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锋
- 作品数:28 被引量:212H指数:8
- 供职机构:徐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徐州市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青年人心肌梗塞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
- 2004年
- 目的 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的特点。方法 将年龄≤ 40岁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2 5例作为青年组 ,年龄 >40岁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95例为中老年组 ,观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其发病有无过量饮酒、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诱发因素。 12 0例患者均在急性心肌梗塞后 2 8d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吸烟、饮酒、疲劳或精神紧张、血脂、高血压例数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均 <0 .0 1) ,两组冠状动脉病变例数及病变范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或 0 .0 5 )。结论 过量饮酒、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可能是青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诱发因素 ,这些因素诱发的冠脉痉挛在青年人中的心肌梗塞起了关键性作用。
- 朱永锋李继福李贵双陈玉国刘同涛纪求尚
- 关键词:青年人心肌梗塞冠状血管造影术
- 县级城乡高血压病防治的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17
- 2008年
- [目的]调查睢宁县居民高血压病的流行现状、特征及危险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8岁的人群5811人进行血压测量,用统一制定的调查表调查相关的危险因素,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有关的统计分析。[结果]睢宁县高血压患病率为32.35%,标化患病率为23.29%,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高血压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分别为35.85%、19.16%及5.05%;常吃腌制食品、口味偏咸、超重、吸烟、饮酒及精神紧张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睢宁县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疾病控制率低,应积极开展社区防治,降低危险因素。
- 朱永锋张娟邓军陈晓红陆裕林丁义勋
- 关键词:高血压患病率
- 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
- 目的探讨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采用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单用胺碘酮治,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
- 王雪玲朱永锋
- 关键词:参松养心胶囊胺碘酮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
-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与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联合检测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58例为A组,其中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22例、Ⅲ级19例、Ⅳ级17例;选择同期住院的无心力衰竭的冠心病患者20例作为B组;门诊健康体检者15例作为C组。ELISA法测定患者入院24h内血浆MCP-1、H-FABP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患者MCP-1[(105.79±18.41)μg/L vs(79.65±16.82)μg/L和(35.88±19.73)μg/L]、H-FABP[(40.24±21.60)μg/L vs(19.71±12.05)μg/L和(16.95±10.16)μg/L]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患者MCP-1水平显著高于C组(P<0.05)。心功能Ⅳ级患者MCP-1、H-FABP水平较心功能Ⅱ级和Ⅲ级患者明显增高(P<0.05)。MCP-1、H-FABP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667、0.691,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614、-0.638,P<0.05),MCP-1与H-FABP呈正相关(r=0.637,P<0.05)。结论血浆MCP-1、H-FABP参与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两者的联合检测可作为早期发现心力衰竭及评估其严重程度的指标。
- 刘怡朱永锋宗毓王瑞利张娟侯明良
- 关键词:脂肪酸结合蛋白质类冠心病心力衰竭
- 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关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 探讨血清中可溶性黏附分子的水平与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3 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其中不稳定心绞痛 19例 ,急性心肌梗死 12例 )和 12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及 1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的可溶性黏附分子sVCAM 1、sICAM 1的水平。结果 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及稳定性心绞痛血清中VCAM 1和ICAM 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与稳定性心绞痛相比较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中的sVCAM 1和sICAM 1水平明显增高 ,具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1) ,急性心肌梗死血清中水平较UA明显增高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sVCAM 1和sICAM 1均明显增高 ,sVCAM 1和sICAM
- 朱永锋李继福张运陈文强季晓平张梅
