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祥波

作品数:16 被引量:68H指数:6
供职机构: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浮游
  • 10篇浮游动物
  • 7篇微型浮游动物
  • 6篇台湾海峡
  • 5篇摄食
  • 4篇摄食压力
  • 4篇海域
  • 3篇植物
  • 3篇生长率
  • 3篇小型浮游动物
  • 3篇浮游植物
  • 2篇摄食率
  • 2篇生产力
  • 2篇台湾海峡南部
  • 2篇厦门海域
  • 2篇厦门西海域
  • 2篇夏季
  • 2篇耳石
  • 2篇耳石形态
  • 2篇产力

机构

  • 9篇集美大学
  • 9篇厦门大学
  • 3篇教育部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6篇曾祥波
  • 8篇黄邦钦
  • 2篇郑伟刚
  • 2篇江兴龙
  • 1篇谢钦铭
  • 1篇张国华
  • 1篇洪华生
  • 1篇陈融斌
  • 1篇刘贤德
  • 1篇陈纪新
  • 1篇黄良敏
  • 1篇黄永春
  • 1篇朱峰

传媒

  • 2篇厦门大学学报...
  • 2篇海洋学报
  • 2篇集美大学学报...
  • 2篇台湾海峡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海洋科学
  • 1篇黑龙江水产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 1篇教育进展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台湾海峡南部夏季微型浮游动物对不同色素类群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
2012年
2005年7月在台湾海峡南部4个站位应用"稀释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色素分析技术研究了不同色素类群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及微型浮游动物对其的摄食死亡率。结果表明,不同色素类群浮游植物的生长率(k)和摄食死亡率(g)分别为0.52~1.34 d-1和0.25~1.10 d-1,微型浮游动物对不同色素类群浮游植物的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分别为22%~66%和40%~151%。通过比较不同类群浮游植物的g/k值,发现颗粒较大的浮游植物(硅藻和甲藻)的净生长率要大于那些微型藻类(蓝细菌、隐藻和定鞭金藻等)的净生长率,说明本次研究中微型藻类更易受到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控制。
曾祥波黄邦钦
关键词:微型浮游动物浮游植物摄食压力台湾海峡
基于傅立叶耳石形态分析法对几种家鱼仔稚鱼的种类判别分析被引量:14
2012年
于室内养殖条件下研究了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胚后发育阶段矢耳石的形态发育,采用椭圆傅立叶分析法,基于矢耳石形态,比较了以孵化后日龄、耳石形态、发育期以及不同体长组为基础的判别方式上,对这3种家鱼苗的种类判别成功率。结果表明,总判别成功率均表现出了逐渐增加的趋势。孵化后4 d时,总判别率为79.79%;10 d时,总判别率始达90%以上,18 d时,总判别成功率稳定在100%。在尾椎上翘期以前的各发育期,总判别率均低于90%,而鳔二室期之后,总判别成功率达95%以上。据矢耳石形态,圆形和近圆形阶段总判别成功率较低,分别为61%和81%,在长椭圆形阶段后,总判别成功率达90%以上。而以体长为基础的判别成功率,初始总判别成功率便在90%以上。因此,若以判别率的高低为标准,则以不同体长组来鉴别鱼苗种类为最佳,而据耳石形态和发育期来鉴别鱼苗种类,则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曾祥波张国华
关键词:耳石仔稚鱼
台湾海峡及厦门海域微型浮游动物及其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生态学研究
2003年~2005年间,在季、月及半月等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开展了台湾海峡和厦门海域微型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种类(类群)组成、浮游植物生长率及摄食死亡率的现场调查与实验研究,同时开展了微型浮游动物对台湾海峡自然水华和...
曾祥波
关键词:海洋生态海洋监测
台湾海峡南部夏季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及其生产力被引量:14
2006年
2004年7~8月在台湾海峡南部的5个站位,用稀释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及其生产力.微型浮游动物主要为无壳纤毛虫,尤其是急游虫类和侠盗虫类.浮游植物的生长率为0.52~0.72/d,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为0.45~1.33/d,相当于每天掇食浮游植物现存量的36%~74%和初级生产力的88%~141%.微型浮游动物的次级生产力(MP2^0)为初级生产力的28.5%~58.4%.表明微型浮游动物在台湾海峡夏季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曾祥波黄邦钦
关键词:微型浮游动物生长率生产力台湾海峡
低盐虾塘浮游生物群落及摄食研究
2018年
2017年5月5日,于福建厦门杏林浦林村对4口处于不同养殖阶段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低盐虾塘进行了浮游生物群落调查,并运用"稀释法"研究了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结果表明,在养殖过程中,浮游植物群落从以绿藻和硅藻为主,逐渐转变为以丝状蓝藻为主的类型,绿藻优势种主要有二形栅藻(Scenedesmu dimorphus)、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和纤维藻(Ankistrodesmus spp.),蓝藻优势种主要为伪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鞘丝藻(Planktolyngbya sp.)、弱细颤藻(Oscillatoria tenuis)和微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tenuissima)。微型浮游动物主要为原生动物和轮虫,其中原生动物以旋急游虫(Strombidium spiralis)和单环栉毛虫(Didinium balbianii)为普遍的优势种类,轮虫主要有前额犀轮虫(Hinoglena frontalis)和壶状臂尾轮虫(Rachionus urceus)。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为0.55~0.85/d,浮游植物的生长率为1.42~3.16/d。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为42.31%~57.26%,对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为46.39%~59.80%,显示微型浮游动物在虾塘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曾祥波黄永春
