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参战
- 作品数:63 被引量:297H指数:10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ABCG1在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氧化应激中的机制研究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G1(ABCG1)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氧化应激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被特异性ABCG1 si RNA或ABCG1过表达质粒转染或使用LXR(肝X受体)激活剂T0901317预处理,随后给予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预12 h。采用DCFHDAAM(2’7’-二氯荧光双乙酸盐)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ROS)的水平,分光光度仪测量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NADPH)氧化酶活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内皮细胞NADPH氧化酶亚型非吞噬细胞氧化酶4(NOX4)表达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表达。结果 ABCG1表达上调抑制TNF-α诱导的氧化应激,同时抑制促氧化应激的NADPH氧化酶的活性和NOX4的表达,促进抗氧化的SOD表达。相反,ABCG1表达下调进一步诱导ROS的产生,诱导NADPH氧化酶的活性和NOX4的表达,抑制SOD1表达。结论 ABCG1通过调节NADPH氧化酶/SOD抑制TNF-α诱导的氧化应激。
- 薛嘉虹朱参战胡艳超栾春红
- 关键词:氧化应激超氧化物歧化酶
- 小剂量尿激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素及纤溶酶原活性的影响被引量:5
- 2005年
- 目的:评价小剂量尿激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内皮素 1、组织型纤溶酶原活性的影响,以探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心绞痛的机制。方法:选择80例心电图负荷试验阳性、动态心电图出现缺血性改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静脉应用小剂量尿激酶3 d,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内皮素 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升高,内皮素 1 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下降,其变化均具有显著性。结论:小剂量尿激酶可明显调节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如内皮素 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的活性。
- 王聪霞牛小麟董新朱参战张明娟丁抗宁
- 关键词:内皮素纤溶酶原活性尿激酶
- PBL教学模式在高等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40
- 2019年
- 目的探讨PBL教学模式在高等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选取我学院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50名,随机分成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各25名,对照组学生进行常规教学,研究组学生采用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采用考试成绩以及教学成果方法进行教学评估。结果研究组教学质量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学生学习成绩总分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PBL教学模式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更好的训练医学生的临床思维,使之成为更加成熟的教学模式。
- 朱参战王新宏刘昕薛嘉虹赵玲宋雅璠周甜张明娟
-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改革
- 茶色素与脂质过氧化及人表皮生长因子被引量:1
- 1998年
- 观察了34例健康成人及32例冠心病患者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含量,并比较了观察组服用茶色素(TP)前后(3粒/d×30)上述指标的改变,结果显示:①与健康人相比,冠心病患者MDA含量升高,SOD降低(P<0.01);②服用TP后MDA明显下降,SOD明显回升(P<0.01);③观察组服用TP后hEGF增高,可能与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有关。
- 宋安齐田晓莉朱参战
- 关键词:茶色素丙二醛SODHEGF
