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德建

作品数:22 被引量:50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4篇文学
  • 10篇明代
  • 4篇文学研究
  • 4篇复古
  • 3篇代文
  • 3篇隐逸
  • 3篇理事
  • 2篇道论
  • 2篇学术
  • 2篇隐逸思想
  • 2篇史学
  • 2篇晚明
  • 2篇文化
  • 2篇文学复古
  • 2篇物论
  • 2篇历史变迁
  • 2篇明代文学
  • 2篇经史
  • 2篇古文
  • 2篇古文学

机构

  • 21篇北京语言大学

作者

  • 21篇张德建

传媒

  • 8篇中国文化研究
  • 2篇中州学刊
  • 2篇励耘学刊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中国图书评论
  • 1篇中国明代文学...

年份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6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明代六经论的历史变迁及其学术意义
2008年
本文以明代文学中的六经论为切入点,分析六经论历史演变过程中所包孕的意义。明初,六经论具有因心以求经的特点,追求人心与天地的内在平衡。台阁文学时期,力图统合理学思想与官方意识形态,更强调六经的政教性质。前七子以对史传文学的强调指斥六经诸儒之言,后七子用理事论否定六经在文学中的作用,共同将六经悬置起来。王阳明创为心学,直接导致"糟粕六经"风尚的出现,本色论成为明代六经论的新论述。文法论则用文学的方式解经习经。
张德建
关键词:本色论
论明代文学感物论的历史变迁
感物论是一个有关文学艺术创造与审美体验发生的的概念,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理论之一。明代感物论就经历了三个阶段:明初感物论思想深受理学影响,以理、道为文学发生的起点,形成了以心、物、理为主体的感物理论,并通过对比德说的改造...
张德建
关键词:明代文学历史演变文学价值
文献传递
明代政治理念与文学精神之关系的嬗变——对“以文学饰政事”观念的考察被引量:6
2011年
"以文学饰政事"是儒家文治思想融入现实政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观念,认为政治与文学以本末、内外、质文等形态相互依存,并随时代变迁而有种种变化。本文从"以文学饰政事"观念在明代的形成与发展切入,探讨政治理念与文学精神之间的关系。明初政治以礼治为主导,强调吏事之能,文学没有适宜的文化氛围和生存空间。永乐以来的台阁文学是理学意识形态化和政治体制的产物,文学完全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政治与文学被设计为体用关系,从而使"以文学饰政事"成为主流话语。复古文学冲破了台阁一统文坛的局面,引发了人们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重新思考。就政治而言,他们或出于正统观念,或出于讲求实政,或从性情气质出发,对文人政治意识、行为、气质进行了深入反思。就文学而言,他们认为文学可以改变政治的鄙陋状态;文学可以提供一个表现"民事"的空间;文学可以得物之情,自然与政事相通;认定风雅精神与政治相通;肯定作家气节;认为个体性情气质是文学创作的根本。心学将这一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要求个体变化气质,悟得良知,从而达到"政学合一"的应世境界。将文学与政治关系上升到学术与政治关系的高度加以探讨,具有多重超越价值。而同时,心学影响下的文学则向另一个方向发展,晚明文人以自得、解脱为中心,刻意保持、维护血气之知,文学成为表达个体适意与内在超越的载体,彻底摆脱了政治的束缚。
张德建
关键词:政事文学气节实学
学术分裂与明代复古文学的“道”论被引量:1
2009年
明代复古文学的兴起正值明代学术衰落的大背景下,实际上承担着复兴学术,引领思想文化思潮的作用。其"道"论思想的核心是修之于身,强调道之"真"、"质",反对抽离现实绝对化的理。至后七子遂建立了以理、事、辞三者关系为核心的理论架构,并通过对理学养气说的否定完成了文学复古思想体系的建构。但复古文学感物说,"沉溺气骨,乐随色相",无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这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其思想深度。于是便发生了复古派向理学的转化,究其根源乃是缺乏真正的思想资源,无以支撑起复古文学的思想大厦。
张德建
关键词:养气
论明代散文的范式转换被引量:2
2007年
明代散文的范式转换不仅背离了唐宋以来建立的道统,而且能够从逸出于道学之外的思想资源中吸取成份,自成其"道"。明初文坛承宋元之论,坚持文统、道统的合一;台阁派在提倡学欧、曾之文的基础上,完成了文统、道统、政统的统合;前七子倡导以秦汉文特别是史传文为经典范式,具有突破文统的意识;唐宋派重提欧、曾之文,但更强调"洗涤心源,独立物表"的精神境界;后七子突出对史传文的学习,而且提出以诸子之文为典范,完全打破了六经论的迷局;苏轼在晚明作为具有新的范式意义的作家,以其人格魅力和精神超越得到认同,突破了文统和道统局限。
张德建
关键词:文统史传诸子
《明清文学史讲演录》的问题中心论
2007年
郭英德先生近些年为古典文学和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了一门“明清文学史研究”的课程,本书就是他在郑州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两次讲演及其他学术讲座的录音整理。全书自始至终贯穿着以问题为中心的学术思考方式,并形成了一整套提出、处理问题的学术方法,并上升到思维论的高度上。
张德建
关键词:文学史研究讲演明清中心论以问题为中心学术讲座
学术分裂与明代复古文学的“道”论
<正>一学术分裂与文学命运古代学术一直处于一个不断分裂的过程。程颐曾说过:"古之学者一,今之学者三,异端不与焉。一曰文章之学,二曰训诂之学,三曰儒者之学。欲趋道,舍儒者之学不可。""今之学者有三弊:一溺于文章,二牵于训诂...
张德建
文献传递
明代文学复古与史学复兴
2007年
明代文学复古是一个复杂的文学运动,值得我们从多个层面上进行探讨。本文认为文学复古在展开过程中,突出了对史学资源的借鉴,表现在几个方面:突出史传文学的核心地位,反对理学对文学和史学的干预,强调文史在文辞和叙事上的相通,建立以理、事、辞为核心的复古理论,而史学文学化和心学化史学观的形成,则直接造成文学复古的终结。
张德建
关键词:文学复古
晚明研究中的学科跨越与学科本位被引量:1
2004年
张德建
关键词:学科本位明朝末年文学研究文学创作
小品盛行与晚明文学权力的下移被引量:6
2006年
以晚明山人为主的文人是小品创作的主体。小品将传统的笔记杂俎发挥到了极致,表现了一种流行于晚明之际的人生观——行己在出入之际,一切都归于清空一气。小品从边缘走向流行,引导了文化产品的制作与消费,从而发生了文学权力的下降。晚明文学权力的下降呈现为一种复杂的态势,一方面是读者群体的扩大,一方面是内容与形式上向传统的复归。
张德建
关键词:文学权力小品文古代文学研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