关键词:浮游生物微型浮游动物
厦门海域小型浮游动物和桡足类的摄食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2005年11月16日和27日,运用稀释法和桡足类添加法,对厦门宝殊屿海域小型浮游动物及桡足类的摄食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粒级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均大于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小型浮游动物对总的Chla和nano-Chla具有一致的显著的摄食作用(0.51—0.78d。),当存在螺旋环沟藻等大型的异养甲藻时,亦能摄食micro-级浮游植物.所添加的桡足类主要摄食micro-级的浮游植物,也显著摄食小型浮游动物,16日,所添加的桡足类促进nano-级浮游植物的每天生长效应达0.03ind/dm^3.说明了厦门海域小型浮游动物及桡足类的摄食共同控制着浮游植物的生长.由于桡足类的杂食性.可产生一定的营养级联效应.
曾祥波黄邦钦
关键词:小型浮游动物桡足类浮游植物厦门海域
适应乡村振兴发展的高校水产类专业教育改革方案初步探索
2022年
本文从我国乡村振兴发展需要出发,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高校水产类专业教育办学模式方面问题的基础上,在我国高校水产专业的以下几个方面改革策略作了初步探讨:水产类专业的招生方式、水产类专业设置体系、水产类专业的素质教育方式、课程体系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我们着重强调多元化和差异化培养模式,如提出改革现有单一的学生培养模式,实行多种学生培养方案。
谢钦铭黄良敏刘贤德陈融斌曾祥波郑伟刚
关键词:水产专业教育
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在花鳗鲡养殖中的节水减排效果研究
鳗鲡传统室内池塘精养殖中的日换水率大于50%,导致淡水资源的巨大浪费并污染了周边水域环境.为解决节水减排问题,本研究开展了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在室内花鳗鲡精养殖中的原位水处理应用对照试验,设置了处理组Ⅰ、处理组Ⅱ和对照组....
江兴龙张怖青郑伟刚曾祥波邓来富
关键词:花鳗鲡节水减排生物膜
厦门西海域微型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及其生产力的季节变动被引量:7
2010年
于2004年9月~2005年11月通过定点逐月采样调查,研究厦门西海域微型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及其生产力的季节变动特征.结果表明:微型浮游动物群体总丰度在3310-21725 ind/L间变动,于2、5和8月分别有一个峰值,对总丰度贡献较大的主要是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 rubrum)、无壳纤毛虫和砂壳纤毛虫,各类群丰度的季节变动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红色中缢虫的丰度为225~14062ind/L,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在2000ind/L以上;异养甲藻-螺旋环沟藻(Gyrodinium spirale)在0~2875ind/L之间变动,多数月份低于300 ind/L,3月出现最大值;无壳纤毛虫在1570~8 512 ind/L之间变动,全年保持着较高的丰度,于2、5和9月均可形成峰值;无节幼体和砂壳纤毛虫变动范围分别为0~1063 ind/L和162~9625 ind/L,数量变动与水温的季节变化较为密切,在水温大于20℃的5~11月,有较高的丰度.微型浮游动物生物量在10.86~111.65μg/L之间变动,由于曳尾虫(Tontonia)、螺体虫(Laboea)及砂壳纤毛虫的大量出现,生物量高值集中在相应的5~10月,5月出现最大值.微型浮游动物总生产力的变动范围为7.01~141.64μg/(L.d),在5~10月生产力相对较高.据估算,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日摄食压力可达6%~267%.
曾祥波黄邦钦
关键词:微型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生产力厦门西海域
台湾海峡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及其对营养盐再生的贡献被引量:7
2007年
于2005年3月台湾海峡的5个站位采样分析了微型浮游动物的空间分布,用稀释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和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同时对微型浮游动物的氨氮产生率进行了推算.结果表明,各站微型浮游动物主要为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 rubrum)和以急游虫(Strombidiumspp.)为主的无壳纤毛虫,其次为异养甲藻-螺旋环沟藻(Gy-rodinium spirale)和砂壳纤毛虫.各类群在表层呈不均匀分布:红色中缢虫A6站最低,为425个/L,E2站达最大值,为27 125个/L,且在E2,E9和E13站占绝对优势,占微型浮游动物总量的84%以上;无壳纤毛虫丰度为203-5 025个/L,E13站最低,E2站最高;异养甲藻E9站表层没有分布,A6站达最大值,为463个/L;砂壳纤毛虫丰度为0-438个/L,F1站最高.垂直分布上,除A6站外,一般表现为表层多,中层和底层逐渐减少.表层浮游植物的生长率为0.36-0.50 d-1,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为0.12-0.30 d-1,相当于每天摄食浮游植物现存量的11.09%-25.67%,初级生产力的28.38%-84.04%.利用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推算其氨氮产生率为0.16-2.40 mg N/m3d,达到维持现场初级生产所需氮量的8.7%-28.1%.
曾祥波黄邦钦
关键词:台湾海峡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压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