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庹晓晔

作品数:73 被引量:248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会议论文
  • 3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7篇医药卫生
  • 5篇生物学

主题

  • 32篇烧伤
  • 16篇负压
  • 11篇救治
  • 8篇引流
  • 8篇康复
  • 7篇引流技术
  • 7篇封闭引流
  • 7篇负压封闭
  • 7篇负压封闭引流
  • 7篇负压封闭引流...
  • 6篇筋膜
  • 6篇筋膜炎
  • 6篇坏死
  • 6篇坏死性
  • 6篇坏死性筋膜炎
  • 6篇基因
  • 6篇PI
  • 5篇皮区
  • 5篇康复护理
  • 5篇护理

机构

  • 33篇中国人民解放...
  • 32篇解放军总医院...
  • 6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军事医学科学...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沈阳军区总医...
  • 1篇生物技术有限...

作者

  • 73篇庹晓晔
  • 52篇柴家科
  • 30篇申传安
  • 17篇盛志勇
  • 13篇杨红明
  • 12篇郝岱峰
  • 12篇李利根
  • 12篇蔡建华
  • 12篇李东杰
  • 11篇贾晓明
  • 9篇王淑君
  • 9篇李东杰
  • 9篇梁黎明
  • 8篇李峰
  • 8篇蔡建华
  • 6篇路琳
  • 6篇张琳
  • 6篇张琳
  • 6篇曹卫红
  • 6篇邓虎平

