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俊华

作品数:4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胆道
  • 2篇胆道引流
  • 2篇胆总管
  • 2篇引流
  • 2篇手术
  • 2篇细导管
  • 2篇疗效
  • 1篇胆道外科
  • 1篇胆道外科手术
  • 1篇胆总管一期缝...
  • 1篇胆总管一期缝...
  • 1篇修补术
  • 1篇一期缝合
  • 1篇一期缝合术
  • 1篇造口
  • 1篇手术方法
  • 1篇手术方法治疗
  • 1篇疝修补
  • 1篇疝修补术
  • 1篇外科

机构

  • 4篇南通大学

作者

  • 4篇张俊华
  • 3篇赵国栋
  • 2篇丁明金
  • 1篇王卫东
  • 1篇王锁荣
  • 1篇张海伟

传媒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肝胆外科杂志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08
  • 2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金属环肠造口和常规造口的疗效对比
2008年
目的探讨金属环在肠造口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997年6月至2006年11月间收治的68例肠造口患者随机分为常规传统肠造口组37例和金属环肠造口组31例。结果两组均随访6~24个月。常规传统肠造口术后肠造口残端黏膜出血4例(10.8%),切口感染7例(18.9%),造口狭窄5例(13.51%),平均换药23次/例。金属环肠造口术后无肠造口残端黏膜出血者,切口感染1例(3.2%),造口狭窄2例(6.4%)。金属环在5~7d自行脱落,平均换药6次/例。结论在行急诊肠造口时使用金属环及乳胶管,使造口一期开放,引出粪便,能预防肠造口后早期残端黏膜出血.减少切口污染及感染。
赵国栋王卫东王锁荣张俊华
关键词:肠造口
细导管胆道引流和T管引流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06年
我们在1998年7月至2005年7月间,对396例胆总管探查,应用经胆囊管残端细导管胆道引流和传统的T管引流的方法,结果应用经胆囊管残端细导管胆道引流有效地预防了胆管Ⅰ期缝合术后胆漏,减轻了病人痛苦,缩短了住院时间,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赵国栋丁明金张俊华
关键词:胆总管细导管T管胆道引流
细导管胆道引流在胆总管一期缝合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评价经胆囊管残端细导管胆道引流在胆总管探查、胆管一期缝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胆囊管残端细导管胆道引流应用于开腹胆总管探查、胆管一期缝合术256例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256例均手术成功,术后无胆漏、胆管狭窄等并发症。术后5~7 d 拔管253例,术后10 d 拔管3例,无拔管并发症发生。术中结石取净率为99.6%(255/256)。术后住院时间为(6.7±3)d。随访256例,时间1~5年,平均3年,B 超检查无胆管狭窄。结论经胆囊管残端细导管胆道引流在开腹胆总管探查胆道一期缝合术中的应用,对预防术后胆漏、胆总管狭窄以及对术后遗留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该方法安全、可靠、有效。
赵国栋丁明金张俊华
关键词:胆道外科手术胆总管一期缝合胆道引流细导管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6年9月收治的76例腹股沟疝,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观察组行经腹腔腹膜前网片疝修补术,观察两组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及复发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下床时间早,住院时间短,镇痛药使用情况少,并发生发生率及术后1 d、3 d的视觉模拟评分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腔腹膜前网片疝修补术较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更显著,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张海伟张俊华
关键词:疝修补术疗效比较研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