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殷俊
- 作品数:32 被引量:829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生物学历史地理更多>>
- 基于土地利用/覆盖的干旱绿洲区植被覆盖度变化——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为例被引量:15
- 2015年
- 为了探讨西北干旱绿洲区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景观格局特征,以及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植被覆盖度变化,本文以干旱典型绿洲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为研究区,选取2000年、2005年的Landsat TM和2010年环境一号星CCD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室内解译与野外核查相结合,运用RS和GIS技术分析了该区域的土地利用/覆盖和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基于土地利用/覆盖类型选取3年的MODIS数据进行了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该研究区主要以耕地、草地和灌丛为主,占总面积的88.9%。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干旱绿洲区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发生明显变化,草地和灌丛呈减少趋势,面积分别由2000年的2 603.2 km2和1 166.2 km2减少至2010年的1 677.3 km2和933.8 km2;耕地和城镇逐步增加,面积分别由2000年的2 892.8 km2和209.2 km2增加至2010年的4 038.3 km2和259.1 km2;耕地主要由草地和灌丛转化而来,城镇主要由耕地转化而来,土地利用变化整体处于不平衡发展趋势。2)研究区景观特征趋于简单,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该区域景观格局,景观多样性、均匀度减少,优势度明显增大,破碎化程度降低,生物多样性也呈向单一方向转变的趋势。3)受气候等主要因素的影响,2000—2010年植被覆盖度呈先降低后逐步升高的趋势,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植被覆盖度表现为林地>耕地>草地>灌丛>荒漠,林地、灌丛、草地和耕地植被覆盖度分别增加6.7%、38.2%、15.6%和12.3%;较高和高等级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中、较低和低等级植被覆盖度面积减少。4)温度一定的条件下,降雨量是影响干旱绿洲区植被覆盖变化的关键因素。该研究结果可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以及合理规划生产模式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 卢响军周益民侯秀玲李杰刘洋张殷俊
- 关键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植被覆盖度MODIS
- 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压力被引量:4
- 2018年
- 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的核心增长极,是"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但伴随高速的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长株潭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文章从土地利用格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质量状况、主要污染物排放和资源能源利用等方面入手,综合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的环境压力,主要体现在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与土地需求的矛盾凸显,"摊大饼"的扩张模式带来生态风险;重工业和污染排放集聚,累积性污染突出;环境空气质量和地表水环境质量形势不容乐观;资源能源利用方式粗放等。结合城市群区域规划,提出了长株潭城市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采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建议。
- 李茜赵岑陈远航张殷俊胡昊
-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环境压力城市化
- 北京市水果消费的生态足迹距离研究被引量:4
- 2018年
- 采用生态足迹距离指标方法体系,对2009年至2012年间北京市水果消费的生态足迹距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年间:跨区转移的生态承载力质量距离,由2009年的11.5×10~8t km逐年增加到了2012年的17.01×10~8t km,共增加了47.91%;生态足迹距离则相对稳定在886.66 km至1073.55 km之间;人均生态足迹距离,总体上由2009年的4.39×10~4km增加到2012年的5.55×104km,共增加了26.42%。从类别的视角,年均生态足迹距离最大的是香蕉(2072 km),最小的是苹果(476 km);年均跨区转移的生物承载力质量距离,最大的是西瓜(4978×10~8kg km),最小的是香蕉(518×10~8kg km);而4年平均人均生态足迹距离,最大的是西瓜(17.7×10~4km),最小的是香蕉(1.92×10~4km)。快速城市化阶段的北京,对外生态依赖范围也迅速扩大,并高于人口增加的速率。
- 陈文辉谢高地张昌顺鲁春霞鲁春霞肖玉张彩霞张殷俊
-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分异城市化
- 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综述
- 基于单要素的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环境科学决策和综合管理的需求,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已成为环境保护亟需加强的课题。本文较为详细的介绍了目前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方法,包括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
- 张殷俊
- 关键词:城市环境
- 文献传递
- 我国臭氧污染特征及国际比较
- 为分析我国臭氧污染状况,对2014年全国开展臭氧常规监测的城市进行分析,并与欧美发达国家污染水平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61个开展新标准监测的城市中有35个城市臭氧年评价结果超标,超标比例为21.7%.若按照美国和欧盟的评...
