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谨宇
- 作品数:21 被引量:57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卫生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分子学发病机制研究
- 冯文莉王艳青马彦杨静奚志琴张润梅王艳张谨宇冀英吴媛
- 该项目为山西省农业与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07031091-9,属于医学应用基础研究。近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逐年增多,流行病学也发生改变,而且侵袭性真菌感染死亡率高、诊断率低。因此,能否及早确立诊断并针...
- 关键词:
- 关键词:侵袭性真菌感染烟曲霉抗真菌药物分子生物学
- 外阴多发毛囊皮脂腺囊性错构瘤一例被引量:2
- 2021年
- 报道1例外阴多发毛囊皮脂腺囊性错构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7岁,因左侧外阴囊肿、结节10余年就诊。左侧大阴唇及阴阜多个米粒至花生米大的囊肿、结节,表面光滑,仅1个结节表面发红,质地中等、无压痛,可挤出白色物质。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毛囊皮脂腺囊性错构瘤,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3个月随访未复发。
- 刘慧敏高燕奚志琴杨静冯文莉张谨宇马彦
- 关键词:错构瘤外阴
- 医院内泌尿系侵袭性真菌感染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医院内侵袭性泌尿系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05年-2010年可疑泌尿系统真菌感染住院患者的尿液进行培养鉴定,分析泌尿系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菌种分布情况,同时对60例病例完整的泌尿道IFI患者和6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6年共检测出240例尿液侵袭性真菌感染,仍以白念珠菌最多,占35.4%,科室分布以内分泌科发病率最高,占22.0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病原菌检出时间和体温是发生泌尿系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医院内泌尿系真菌感染仍以白念珠菌为著。泌尿系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病死率高,因此早期发现泌尿系真菌感染,早期干预,以减少泌尿系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
- 杨静冯文莉奚志琴张谨宇王艳青
- 关键词:泌尿系侵袭性真菌感染
- 手小关节炎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研究
- 目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银屑病性关节炎(PsA)及骨关节炎(OA)小关节病变的影像鉴别诊断困难,本研究旨在探讨MR在小关节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选取56例临床疑诊手小关节炎的患者,采用MR扫描仪行手关节扫...
- 张谨宇
- 关键词:小关节炎影像鉴别诊断核磁共振
- 文献传递
- 匍行性血管瘤1例
- 2020年
- 患者女,37岁,左侧躯干及上下肢弥漫性红色斑片30余年,无不适。皮肤科情况:左侧躯干及上下肢可见泛发不规则红色斑片,右腰背部可见小面积受累,边界清楚,压之退色,其间可见不规则片状正常皮肤。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乳头内可见扩张的管腔,腔内充满红细胞,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部分内皮细胞肿胀。诊断:匍行性血管瘤。
- 张聪良乔祖莎张谨宇马彦
- 关键词:皮肤镜
- 皮肤镜观察成人胶样粟丘疹被引量:1
- 2020年
- 报告1例成人胶样粟丘疹,并描述皮肤镜特点。患者女,51岁。双侧颧部淡黄色丘疹4年余,经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胶样粟丘疹。皮肤镜下可见棕黄色无结构团块被白色条纹分隔,呈橘瓣横截面样改变;团块间隔及周围有分枝样血管。进一步对皮肤镜下呈无结构团块的三种疾病(胶样粟丘疹、汗管瘤及皮脂腺腺瘤)的皮肤镜模式进行比较后发现其团块形状及血管分布等有所不同。皮肤镜检查在胶样粟丘疹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指导作用。
- 冀英马彦张谨宇贾晓强王佳佳冯文莉
- 关键词:皮肤镜
- 毛囊角化病合并多发性骨髓瘤1例
- 2018年
- 毛囊角化病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其合并并发症或者肿瘤的病例鲜有报道。本文报道1例毛囊角化病合并多发性骨髓瘤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 孙瑞晗张谨宇马骏驰王艳冯文莉马彦
- 关键词:毛囊角化病多发性骨髓瘤发病机制钙离子
- 泛发型环状肉芽肿二例
- 2014年
- 泛发型环状肉芽肿临床较少见,本文报道2例,临床表现为泛发丘疹,部分呈环状排列,皮肤组织病理显示真皮浅层栅栏状肉芽肿形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 马彦冯文莉张谨宇马骏驰王艳青
- 关键词:环状肉芽肿
- 白色假丝酵母菌ERG11基因突变与高表达在唑类药物交叉耐药中的作用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初步探讨白色假丝酵母菌ERG11基因突变、高表达对唑类药物交叉耐药的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2014年9月-2015年10月收集43株白色假丝酵母菌临床菌株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ERG11基因并测序、分析其突变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ERG1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43株实验菌株中有药物敏感菌株15株、单药耐药菌株13株、交叉耐药菌株15株,其中9株交叉耐药菌株出现5个错义突变,分别为T123I、Y132H、E174A、G450E、G464S,交叉耐药菌株ERG11基因突变概率显著高于单药耐药菌株及药物敏感菌株(P<0.05);交叉耐药菌株ERG11基因mRNA的表达量(4.00±2.06)显著高于药物敏感菌株(0.93±0.21)(P<0.05),但与单药耐药菌株(3.92±1.01)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ERG11基因突变及高表达均为白色假丝酵母菌耐药的机制,其交叉耐药的产生与基因突变相关,与高表达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 乔祖莎冯文莉杨静奚志琴马彦张谨宇
- 关键词:白色假丝酵母菌交叉耐药ERG11基因基因突变基因高表达
- 泛发性大疱性硬皮病一例
- 2016年
- 患者男,51岁。因背部、上肢、指端皮肤变硬、结痂、萎缩伴疼痛5年于2015年1月就诊。2009年6月起患者自觉肩背部、上肢出现多发性片状水肿性斑块,皮肤较硬,轻度萎缩,后在上述部位间断出现水疱、大疱,疱壁较厚,周围有轻度红肿,水疱很快破溃干涸,形成较厚的黑色痂皮,部分形成深在性溃疡,自觉疼痛剧烈,就诊于当地多家医院,诊断不详。间断给予糖皮质激素、抗生素软膏及甲紫溶液等外用,皮损逐渐扩大,泛发至背部、上肢、双手末端、肘关节、面颊部位等。患者手指关节和肘关节活动中度受限,自觉疼痛。不伴有明显吞咽困难及心脏不适。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皮肤科。体检:体温36.6℃,血压132/87 mmHg(1 mmHg=0.133 kPa)。肩部、背部、双上肢、肘关节见大小不等溃疡、结痂,散在形状不规则硬化萎缩性凹陷,周围无明显红晕,可见黑褐色色素沉着,有轻度触痛。双手末端指关节皮温稍低,未见明显雷诺现象。双手指关节、肘关节活动轻中度受限。双面颊部、双手部皮肤片状硬化萎缩,触之较韧,呈褐色。见图1、2。
- 杨静奚志琴张谨宇贾晓强马骏驰冯文莉
- 关键词:大疱性硬皮病泛发性自觉疼痛手指关节皮肤变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