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明

作品数:32 被引量:114H指数:7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3篇介入
  • 9篇栓塞
  • 6篇颅内
  • 6篇化疗
  • 5篇置入
  • 5篇化疗栓塞
  • 4篇动脉
  • 4篇血管
  • 4篇支气管
  • 4篇食管
  • 4篇气管
  • 4篇肿瘤
  • 4篇放射学
  • 3篇动脉化疗
  • 3篇动脉化疗栓塞
  • 3篇动脉化疗栓塞...
  • 3篇动脉瘤
  • 3篇营养管
  • 3篇置入术
  • 3篇融合技术

机构

  • 31篇郑州大学第一...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郑州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31篇朱明
  • 25篇韩新巍
  • 12篇焦德超
  • 9篇吴刚
  • 6篇李臻
  • 6篇李宗明
  • 6篇马骥
  • 5篇任建庄
  • 5篇路慧彬
  • 4篇水少锋
  • 4篇李腾飞
  • 4篇郭栋
  • 4篇闫磊
  • 3篇卢学刚
  • 3篇张松
  • 3篇张文广
  • 3篇任克伟
  • 3篇于耀宇
  • 3篇汪子文
  • 3篇朱涛

传媒

  • 7篇介入放射学杂...
  • 4篇中国介入影像...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国际呼吸杂志
  • 1篇肿瘤基础与临...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华介入放射...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径向采集逐点编码缩短时间MR血管成像(PETRA-MRA)用于支架成形术治疗大脑中动脉斑块狭窄术后随访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评价径向采集逐点编码缩短时间MR血管成像(PETRA-MRA)用于支架血管成形术治疗大脑中动脉(MCA)斑块狭窄后随访的价值。方法纳入28例经支架血管成形术治疗的大脑MCA斑块狭窄患者,行PETRA-MRA及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TOF-MRA),并于其后1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MRA图像质量,测量MCA狭窄程度及病变长度。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测量结果的观察者间一致性;以Bland-Altman Plots散点图评估观察者间及MRA测量结果与DSA的一致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MRA测量结果与DSA的相关性。结果PETRA-MRA图像所示支架内血流信号及磁敏感伪影评分明显高于TOF-MRA(P均<0.05)。测量狭窄程度及病变长度的观察者间一致性均较高(ICC均>0.75,P均<0.05)。Bland-Altman Plots散点图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ETRA-MRA与DSA测量MCA狭窄程度及病变长度的一致性及相关性均高于TOF-MRA。结论支架血管成形术治疗MCA斑块狭窄术后,PETRA-MRA可准确评估MCA狭窄程度及支架区异常血管长度,图像质量佳。
张斐斐冉云彩朱明王潇李淑健程敬亮高雪梅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斑块磁共振血管成像
高分辨平板CT在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高分辨平板CT在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自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23例因颅内动脉瘤、椎动脉夹层或颈动脉海绵窦瘘而行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使用DSA工作站对支架置入后普通平板CT和高分辨平板CT扫描结果分别进行后处理,比较不同方法显示的支架重建图像质量的差异;采用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将靶血管5s-3D-DSA重建图像和高分辨平板CT扫描的支架重建图像进行融合.观察并评估支架完全打开及贴壁情况。结果23例患者顺利置入25枚Willis覆膜支架.技术成功率达100%。与普通平板CT相比,高分辨平板CT能更清晰和直观地显示金属支架细节,图像质量评分有明显提高(0.56±0.71 v8.1.56±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观察到I枚支架头端金属丝U型连接处打折,但未见血管破裂及内漏等情况,余24枚支架完全打开并贴壁良好。结论高分辨平板CT能清晰展示支架打开程度及贴壁情况,进而指导术者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在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术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时程程马骥朱明朱涛马宝韩新巍李腾飞
关键词:支架置入术
