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鹏 作品数:23 被引量:67 H指数:4 供职机构: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中轴型脊柱关节炎骶髂关节损伤患者ADP、LPT和炎症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通过测定中轴型脊柱关节炎骶髂关节损伤患者体内瘦素、脂联素和炎症细胞因子的浓度,探讨脂肪细胞因子与炎症因子在ax Sp A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本实验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免疫散射法等方法测量中轴型脊柱关节炎的骶髂关节损伤患者体内ADP、LPT,TNF-α,IL-6,IL-17的浓度,运用统计学原理中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LPT、ADP的含量与TNF-α,IL-6,IL-17之间的关系。结果:1 LPT与IL-6,IL-17,TNF-α,CRP等炎症因子存在正相关2ADP与IL-6,IL-17,TNF-α,CRP等炎症因子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1LPT是ax Ps A发病的促进因子,加速骶髂关节骨破坏的程度。2ADP与炎症因子负相关,可能为关节的保护因子。 陈泽宇 李苗 孙晓鹏关键词:脂联素 qRT-PCR法分析复发性SLE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柔嫩梭菌数量的变化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 RT-PCR)法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肠道菌群数量的变化,探讨双歧杆菌、柔嫩梭菌与复发性SLE活动的关系。方法提取粪便细菌组DNA,运用q RT-PCR法分析此二菌绝对数量的变化。结果SLE复发活动期双歧杆菌、柔嫩梭菌数量均较治疗后稳定期减少(P<0.05),对比正常对照组也均减少(P<0.05)。结论双歧杆菌、柔嫩梭菌菌群数量与SLE活动度评分相关,肠道内此二菌数量减少可能与SLE病情的复发有关。 吴霞 肖盼盼 谢晓然 孙雪茜 付冰冰 孙晓鹏关键词:双歧杆菌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肠道菌群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7 2016年 目的探讨SLE与肠道菌群、炎症因子及疾病活动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经糖皮质激素(激素)联合羟氯喹治疗后三者的变化及其治疗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5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及30例初诊SLE患者(SLE组),后者接受为期3个月的激素联合羟氯喹治疗,分别收集正常对照组及SLE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粪便标本,应用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定量,同时应用ELISA法对外周血中IL-17、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行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价SLE患者的病情活动程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治疗前SLE患者大肠埃希菌数较多(P<0.01),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较少(P均<0.01);外周血中IL-17水平较高(P<0.05),且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0.699,P<0.05);TGF-β水平下降(P<0.05),且与乳酸杆菌的数量呈正相关(r=0.416,P<0.05)。与治疗前相比,激素联合羟氯喹治疗3个月后SLE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减少(P均<0.05),大肠埃希菌数无明显变化(P>0.05);SLE患者SLEDAI评分降低(P<0.05),血清IL-17水平下降(P<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TGF-β水平升高(P<0.01)、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SLE患者存在较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状态。激素联合羟氯喹治疗可改善SLE患者的病情,但同时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肠道菌群失调状态。IL-17及TGF-β等炎症因子可能参与SLE的发病及治疗作用机制。SLE状态下,乳酸杆菌与TGF-β可能有关。 李苗 付冰冰 吴霞 胡泽昆 孙晓鹏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肠道菌群 糖皮质激素 羟氯喹 阿魏酸钠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血清中细胞因子IL-15、IL-23、TGF-β的影响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TNF-α、IL-10、IL-17水平的影响,来研究阿魏酸钠的干预效果。方法:将清洁级雌性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给予以0.9%氯化钠注射液0.1mL于大鼠足跖部,模型组和药物治疗组分别给予0.1%完全弗氏佐剂0.1mL注射大鼠足跖部,在6、12d后予以加强注射免疫。药物治疗组在造模2周后予腹腔注射阿魏酸钠,以50mg/kg每日一次,连续12d;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分别给予同等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于造模32d后断头处死大鼠,采集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IL-15、IL-23、TGF-β浓度。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清IL-15、IL-23水平升高,TGF-β水平降低,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IL-15、IL-23表达水平明显降低,TGF-β表达水平上调。结论:阿魏酸钠可降低大鼠血清中IL-15、IL-23的水平,升高TGF-β的水平,对佐剂性关节炎有治疗具有一定的作用。 孙晓鹏 严俊关键词:阿魏酸钠 佐剂性关节炎 IL-15 IL-23 TGF-Β 外源性HMGB1对SLE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自噬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重组人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刺激伴肾脏损害和不伴肾脏损害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后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的两个亚型LC3Ⅱ/Ⅰ的表达情况,以及重组人HMGB1刺激对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Western blot比较1μg/ml重组人HMGB1蛋白刺激伴肾脏损害与不伴肾脏损害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0、6、24、48 h后自噬相关蛋白LC3Ⅱ/Ⅰ的表达情况。