传媒

  • 12篇第八届全国烧...
  • 5篇中华烧伤杂志
  • 4篇感染、炎症、...
  • 3篇军事医学科学...
  • 3篇解放军医学杂...
  • 3篇第十届全国烧...
  • 3篇2013年全...
  • 2篇生物技术通讯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军医进修学院...
  • 2篇2014感染...
  • 2篇第四届全国烧...
  • 2篇中华医学会烧...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国外医学(外...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4
  • 9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27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2
  • 2篇2001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烧伤患儿颈部及躯干创面植皮术中的应用被引量:40
2017年
目的探讨与传统打包加压固定比较,VSD技术在烧伤患儿颈部及躯干创面植皮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11月,笔者单位收治的91例颈部及躯干深度烧伤需植皮修复的患儿临床资料,根据移植皮片固定方式将患儿分为VSD组49例和传统组42例。VSD组患儿应用VSD材料固定移植皮片,传统组患儿予以缝线打包固定移植皮片。2组患儿均于术后7 d拆除敷料,常规换药至创面完全愈合。观察并记录2组患儿手术时间、植皮成活率、二次手术率、术后换药次数及术后住院日。对数据行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VSD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为(1.5±0.5)h,明显短于传统组的(2.0±0.5)h,t=5.310,P〈0.01。VSD组患儿的植皮成活率为(97±3)%,明显高于传统组的(91±6)%,t=5.576,P〈0.01。VSD组患儿的二次手术率为2.04%(1/49),明显低于传统组的7.14%(3/42),χ2=37.961,P〈0.01。VSD组患儿的术后换药次数为(3.8±1.5)次,明显少于传统组的(5.8±2.4)次,t=4.671,P〈0.01。VSD组患儿的术后住院日为(10.9±2.2)d,明显短于传统组的(14.9±3.6)d,t=6.179,P〈0.01。结论在小儿颈部及躯干创面植皮治疗中,应用VSD固定移植皮片在缩短手术及术后住院时间、提高植皮成活率、降低二次手术率及减少换药次数等方面优于传统打包固定。
蔡建华申传安庹晓晔孙天骏李东杰邓虎平尚玉茹牛昊刘伟
关键词:负压伤口疗法皮肤移植躯干
特大成批危重烧伤患者35例的成功救治经验被引量:15
2007年
目的介绍一组特大成批危重烧伤患者成功转运救治的经验。方法2006年5~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主持并参加了一组35例特大成批危重烧伤患者伤后6h急救、空中和陆路长途转运、后续治疗的工作。3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2.4±8.7(17~46)岁,烧伤面积13.6%±12.9%(4%~75%)TBSA;特重度烧伤3例,重度烧伤29例,轻度烧伤3例;全部患者均有头面部烧伤,32例患者伴有中、重度吸入性损伤,20例伴双手深度烧伤(计39只手)。当地医院行15例气管切开,17例四肢切开减张。经充分的转运前准备后,35例患者经4h空中和陆路长途转运,顺利抵达接收地。收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的23例病情相对危重患者中,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例、特重2例、病重1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肺、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异常。入院后连续月余予以全方位抢救治疗,先后进行手术48例次。结果35例患者全部救治成功(包括其他医院的12例),功能及外观恢复满意。结论本批烧伤患者早期救治延迟,转运路途远,伤情重,并发症多,接诊及救治难度大。救治过程中有以下几点体会:从现场救治、长途转运到后续治疗,应组织得力、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整体治疗应尽量规范统一,强调个体化治疗;尽快处理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尽早封闭烧伤创面,从源头上清除感染根源,使用抗炎药物,减轻炎症过度反应。强调营养、代谢和免疫调理、凝血功能障碍的纠正等是本批患者成功救治的关键;重视应用整形美容的原则和技术处理面部和手部等关节部位创面,是功能和外貌恢复良好的保证。
郝岱峰柴家科申传安贾晓明杨红明李利根李峰庹晓晔孙天骏胡泉贾赤宇
关键词:烧伤病人转送
危重烧伤并发应激性溃疡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及治疗研究
目的:研究危重烧伤患者早期胃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应激性溃疡之间的关系;并观察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是否可促进应激性溃疡的愈合,为临床预防危重烧伤并发应激性溃疡提供实验基础及治疗建议。方法:1.95例危重烧伤患者,在烧伤早期1...
冯光柴家科庹晓晔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应激性溃疡危重烧伤四联疗法