中晚期肾癌术前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中晚期肾癌术前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肾切除术前行栓塞36例,其中Ⅱ期8例,Ⅲ期19例,Ⅳ期9例。选取无统计学差异的单纯接受肾切除术的34例同期肾癌患者与术前栓塞组对照,分别计算术中失血量及手术时间,并随访5年统计患...
任建庄韩新巍李臻张文广朱明袁慧峰
关键词:肾癌化疗栓塞肾切除术
文献传递
可携带^(125)I粒子的鼻饲营养管研制及初步临床使用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设计一种可携带^(125)I粒子的鼻饲营养管,用于治疗上消化道恶性阻塞性病变,以达到鼻饲营养和腔道内近距离放疗的双重效果。方法将 ^(125)I放射性粒子置入3 F导管内并两端封闭制成粒子链,使用捆绑技术将粒子链固定于鼻饲管上,并在DSA透视下置入可携^(125)I粒子链的鼻饲营养管,其中粒子链段跨越食管闭塞或狭窄段行近距离放疗。6例晚期食管癌使用该项技术,记录技术成功率,操作时间,并发症。术后2个月评价Karnofsky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Neuhaus吞咽困难分级,对比剂通畅情况,肿瘤局部情况。结果可携带^(125)I放射性粒子链的鼻饲营养管制作简单,技术均获成功,平均操作时间15.5 min,无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2个月Karnofsky评分、VAS评分、Neuhaus吞咽困难分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对比剂通过闭塞狭窄区顺利,肿瘤评价均为部分缓解、局部控制。随访2~6个月,再发梗阻1例。结论可携带^(125)I粒子的鼻饲营养管制作简单易行,可同时实现胃肠营养和近距离放疗,为食管恶性肿瘤所致阻塞性病变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焦德超庞晨光韩新巍牛荣仿李宗明朱明路慧彬
关键词:鼻饲营养近距离放疗食管肿瘤
大脑中动脉M1段亚急性及慢性闭塞介入机械再通及支架置入的尝试与初步评价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亚急性及慢性闭塞患者行介入机械再通及支架置入术,评价其可行性与疗效。方法 6例大脑中动脉M1慢性、亚急性闭塞患者行介入机械再通及支架置入术。术前CTA明确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术后评价症状改善、血流改善情况,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复查血管通畅情况并随访其疗效。结果 6例患者7根闭塞大脑中动脉,5例6根闭塞动脉(85.7%)成功开通。4例术后第2天症状即改善;2例术后症状加重,其中1例3d后症状明显改善,另1例(即未开通病例)2周后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30d内无死亡、再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事件发生。6例患者平均随访4.2个月,无病情加重、反复或死亡事件发生。结论对于大脑中动脉M1段亚急性及慢性闭塞的患者,在严格筛选病例的前提下,采取介入机械再通的方法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能够改善缺血症状,促进患者相应功能障碍的恢复。但其远期疗效还有待大样本长期随访证实。
水少锋郭栋马骥朱明闫磊韩新巍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
植入支架治疗特发性颅内高压症合并静脉窦狭窄
2024年
目的观察植入支架治疗特发性颅内高压症(IIH)合并静脉窦狭窄(VS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接受植入支架治疗的IIH合并VSS患者资料,比较治疗前、后视乳头水肿分级、腰椎穿刺开口压力(LP-OP)及静脉窦跨狭窄段压力梯度(ΔP),记录随访期间症状改善情况及治疗相关并发症。结果对54例共成功植入60枚支架。治疗前视乳头水肿分级为3(3,3)、LP-OP为(391.39±92.62)mmH_(2)O、ΔP为18.50(15.00,25.00)mmHg,治疗后依次降为1(0,1)、(208.80±62.31)mmH_(2)O及1.25(0.88,2.55)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治疗后54例临床症状均改善,30例(30/37,81.08%)头痛、38例(38/45,84.44%)视乳头水肿、41例(41/45,91.11%)视觉障碍、8例(8/10,80.00%)外展神经麻痹及9例(9/10,90.00%)耳鸣症状消失。4例(4/54,7.41%)出现治疗相关并发症,经干预后均好转。结论植入支架治疗IIH合并VSS效果好且安全。
徐振何浩许莺歌包雯颍张松朱明吴垠垠闫磊水少锋
关键词:颅内高压症