- 李名升张殷俊史宇周磊
- 关键词:臭氧污染环境监测评价指标
- 文献传递
- 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双向作用关系研究——基于PVAR模型的区域差异分析被引量:24
- 2015年
- 采用PVAR模型,应用31个省份1985—2011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双向动态作用关系的时空特征.分别在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检验面板数据的有效性,以及变量间的协整性,基于PVAR模型研究了包含工业性和生活性污染、废水和废气污染的12项污染物排放指标与人均GDP之间的动态冲击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不仅经济增长是污染物排放变化的重要原因,污染物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反向作用也非常显著,并且这种双向作用关系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相对较为弱化.方差分解的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预测方差贡献度较大,而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反馈和约束的贡献度相对较小.
- 李茜胡昊罗海江林兰钰史宇张殷俊周磊
- 关键词:经济增长环境污染PVAR模型
- 平原河网地区水质与土地利用格局关系——以江苏吴江为例被引量:35
- 2009年
- 通过划分不同类型和尺度的作用区,利用吴江市200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29个水质监测点的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数据,分析不同作用区内土地利用格局与水质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吴江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对水质有重要影响。城市建设用地与溶解氧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园林地同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在所有尺度带状作用区和部分尺度的圆形作用区上存在显著负相关;耕地同溶解氧在圆形和带状部分尺度作用区上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对吴江市水质指标(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有负面影响,而耕地和园林地则会对水质起到一定程度的正面影响。多用地类型与水质的偏相关分析证实了不同用地类型的尺度效应,近距离分布的耕地有利于水质改善,而城镇建设用地对水质影响在较大尺度上更为显著。研究成果可为经济发达的太湖流域空间开发与水环境保护协调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 张殷俊陈爽彭立华
- 关键词:平原河网土地利用水质
- 黑龙江省环境空气污染物和气象要素的典型相关分析被引量:6
- 2021年
- 通过对黑龙江省4个自然年(2016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环境空气污染物和气象要素的分析,揭示了黑龙江省气象条件对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规律与特征。对PM_(2.5)、PM_(10)、SO_(2)、NO_(2)、CO和O_(3)等6项污染物的描述性统计和简单的相关分析显示:黑龙江省环境空气质量呈现逐年变好的趋势,非采暖期环境空气质量好于采暖期,6项污染物中除O_(3)呈现夏季偏高以外,其余污染物采暖期浓度均高于非采暖期。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探究环境空气污染物与温度、降水量、相对湿度、风速和气压5项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环境空气污染物与气象要素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温度、风速和相对湿度对污染物具有显著影响。非采暖期大气相对湿度对PM_(10)和O_(3)-8h的影响显著;而在采暖期,风速对PM_(10)和PM_(2.5)的影响显著。
- 李博陈威付强张殷俊王丽娜
- 河流近域土地利用格局与水质相关性分析——以巢湖流域为例被引量:52
- 2011年
- 以河流近域土地利用构成与水环境质量间定量关系为研究对象,基于巢湖流域40个水质监测断面和320个河流近域作用区,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计算不同尺度作用区内土地利用构成,借助相关分析、冗余分析(RDA)等数理统计手段,分析土地利用构成与水质指数间的相关关系;并分析和比较了流域内山区和平原地区土地利用构成与水质之间关系。结果表明,巢湖流域近河道地区土地利用构成对各水质指数有重要影响,且受地形因素影响。其中,建设用地对河流水质恶化具有明显作用;河流沿岸林地布局能显著改善水质,尤其是对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敏感;耕地面积变化与水质相关性不显著。RDA冗余分析证实了不同尺度下的土地利用类型对水环境影响具有尺度效应。研究成果对巢湖流域水环境管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并为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 张殷俊陈爽相景昌
- 关键词:土地利用水质巢湖流域
- 基于快速城市化的饮用水系统适应能力评估——以江苏省太湖地区为例
- 2013年
- 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加剧饮用水危机,整合研究水源地、供水、用水、排污处理和技术5个方面对于支撑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适应能力,对揭示饮用水供需关系、存在问题、部门协调与综合决策等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构建5个子系统适应能力指标体系为主线,通过分指数与综合指数评价的运算,得出研究地区饮用水系统适应能力等级水平、地域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针对各子系统存在问题,提出维护和提升适应能力的对策措施.研究表明,适应能力较强的地区占总面积29.1%,其5个子系统适应能力均较强.适应能力中等地区占41.2%,一类是各子系统适应能力基本均等,另一类是排污处理子系统适应能力较强,但用水子系统得分较低.适应能力较差地区占29.7%,主要是技术子系统分值低,其它子系统适应能力处于中等偏下.因此需加大对各子系统适应能力的调控与提升.
- 沈莎莎陈爽高群张殷俊
- 关键词:快速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