- 联合基质金属蛋白酶-9、肌酐清除率及肌钙蛋白T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短期预后的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肌酐清除率(Ccr)以及联合应用MMP-9、Ccr及肌钙蛋白T(cTn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短期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测定70例ACS患者血清MMP-9、肌酐(Scr)及cTnT,计算Ccr。并对所有患者随访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6个月。结果:1发生MACE组MMP-9及cTnT水平均高于未发生MACE组,Ccr水平低于未发生MACE组(P均<0.05)。2单因素分析显示MMP-9>26.95ng/ml组随访期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MMP-9≤26.95ng/ml组,Ccr降低组随访期MACE发生率较Ccr正常组显著增高(P<0.05)。多因素分析在校正患者年龄、左室射血分数、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后,血清MMP-9及Ccr水平与随访期MACE发生率独立相关。3单因素分析显示MMP-9、Ccr及cTnT均异常组在随访期MACE发生率较三项指标均正常组、三项指标中一项异常组、两项异常组显著性增高(P<0.05)。多因素分析校正患者年龄、左室射血分数、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后,MMP-9、Ccr及cTnT均异常与随访期MACE发生率独立相关。结论:MMP-9、Ccr能够作为评价ACS短期预后的指标,MMP-9、Ccr及cTnT三者联合应用对ACS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6个月内发生MACE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 张春艳王聪霞董新党寅虎朱参战韩振华段宗明李永勤张岩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明胶酶B肌钙蛋白T预后
- 右室双部位起搏与双室同步起搏的急性血液动力学对比研究被引量:19
- 2002年
- 比较右室双部位 (RV Bi)起搏和双室 (BiV)同步起搏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并与右室心尖部 (RVA)、右室流出道 (RVOT)、左室基底部 (LVB)起搏相比较 ,明确双部位起搏是否优于单部位起搏。 15例患者中病窦综合征 8例、Ⅲ度房室阻滞 7例。分别行RVA、RVOT、LVB、RV Bi、BiV起搏 (VVI,6 0~ 90次 /分 ) ,测定心输出量 (CO)和心脏指数(CI)、肺毛细血管嵌顿压 (PCWP)和QRS波时限 (QRSd)。结果 :①与RVA起搏相比 ,RVOT、LVB、RV Bi、BiV起搏CI分别增加了 7.5 %、11.3%、15 .5 %和 17.2 % ,PCWP分别降低了 14.9%、10 .3%、2 1.7%和 2 0 .0 % (P均 <0 .0 1)。②RV Bi、BiV起搏较RVOT、LVB起搏的CO、CI增高而PCWP降低 (P均 <0 .0 5 )。③RV Bi与BiV起搏、RVOT与LVB起搏之间CO、CI和PCWP无显著差异。④RVOT、RV Bi、BiV起搏的QRSd(分别为 12 8± 11,111± 16 ,10 3± 13ms)较RVA起搏 (146± 18ms)时显著缩短 (P≤ 0 .0 0 1) ,而LVB起搏 (142± 15ms)与RVOT、RVA起搏时无显著差异。结论 :RV Bi起搏和BiV同步起搏的急性血液动力学效果无明显差异 ,但双部位起搏的效果明显优于单部位起搏 ;
- 朱参战崔长琮张全发薛小临傅文刘维维刘引会徐琳
- 关键词:血液动力学QRS波时限
- 哇巴因抑制纤维连结蛋白在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
- 2015年
- 目的研究哇巴因对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中纤维连结蛋白(fibronectin,FN)表达的影响,探讨钠泵α亚单位离子转运活性在ECM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进行大鼠胸主动脉VSMCs原代培养,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细胞鉴定并检测FN在VSMCs中的表达。结果随着培养液内哇巴因浓度的增加,VSMCs中FN的表达逐渐下调,而且半定量结果分析显示,不同剂量哇巴因干预组间VSMCs中FN的表达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哇巴因可能通过抑制VSMCs钠泵活性而下调FN的表达,为高血压的研究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 张明娟杨军张美程张超英朱参战段宗明
- 关键词:哇巴因纤维连接蛋白血管平滑肌细胞钠泵
- 科研与临床能力的有机结合在心血管内科研究生教育中的意义被引量:1
- 2015年
- 医学研究生招收规模的迅速扩展,一方面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一方面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也明显下滑。结合心内科研究生的培养实践,探索科研与临床能力的有机结合在心内科研究生教育中的意义。而且实践发现导师组也是研究生教育获益的重要方法。
- 张明娟张超英宋安齐段宗明朱参战
-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 速避凝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被引量:10
- 1998年
- 田晓莉朱参战
- 关键词:冠心病药物疗法速避凝血管内皮细胞
- 硅胶封闭感染性起搏电极残端法的疗效及安全性随访与评价(英文)
- 2004年
- 目的评价硅胶封闭感染性起搏电极残端的疗效、远期预后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998年以来因起搏器残留电极感染,经反复局部换药和全身抗感染治疗无效而实施硅胶封闭感染性起搏电极残端的12例住院患者进行疗效总结和随访资料分析。结果11例接受长期随访的患者未发现局部再感染、渗漏或心内膜炎等,患侧上肢活动自如,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硅胶封闭是治疗起搏电极残端引起囊袋感染、破溃的简便实用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及推广前景。
- 王聪侠牛小麟段宗明董新党寅虎朱参战张明娟
- 关键词:囊袋感染囊袋破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