门静脉支架同步^(125)I粒子条植入序贯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癌伴门静脉癌栓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观察门静脉支架同步^(125)I粒子条植入序贯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细胞癌(HCC)伴门静脉癌栓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5例HCC伴门静脉癌栓患者行门静脉支架同步^(125)I粒子条植入序贯TACE治疗,并随访至死亡;观察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分析生存时间、支架通畅时间、累积生存率及支架通畅率。结果15例手术均成功,术中未见严重并发症。术后中位生存期为8.5个月;1、3、6、9、12、15、18和20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86.67%、73.33%、46.67%、26.67%、13.33%、6.67%和0;中位支架通畅中位时间8.5个月,1、3、6、9、12、15和18个月支架累积通畅率为100%、86.67%、80.00%、80.00%、53.33%、46.67%和40.00%。结论门静脉支架同步^(125)I粒子条植入序贯TACE治疗HCC伴门静脉癌栓安全、可行,并可延长支架通畅时间和生存期。
李红彬焦德超马波朱明李宗明韩新巍
关键词:门静脉碘同位素
肿瘤介入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与科研并举培养模式探索被引量:2
2021年
随着介入医学学科的快速发展,临床亟需高素质的介入医学人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我国目前优秀专科医生的重要来源。肿瘤介入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阶段,为培养成一个优秀的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研究生未来的个人发展和学科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吴刚何炜李春霞殷美攀马耀臻朱明刘超李臻
关键词:肿瘤介入医学研究生培养
高分辨C臂CT联合3D-DSA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置入术贴壁评估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探讨高分辨C臂CT技术联合三维DSA血管成像(3D-DSA)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国产血流导向装置(Tubrige Flow Diverter,Tubrige FD)置入术贴壁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2019-04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连续收治的39例颅内动脉瘤采用Tubridge FD治疗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使用西门子DSA后处理工作站将术中FD置入区域20 s高分辨C臂CT(Dyna micro CT)扫描结果和5 s 3D-DSA血管成像结果进行双容积重建并融合,融合图像采用多种后处理技术(如高级三维容积漫游-VRT,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动态观察支架贴壁情况,并与载瘤动脉内注射稀释对比剂后20 s Dyna micro CT扫描重建图像对比,评估前者在判断FD贴壁方面的准确性。结果39例动脉瘤患者共置入39枚Tubridge FD,其中10例患者联合弹簧圈填塞治疗。在支架贴壁方面,二种技术各自独立检出8例患者FD贴壁不良,31例贴壁良好,一致率100%,其中贴壁不良8例患者采用“massage”技术,即微导丝成袢支架内促使贴壁或球囊扩张处理后支架贴壁良好。结论高分辨C臂CT技术联合3D-DSA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能清晰展示Tubridge FD贴壁情况并指导术者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这种新颖的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FD置入中具有较大应用前景。
付培基李腾飞马骥朱明朱涛马宝韩新巍
关键词:C臂CT颅内动脉瘤
留置溶栓导管介入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患者留置溶栓导管介入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112例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患者,其中冠心病或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致下肢动脉栓塞85例,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栓形成2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留置溶栓导管局部持续溶栓的方法介入治疗.结果 112例患者中77例(68.8%)患者经介入留置溶栓导管溶栓后栓塞血管完全再通;23例(20.5%)患者栓塞血管部分再通,肢体得以保全,但后期随访16例患者仍有肢体慢性缺血症状;9例(8.0%)因肢体缺血时间过长,发生不可逆性坏死而行截肢术;3例(2.7%)因发生急性再灌注损伤并发急性肾衰竭或再发脑梗死而死亡.结论 留置溶栓导管介入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安全、有效,截肢率低.
马彦高吴刚韩新巍朱明焦德超
关键词:血栓形成介入治疗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