CCK-8法检测1μg/ml HMGB1刺激72 h对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MGB1时间依赖性地引起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LC3Ⅱ/Ⅰ表达上调(P<0.05)。伴肾脏损害组与不伴肾脏损害组相比,自噬水平的增加更为明显。1μg/ml HMGB1明显抑制SLE患者PBMC的增殖(P<0.001)。结论:HMGB1可以使SLE尤其是伴肾脏损害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发生细胞自噬,参与SLE甚至狼疮肾炎的发病。提示针对HMGB1的单克隆抗体或细胞自噬调节剂可能成为SLE新的治疗靶点。 付冰冰 孙晓鹏 赵阴环关键词:自噬 LC3 复方甘草酸苷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TNF-a、IL-1和IL-6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研究复方甘草酸苷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TNF-αIL-1和IL-6表达水平的影响,以探讨复方甘草酸苷对佐剂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给大鼠右后足跖部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AA),在致炎后第14d,大鼠继发性关节炎出现。开始在治疗组AA大鼠腹腔注射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2mg/kg,连续10d,直至第28d处死全部大鼠,断头取血后用酶免法测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组大鼠血清中的TNF-α、IL-1、IL-6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复方甘草酸苷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表达均成抑制作用。结论:复方甘草酸苷可降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的表达,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作用。 孙晓鹏 史然然 袁学强关键词:复方甘草酸苷 关节炎 TNF- IL-6 细胞自噬与狼疮肾炎研究进展 2020年 自噬是高度保守的代谢过程,对维持细胞稳态发挥重要作用,尤其自噬可以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致病过程。狼疮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并被广泛研究,基于遗传分析、细胞生物学、狼疮治疗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等方面,目前诸多研究认为细胞自噬与狼疮肾炎的发生相关联。本文总结了近年关于细胞自噬与狼疮肾炎的研究进展,为狼疮肾炎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提供新视角。 马光宇 付冰冰 孙晓鹏关键词:自噬 狼疮肾炎 微生态调节剂对初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干预治疗作用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微生态调节剂对初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干预治疗作用。方法将80例初诊SLE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SLE的规范治疗,同时观察组加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采用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评估患者疾病活动程度。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检测两组患者的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ESR)、IgA、IgG、补体C3、补体C4、ALT、AST、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及粪便球杆比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ESR、IgA、IgG、ALT、AST、Scr、BUN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前,补体C3、C4水平均高于同组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粪便球杆比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WBC计数、Hb、PLT计数、粪便球杆比及观察组治疗前后WBC计数、Hb、PLT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gA、IgG、AST水平、粪便球杆比、SLEDAI评分及24 h尿蛋白均低于对照组,补体C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生态调节剂干预治疗后,初诊SLE患者机体炎症及免疫反应被抑制、尿蛋白减少,并发消化系统症状少,且微生态调节剂的肝肾不良反应小,较为安全有效。 付冰冰 岳彩芳 玄春艳 邹晓军 孙雪茜 孙晓鹏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微生态调节剂 塞来昔布胶囊与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比较 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比较塞来昔布胶囊与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的对照方法 ,将 8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 5 0例 ,口服塞来昔布胶囊 10 0 mg,日 2次口服 ,对照组 30例 ,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 30 0 mg,日 2次口服 ,均以 2周为一个疗程。结果 :两药均能显著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6 8.0 %和5 3.3%。而治疗组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塞来昔布胶囊具有较好的抗炎镇痛作用 ,而其胃肠不良反应较传统非类固醇抗炎药明显减少 ,值得推广。 邹晓军 孙晓鹏关键词:塞来昔布 布洛芬 类风湿性关节炎 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关节腔液中的结核杆菌DNA 1997年 自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问世以来,已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该技术用于检测胸腹水、脑脊液及痰中的结核杆菌 DNA 已见报道,但应用于关节腔液中结核杆菌 DNA 的检测尚未见报道。膝关节结核患病率高,在各部位关节结核中仅次于脊柱结核丽占大关节结核之首位。膝关节滑膜结核发生率比骨结核高,为求得对膝关节滑膜结核的早期诊断。 梁宪红 孙晓鹏 周奎臣 杨立业 杨洪军 张光英 张荣连 李冬丽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 结核杆菌 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