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巫洪亮

作品数:33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科/科技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1篇文学
  • 2篇艺术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3篇诗歌
  • 9篇十七年诗歌
  • 5篇当代诗
  • 5篇当代诗歌
  • 5篇文学
  • 5篇工农兵
  • 4篇诗歌研究
  • 3篇诗画
  • 3篇文本
  • 3篇互文
  • 3篇建国
  • 2篇代文
  • 2篇当代文学
  • 2篇修辞
  • 2篇研究述论
  • 2篇中国现当代
  • 2篇中国现当代文...
  • 2篇诗人
  • 2篇述论
  • 2篇群众

机构

  • 27篇龙岩学院
  • 11篇福建师范大学
  • 8篇南京大学

作者

  • 33篇巫洪亮

传媒

  • 3篇龙岩学院学报
  • 1篇哈尔滨学院学...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文艺研究
  • 1篇青海社会科学
  • 1篇当代文坛
  • 1篇北京社会科学
  • 1篇当代作家评论
  • 1篇文艺理论与批...
  • 1篇海南大学学报...
  • 1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重庆社会科学
  • 1篇五邑大学学报...
  • 1篇吉首大学学报...
  • 1篇燕山大学学报...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广州大学学报...
  • 1篇大连大学学报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

  • 2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当代”诗歌“倡懂”写作的合法性建构
2015年
"倡懂"是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大陆诗坛引领潮流的诗歌写作风尚。"懂"的诗歌主流地位的合法性建构、确立与巩固,经历了一个复杂与艰难的过程。"当代"媒介构筑的巨型"意识形态"压力场,有力地摧毁了"反懂"诗歌的生存根基,消解了"懂"的诗歌合法性认同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当代"期刊开辟"工农兵"诗歌专栏和官方隆重推出"工农兵"诗人诗集,有效地修正了"懂"的诗歌的"负面"形象,拓宽了人们对"懂"的诗歌合法化认同空间。自主培育"工农兵"诗人和掀起朗诵诗运动,极大地提升和巩固了"懂"的诗歌写作的合法地位。
巫洪亮
关键词:合法性
融合·冲突·缝合——从郭小川《深深的山谷》看知识分子与革命关系
2009年
在"十七年"政治——文化语境中,郭小川的《深深的山谷》出现了创作动机与实际效果之间有趣的相悖现象。形成这一现象的诱因在于文本的复杂性,诗歌表层上讲述的是从"合"到"分"的"爱情"故事,而在深层上则以"爱情"故事为依托。反观与思索知识分子与革命之间"融合——冲突——缝合"的动态过程,表层上讲述的是"他者"的悲欢离合,深层上叙说的却是"自我"历史记忆及现实体验中的欢乐与痛苦。
巫洪亮
关键词:知识分子
“十七年”文学媒介权力结构探微——以1957年“《星星》诗案”为例
2013年
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星星》诗案",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一件极为重要的"诗歌事件"。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但这一事件本身的曲折性与复杂性,以及所折射的关乎当代诗歌传媒机制的诸多问题仍未得到学界的重视和深入研究。具体而言,"《星星》诗案"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极少数的历史当事人(如石天河)对事件的痛苦追忆与激情控诉,这无疑为我们重返历史现场和观察那段历史提供了许多新的可能。然而当代研究者以同情的姿态致力于呈现"受难者"的高贵精神、鲜明个性和悲苦人生的同时,
巫洪亮
关键词:诗歌史权力结构文学媒介
1950年代诗集序跋的言者身份与修辞行为关系探微——以“建国十周年诗选集”为考察中心
2017年
1949-1966年中国诗坛出版了大量的诗歌选集,这些选集的序跋含纳着丰富的诗歌理念与诗美风尚的嬗变信息,也尘封着许多耐人寻味的诗坛往事和诗人隐秘的心路历程。在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建国十周年诗选集"的序跋中,编选者具有鲜明的双重言说身份,显在的身份为文化官员、"自否者"和受恩者,隐在的身份为对诗本体问题执着求索的诗人,双重身份内在规约序跋言说主体的话语修辞行为和编选者的编纂策略,映射出当代诗人复杂而多元的精神维面。
巫洪亮
关键词:序跋修辞行为
“可听”文本的生产、传播与接受——以“十七年”朗诵诗与诗朗诵为中心
2014年
在政治与文化相互胶合的时代语境中,"十七年"朗诵诗生产、传播和接受出现了一系列独异现象。在建构一种"大众化"的"可听性"诗歌文本总体目标的规导下,人们从诗歌本质特征、诗体建设、诗歌传播和诗歌接受等维度,对朗诵诗和诗朗诵进行深入探究和大胆尝试。"可听性"诗歌文本生产与传播,一方面有力地推动"十七年"诗歌"大众化"进程,另一方面也使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语言被不断"化约",诗歌文本"厚度"降低和形象受损,朗诵诗最终难以壮大为当代诗歌的发展主流。
巫洪亮
“断裂”与“超越”——“十七年”诗人时间意识的两个维度
2010年
在"十七年"诗歌中,"时间"成为诗人情感抒发的重要题旨以及结构诗歌的重要方式,"断裂"与"超越"是诗人时间意识的两个基本维度。"时间断裂"既与诗人内在的精神诉求有关,又与意识形态的有意引导密不可分;"时间超越"既培养了人们高度自觉和敏锐的时间意识,又使人被"异化"的时间所围困。
巫洪亮
“十七年”诗歌研究
“十七年诗歌”不仅是20世纪中国现当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新诗研究不可或缺的“发力点”。迄今为止学界对于这一特定对象的学理化研究依然十分薄弱。本文力图从“诗学资源”、“诗歌生产”、“诗歌争鸣”、“诗歌经典”和...
巫洪亮
关键词:十七年诗歌文化策略诗学体系
文献传递
《群众诗画》与20世纪50年代政治文化的诗画互文传播
2018年
在1949—1966年政治与文化相互叠合的文学生产与传播语境中,当代诗歌工作者始终秉持革故鼎新的精神和大胆尝试心态努力构筑'新的人民的诗歌'理想范式,充分释放诗歌在国家动员、政治文化启蒙和政权合法性认同等方面的巨大效能,在适应'工农兵'读者的知识、能力和审美需求的基础上.
巫洪亮
关键词:诗歌文本政治文化
“工农兵”:“吊诡”的形象符号——“十七年诗歌”中的“工农兵”形象研究
2011年
"十七年诗歌"中的"工农兵"意象是一种"吊诡"的形象符号,一方面它以"完型化"形象符号照亮新的"民族国家精神",另一方面又遮蔽了"真实"世界里"工农大众"精神形态的复杂性;一方面它确证和巩固了新的民族国家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又使诗歌陷入"公式化"的俗套而诗人则成为符号"软暴力"的对象;一方面它让"工农大众"在虚拟镜像中获得"翻身做主人"的政治文化快感,另一方面又使他们在符号的迷狂中丧失精神的主体性。
巫洪亮
“症候阅读法”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运用被引量:1
2013年
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兴趣不高,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症候阅读法"是拓宽现当代文学作品解读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觉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可行性方法。它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作品过程中,学会从"沉默""悖谬""空白"处入手去发现和探究作品"症候"。
巫洪亮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