺旋槽的圆柱体2构成,其中螺旋槽1a与2a的旋向必须相反。同现有技术比较,其优点是...
- 周银生
- 文献传递
- 一种新型的微型机器人
-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微型机器人的驱动机构。此种微型机器人能够在充满液体的弯曲的微型管道内运行。当它在充满液体的微型管道内运行时,在它的周围会自动形成一层液体动压润滑膜,此润滑膜能避免它与管道壁发生直接接触。详细分析计算和实验...
- 周银生贺惠农李立新顾大强赵东福
- 关键词:微型机器人
- 文献传递
- 陶瓷人工关节的跑合和摩擦性能研究被引量:21
- 1998年
- 研究3种生物陶瓷材料(氧化铝,氮化硅和碳化硅)在水中的跑合及其摩擦特性.结果表明:跑合前,氮化硅-氮化硅摩擦副的起始摩擦因数和稳态摩擦因数最高,碳化硅-碳化硅摩擦副的起始摩擦因数和稳态摩擦因数最低;跑合后,氧化铝-氧化铝摩擦副的稳态摩擦因数最高,碳化硅-碳化硅摩擦副的起始摩擦因数和稳态摩擦因数仍然最低.当摩擦副表面均加工到超光洁状态(表面粗糙度Ra为纳米数量级)时,碳化硅-碳化硅摩擦副的摩擦性能最佳,氧化铝-氧化铝摩擦副的摩擦性能最差.从摩擦学角度来看,碳化硅-碳化硅与氮化硅-氮化硅摩擦副有望作为合用的人工髋关节材料得以应用.
- 周银生
- 关键词:陶瓷人工关节氧化铝氮化硅碳化硅
- 指纹摩擦力的测试与研究被引量:3
- 2004年
- 设计并建立一套手指皮肤摩擦特性测试系统 ,在此系统上进行大量的实验 ,以研究不同皮肤指纹的摩擦特性。通过分类、归纳 ,找出指纹对皮肤摩擦特性的影响规律 ,探讨其作用机理 。
- 康剑莉陈罡罗福麟周银生
- 关键词:指纹摩擦力机器人机械设计
- 润滑脂流变性对滚动轴承振动性能的影响被引量:21
- 2006年
- 采用表观粘度仪和振动仪研究了润滑脂的流变性对轴承振动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润滑脂在一定剪切速度下的表观粘度偏低对轴承振动性能有利,但润滑脂的表观粘度非常小时,在加工精度较差的中大型轴承上振动噪声性能反而不够理想;润滑脂的流变性能对中小型轴承振动噪声的影响有决定性作用,对微小型轴承的振动性能影响不明显,这符合摩擦学行为系统依赖性的规律。
- 吴宝杰刘庆廉李兴林周银生
- 关键词:流变性振动润滑脂轴承表观粘度
- 双包络环面蜗杆传动润滑机理的模拟试验研究被引量:6
- 1997年
- 根据双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接触特性和润滑油膜的形成特点,提出了能模拟该蜗杆传动挤压效应和卷吸效应共同作用的简化接触模型,并设计了相应的模拟试验台。利用该试验台对挤压效应和卷吸效应耦合作用的润滑机理进行了试验研究,同时分析了主轴转速、加载速度、油腔深度等对接触面间润滑油膜的形成和承载能力的影响。
- 贺惠农韦云隆周银生周银生全永昕
- 关键词:蜗杆传动润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