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陈
- 作品数:117 被引量:688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 肿瘤坏死因子α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鼠的静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大鼠的静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以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将动物分成两组:实验组通过结扎肾下段下腔静脉诱导DVT构建动物模型;对照组接受下腔静脉探查术,术毕关腹,对照组无DVT。每组各15只SD大鼠。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急性血栓形成过程中TNFα的水平,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方法测定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和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VCAM-1)的表达情况,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血栓中VCAM-1水平表达的情况。结果在血栓形成的早期,实验组大鼠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术前(P<0.01),在血栓形成附近的血管内皮细胞的vWF表达上调,而ADAMTS13表达下调;同时,实验组大鼠内皮细胞和血栓中VCAM-1表达逐渐上调,在术后第5~7天上调明显。结论 DVT急性期的TNFα水平升高可影响血管内皮vWF/ADAMTS13的表达,促进血栓黏附和内膜损伤。
- 张赟建殷恒讳姚陈叶财盛叶润仪常光其王深明
-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Α深静脉血栓形成内皮细胞
- 巨大和长段胸主动脉瘤的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
- 2005年
- 目的探讨巨大和长段胸主动脉瘤行带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3例10·6~28·0cm长真性胸主动脉瘤的男性患者,采用多个带膜支架相连接成一条长段支架型人工血管,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治疗。对瘤体全长28·0cm、最大直径7·3cm的病例,采用4个长度为130mm的不同直径的带膜支架相连接覆盖胸主动脉;另2例分别用2枚、3枚带膜支架治疗。2例术中先行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和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旁路术。结果3例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2例术后无内漏,分别随访1,2个月,瘤腔内血栓形成;1例在支架连接处有少量内漏,术后1年消失,瘤腔内血栓形成。1例术后出现短暂脑缺血表现,1个月后消失。结论采用多个带膜支架相连接对巨大和长段胸主动脉瘤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治疗,安全、微创,疗效良好,远期效果有待观察。
- 王深明常光其胡作军姚陈李晓曦
- 关键词:人工血管
- 来源于大、中动脉壁恶性血管肿瘤的诊治分析
- 目的 了解对来源于大、中动脉壁血管恶性肿瘤的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3年-2013年3例来源于大、中动脉壁的恶性血管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例为腹主动脉未分化肉瘤,1例为降主动脉平滑肌肉瘤,1例为右颈总动...
- 王劲松常光其姚陈陈鹏殷恒讳张希李晓曦王深明
- 裂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修复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总结腔内修复术治疗裂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通过股动脉入路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21例内膜撕裂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和近端降主动脉的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进行血管腔内治疗,根据椎动脉造影确定是否重建左锁骨下动脉。结果全组21例中,急性夹层13例,慢性夹层8例,均接受了血管腔内带膜支架修复术,手术成功率100%。17例同时封闭了左锁骨下动脉,其中4例行左锁骨下动脉重建。4例发生内漏,1例术后发生脑梗死。平均随访22.3个月(6~65个月),所有病例均存活。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12例,部分血栓形成9例。结论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内膜撕裂13'位于主动脉弓远端和近端降主动脉的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是有效和安全的,具有微创、成功率高和并发症少等特点。
- 常光其王深明李晓曦陈伟李家平胡作军姚陈
-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带膜支架血管腔内治疗
- 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广泛闭塞性疾病的疗效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血管旁路移植术在治疗下肢动脉广泛闭塞性疾病的中期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纵向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23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93例下肢动脉广泛闭塞性病变并接受血管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9例,女性14例;年龄(60.7±15.1)岁。手术指征为间歇性跛行(22例,23.7%)和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71例,76.3%)。观察和评估患者的病例特点、手术方式和随访情况。