胰岛素强化治疗与重组人生长激素在危重烧伤救治中的联合应用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从代谢角度评估在危重烧伤患者救治中联合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与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1~2007年15例重度烧伤患者,根据血糖水平而采取不同的降糖治疗措施,其中常规胰岛素加rhGH治疗组(常规组)9例,胰岛素强化治疗和rhGH联合应用治疗组(强化组)6例。两组均于伤后4天内手术切、削痂植皮,术后连续14天每晚皮下注射rhGH(0.3U/kg),常规组在静脉营养的葡萄糖注射液中按常规比例加入中性胰岛素,强化组同时给予持续静脉泵入胰岛素,动态观察两组患者血糖、血浆氨基酸谱、前白蛋白、血清K+及尿中3-三甲基组氨酸(3-MH)水平的变化。结果强化组治疗3天后血糖、血钾、氨基酸及尿3-MH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而血浆前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危重烧伤患者联合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和rhGH可显著促进蛋白合成,有效控制烧伤后的高血糖反应,消除单独应用rhGH后血糖波动的副作用,有益于危重烧伤后高代谢的调节。
郝岱峰柴家科申传安贾晓明杨红明李利根李峰庹晓晔
关键词:烧伤胰岛素生长激素
低分子肝素对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高凝状态的改善作用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烧伤患者9例,均为男性,年龄26.3±6.5(19~40)岁,烧伤面积50.0%±33.4%(20%~97%)TBSA,为深Ⅱ~Ⅳ度烧伤,均伴有中度或重度吸入性损伤,列入肝素治疗组,予低分子肝素注射液5000U皮下注射,每12h或6h1次,连用3~4天。同时期入院的12例患者为治疗对照组,年龄、烧伤面积与治疗组无显著差异,治疗措施亦基本相同,但不给予低分子肝素。另设整形患者10例为正常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及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结果治疗前肝素治疗组、治疗对照组的INR、APTT、PLT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Fib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肝素治疗组Fib显著降低(5.89±1.13g/Lvs2.89±0.90g/L),PLT显著升高[(91±11)×109/Lvs(264±30)×109/L],未见明显出血性副作用;治疗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无显著改变。结论低分子肝素可有效改善烧伤后的血液高凝状态。
李峰柴家科杨红明贾晓明李利根郝岱峰申传安曹卫红梁黎明庹晓晔孙天骏胡泉
关键词:烧伤
应用低分子肝素改善大面积深度烧伤伤员的高凝状态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治疗9名大面积深度烧伤伤员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9例烧伤患者予低分子量肝素注射液5000U,皮下注射,1次/12hr 或1次/6hr,连用3~ 7d。同期入院的12名患者为治疗对照组,治...
李峰柴家科杨红明贾晓明李利根盛志勇郝岱峰申传安曹卫红梁黎明庹晓晔孙天骏胡泉
文献传递
rhBD3-BPI中和内毒素活性实验研究
目的:验证基因工程重组的rhBD3-BPI融合蛋白是否具有内毒素中和活性。方法:根据内毒素标准品绘制内毒素活性标准曲线,将100 μ l梯度稀释的rhBD3-BPI与100 μ l10EU/ml的LPS混匀,37℃水浴6...
庹晓晔柴家科
rhBD3-BPI在高盐环境中抗菌活性的稳定性研究
目的研究rhBD3-BPI在高盐环境中是否能够保持其抗菌活性。方法菌株采用革兰氏阳性和阴性标准菌株以及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菌株。将6×10CFU/ml的菌株接种于含1mg/ml rhBD3-BPI和0-250 mmol/L...
庹晓晔柴家科
文献传递
改良负压治疗技术在坏死性筋膜炎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坏死性筋膜炎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对本科近3年收治的8例坏死性筋膜炎病例,进行及时切开减压、彻底清创后,使用带有冲洗管和充氧管的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促进筋膜间隙分泌物和渗液的引流,根...
申传安蔡金东刘伟何丽霞牛昊柴家科王淑君李东杰蔡建华庹晓晔孙天俊邓虎平张琳
重组人BD3-BPI的内毒素中和活性及其在高盐环境中抗菌活性的稳定性
2013年
目的:验证重组人BD3-BPI(rhBD3-BPI)是否具有内毒素中和活性,研究其在高盐环境中是否能保持抗菌活性。方法:根据内毒素标准品绘制内毒素活性标准曲线,将100 μL梯度稀释的rhBD3-BPI-与100 μL 10EU/mL脂多糖(LPS)混匀,37℃水浴60min,同时设标准对照(只含10EU/mL LPS的标准品溶液),并以无热源水作为空白对照,采用基质显色法进行鲎试验测定LPS的活性;将6×10^8 CFU/mL的革兰阳性和阴性标准菌株及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菌株接种于含1mg/mL rhBD3-BPI和0~250mmol/L不同浓度NaCl的液体细菌培养基中,37℃培养3h后用10mmol/L磷酸钠按1:1~1:1000的比例稀释,铺LB培养基平板,37℃过夜培养,观察各平板菌落生长情况,计数并计算杀菌率。结果:在5EU/mL的标准内毒素体系中,当rhBD3-BPI的浓度高于4μg/mL时即开始表现出一定的内毒素中和活性,当rhBD3-BPI的浓度分别为16、32 μg/mL时,其内毒素中和率分别为23%和88%,随后rhBD3-BPI对内毒素的中和活性趋于平稳,50 μg/mL的rhBD3-BPI对所有受检菌均表现出100%的杀伤效应。当NaCl浓度低于150mmol/L时,rhBD3-BPI对各受检菌的杀菌活性均未受明显影响;NaCI浓度升高至150-200mmol/L,rhBD3-BPI对各受检菌的杀菌活性有所下降,但其杀伤率仍在90%以上;当NaCl浓度高于200mmol/L时,盐浓度对rhBD3-BPI杀菌活性的影响才较为明显,但即使NaCl浓度达到250mmol/L,rhBD3-BPI的杀菌活性仍保持在85%以上。结论:rh-BD3-BPI具有内毒素中和活性,在高盐环境中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稳定性。
庹晓晔蒋伟李杰之柴家科郭希民
关键词:抗菌活性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