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会议论文
  • 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牙合
  • 9篇正畸
  • 7篇正畸治疗
  • 6篇咬合
  • 5篇咬合接触
  • 5篇少年
  • 5篇青少年
  • 5篇咀嚼
  • 5篇咀嚼肌
  • 5篇畸形
  • 5篇肌电
  • 5篇嚼肌
  • 4篇单侧
  • 4篇牙尖
  • 4篇牙尖交错位
  • 4篇髁突
  • 4篇下颌
  • 4篇错(牙合)
  • 3篇颜面
  • 3篇颜面不对称

机构

  • 2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24篇安薇薇
  • 7篇厉松
  • 4篇王邦康
  • 4篇贺淑珍
  • 4篇纪昌蓉
  • 3篇白玉兴
  • 3篇周传丽
  • 2篇苗福荣
  • 1篇高晓辉
  • 1篇贺淑贞
  • 1篇王红梅

传媒

  • 4篇北京口腔医学
  • 3篇中华口腔医学...
  • 2篇第十二次全国...
  • 2篇第十次全国口...
  • 1篇华西口腔医学...
  • 1篇第九次全国颞...
  • 1篇第八届全国颞...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1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安氏III类错伴有下颌偏斜患者髁突位置的研究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比较安氏III类错伴下颌偏斜患者髁突的位置与安氏I类患者髁突位置的差异。方法选择安氏III类错伴下颌偏斜患者与安氏I类患者各20名,在薛氏位X线片上测量正中位时,两组髁突在关节窝中位置,并进行比较。结果偏颌组颏点偏斜侧与I类对照组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无显著差异,颏点偏斜侧的对侧髁突前间隙减小、髁突相对位置比值增大,有显著性差异,该侧髁突位置相对前移;偏颌组两侧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髁突会随咬合的改变发生重建。
王红梅王邦康纪昌蓉安薇薇
关键词:下颌偏斜髁突
T-scanⅡ咬合分析仪记录结果可重复性的临床评价被引量:22
2006年
目的检验T-scanⅡ咬合分析仪记录结果的可重复性。方法将10枚T-scan感应片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枚。随机选择5名受试者,从两组感应片中各抽取1枚用于记录其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每枚感应片在受试者端坐位和仰卧位均连续记录2次。对同一体位下的连续2次记录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并对同一名受试者使用2枚不同感应片的记录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评价记录结果的可重复性。对同一名受试者不同体位下的记录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评价体位改变对记录结果的影响。结果经配对t检验,除接触点数目存在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项反映咬合接触特征的测量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为提高记录结果的可信性,使用T-scanⅡ咬合分析仪记录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时,应在近似的咬合强度下至少记录2次,或使用2枚感应片分别记录,以中等咬合强度为宜,并保证支架的标志点正确就位。不推荐使用该仪器进行接触点数目的测量。
安薇薇王邦康白玉兴
关键词:咬合接触可重复性
青少年错(牙合)患者正畸治疗后(牙合)接触特征变化初探
安薇薇贺淑珍厉松
北京地区正常成人颞下颌关节形态与骨面型的相关性研究
安薇薇纪昌蓉
文献传递
北京地区九十年代成人正常(牙合)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的研究
该研究以75例成人正常(牙合)(男性34例,女性41例)为研究对象,结合严格的TMJ功能临床检查,应用北京口腔医院正畸科与美国FYI公司合作开发的'头影测量大师'测量软件,对其牙尖交错位(ICP位)颞下颌关节标准薛氏位片...
安薇薇
关键词:正常(牙合)成人颞下颌关节
文献传递
安氏Ⅰ类与Ⅱ1类错(牙合)接触及咀嚼肌肌电特征的研究
安薇薇苗福荣
青少年错患者正畸治疗后接触特征变化初探
目的:探讨经正畸治疗获得正常牙列形态的青少年错患者矫治结束后12个月内接触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例正畸矫治后戴用标准霍利保持器的青少年患者,并将该20例患者分为干扰组(11例)与无干扰组(9例),使用T-ScanⅡ咬...
安薇薇贺淑珍厉松
文献传递
安氏Ⅰ类与Ⅱ1类错接触及咀嚼肌肌电特征的研究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与安氏Ⅱ1类错患者的咬合接触特征及咀嚼肌的肌电活动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择安氏Ⅰ类与安氏Ⅱ1类青少年错患者各15例,选择17例正常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使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分别记录三组受试者牙...
安薇薇苗福荣
文献传递
青少年错畸形正畸治疗后前伸及侧方接触特征初探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研究青少年错畸形患者正畸后前伸及侧方接触特征。方法选择16例经正畸治疗获得正常牙列形态的青少年错畸形患者作为病例组,17名性别、年龄与病例组匹配的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使用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记录2组受试者前伸及侧方运动,并比较2组的分离时间。结果病例组前伸及侧方干扰发生率较高,干扰点多位于第二恒磨牙。病例组左侧方分离时间、右侧方分离时间及前伸分离时间分别为(1.504±0.681)、(1.532±0.913)、(1.358±0.791)s,对照组左侧方分离时间、右侧方分离时间及前伸分离时间分别为(0.470±0.059)、(0.483±0.045)、(0.482±0.047)s。病例组左侧方分离时间、右侧方分离时间及前伸分离时间均比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结论与正常健康人相比,青少年错畸形患者正畸后前伸及侧方运动分离时间显著延长。
安薇薇王邦康白玉兴
关键词:正畸学错[牙合][牙合]干扰
青少年错(牙合)患者正畸治疗后牙尖交错位(牙合)接触特征变化初探
目的:探讨经正畸治疗获得正常牙列形态的青少年错(牙合)患者矫治结束后12个月内牙尖交错位(牙合)接触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例正畸矫治后戴用标准霍利保持器的青少年患者,并将该20例患者分为(牙合)干扰组(11例)与无(...
安薇薇贺淑珍厉松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