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血管旁路移植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93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其中旁路血管采用人工血管59例(63.5%),自体静脉23例(24.7%),人工血管桥接自体静脉11例(11.8%);远端吻合口位于膝下动脉28例(30.1%),位于膝上动脉65例(69.9%)。围手术期死亡4例,其中3例为尿毒症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踝肱指数较术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2.000,P<0.001)。中位随访时间为34(12,53)个月,1例失访。术后6、12、24和60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72.5%、67.3%、64.9%和58.3%;无截肢生存率分别为79.8%、76.1%、75.8%和47.2%;肢体保留率分别为78.8%、76.1%、75.8%和72.9%;总生存率分别为85.9%、80.7%、76.8%和66.3%。Cox回归分析提示流出道>1条是维持旁路通畅的重要因素(HR=0.340,95%CI:0.139~0.829,P=0.018);冠心病(HR=4.029,95%CI:1.487~10.916,P=0.006)、肾功能不全(HR=4.825,95%CI:1.718~13.551,P=0.003)、人工血管(HR=3.666,95%CI:1.355~9.920,P=0.011)及流出道>1条(HR=0.405,95%CI:0.188~0.876,P=0.022)与旁路移植术后无截肢生存率的关系密切;而脑血管疾病(HR=3.337,95%CI:1.485~7.500,P=0.004)、高血压(HR=2.622,95%CI:1.206~5.704,P=0.015)、糖尿病(HR=2.622,95%CI:1.206~5.704,P=0.015)及肾功能不全(HR=5.945,95%CI:2.737~12.913,P<0.001)与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密切相关
- 吴伟滨王冕李梓伦姚陈武日东宁俊杰刘春良常光其
- 关键词: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血管旁路移植术自体血管
- 颅外段颈动脉瘤的单中心诊治经验
- 王劲松姚陈李勇辉常光其李松奇吕伟明胡作军王深明
- 乳腺癌诊断和治疗研究的热点与方向被引量:10
- 2009年
-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并呈现年轻化趋势。有报告,美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已跃升至1/7,而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在过去10年中也上升了27%。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妇女健康的头号杀手。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初步完成,以蛋白质组学、系统生物学、生物芯片技术为代表的高通量、自动化筛选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使人们对恶性肿瘤发生机制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各种新发现的细胞周期调控因子、信号传导通路、肿瘤相关基因的发现与功能鉴定,极大地推动了乳腺癌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研究的发展。目前围绕乳腺癌的实验研究的热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王深明姚陈
- 关键词:女性乳腺癌细胞周期调控因子人类基因组计划癌发病率恶性肿瘤生物芯片技术
- 近肾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技术进展被引量:1
- 2020年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目前已成为大部分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治疗,但对于近端瘤颈较短的近肾腹主动脉瘤,需要涉及内脏分支重建,常规的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疗效并不满意。近年来,烟囱支架技术、开窗支架技术、分支支架技术、八爪鱼技术等创新性技术的使用为近肾腹主动脉瘤患者的腔内治疗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本文回顾并总结当前腔内治疗技术的进展,以期对目前各种技术的应用难点加以分析思考。
- 王深明姚陈王康杰
- 关键词:肾动脉
- 双腔导管取栓治疗慢性下肢动脉栓塞疗效分析
- 殷恒讳王冕李梓伦姚陈王斯文王劲松胡作军常光其王深明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支架感染诊治分析被引量:13
- 2016年
-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VAR)术后支架感染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EVAR术后支架感染病例资料,对感染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再次干预方式及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收治的患者共有10例EVAR术后支架感染病例,均为男性,年龄45~72岁(平均62.5岁)。其中2例初次EVAR手术于我院进行,占我院同期EVAR手术的0.23%(2/885)。本次发病与EVAR手术间隔0~27个月(平均6.9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热(100%)及腰背部疼痛(40%)。8例患者有明确感染诱因(80.0%),其中腹主动脉瘤肠瘘4例(40%),炎性动脉瘤3例(30%),上呼吸道感染并败血症1例(10%)。9例患者接受了二次手术干预,其中局部清创+引流1例,支架切除+双侧腋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1例,支架移除+右侧腋动脉-双侧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7例。随访2~60个月(平均24.1个月),1例失访,1例术后死于腹主动脉残端破裂(12.5%),7例迄今存活,其中1例解剖外旁路闭塞(12.5%)但无严重下肢缺血。结论 腹主动脉瘤肠瘘和炎性腹主动脉瘤是本组病例支架感染的主要原因,在充分抗炎治疗的基础上建立解剖外旁路并移除移植物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 殷恒讳王冕李梓伦姚陈胡作军王劲松常光其王深明
-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移植物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