- 关键词: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
- 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9
- 2004年
- 目的 观察国产氯吡格雷和进口氯吡格雷对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比较两药抗血小板作用的优劣及其安全性。方法 4 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 2组 ,其中国产氯吡格雷组 2 0例 ,进口氯吡格雷组 2 0例。另选健康对照组 10例。两治疗组分别于服用氯吡格雷前、服用氯吡格雷 30 0mg 2h后及服用氯吡格雷 75mg1次 d 1周后抽血查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指标。结果 UAP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状态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治疗前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指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治疗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血小板的活化在UAP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均有良好的抗血小板作用 ,两者抗血小板聚集和活化的作用相似 ,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 朱永锋李继福李贵双李静张娣朱媛媛陈文强
- 关键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血小板活化随机对照试验
- 不稳定斑块血管内超声特征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2
- 2004年
- 目的 明确不稳定斑块的血管内超声 (IVUS)影像学特点。方法 2 7只雄性新西兰纯种兔随机分成A组 (17只 )与B组 (10只 ) ,A组用球囊损伤腹主动脉 +高脂喂养 10周 ,B组仅给予高脂喂养 10周。于 8周末将A组在腹主动脉斑块形成处转染携带人野生型 p5 3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 ,于 10周末 ,两组实验兔分别给予中国斑点蝰蛇毒和组胺药物触发斑块破裂。应用IVUS分别测量、比较斑块破裂前的腹主动脉同一血管段中多个病变部位及其参考部位的IVUS指标 ,明确不稳定斑块的IVUS影像学特点。结果 破裂与未破裂斑块的参考部位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 (EEMA)、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及管腔面积狭窄率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与未破裂斑块相比较 ,破裂斑块具有较大的偏心性 (P <0 .0 0 1) ,EEMA、斑块面积及管腔面积狭窄率明显大于前者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均P <0 .0 0 1)。破裂斑块呈现明显的正性重构 ,而稳定斑块主要表现为负性重构。结论 IVUS应用于已建立的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动物模型上 ,能够准确地识别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 ,本研究为临床早期发现不稳定斑块并预测斑块破裂奠定了实验基础。
- 陈文强张运张梅季晓平殷乐朱永锋
- 关键词:不稳定斑块血管内超声影像学特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房颤患者血浆D-dimer、hs-CRP检测的意义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检测房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意义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房颤患者76例,按房颤持续时间的不同分为阵发性房颤组30例,持续性房颤组46例。持续性房颤组患者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4个亚组。同时选健康体检者15例作为对照组。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血浆D-dimer、hs-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持续性房颤组D-dimer、hs-CRP浓度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③持续性房颤4个亚组,随着心功能级数的增加D-dimer、hs-CRP浓度逐渐增高。D-dimer、hs-CRP浓度与NYHA心功能分级成正相关,与LVEF成负相关,D-dimer与hs-CRP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炎症与凝血共同参与和促进了房颤心功能不全的发生发展,房颤患者联合检测D-dimer、hs-CRP有助于预测血栓性疾病及近期心功能不全的发生。
- 刘怡朱永锋
- 关键词:房颤心功能不全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
- 72例住院冠心病患者糖代谢状况的调查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调查住院冠心病患者的糖代谢状况,为强化糖代谢异常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住院冠心病患者72例,常规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对FPG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无糖尿病病史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r)。结果72例患者中糖代谢异常48例(66.7%),糖尿病患者29例(40.3%),包括有确诊糖尿病病史者19例(26.4%),经入院后FPG检查确诊的新发糖尿病患者4例(5.6%),经OG'Iq'检测确诊的糖尿病患者6例(8.3%);空腹血糖受损(IFG)2例(2.8%),糖耐量异常(IGT)17例(23.6%);其余24例(33.3%)糖代谢正常。糖代谢异常的知晓率为31.9%。在有糖尿病病史的19例患者中,HbAlc控制理想者仅3例(15.8%),控制良好者10例(52.6%),6例(31.6%)控制差。糖代谢异常组高脂血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糖代谢正常组(66.7%VS.16.7%,P〈0.05)。结论近2/3的住院冠心病患者有糖代谢异常,其知晓率不及1/3,已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率低,因而对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的诊治有待提高。
- 王德祥邓军朱永锋刘怡王爽
- 关键词:冠心病糖代谢高脂血症
- 动脉粥样硬化兔易损斑块预测指标的回归研究
- 目的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机制已成为共识,其中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的破裂是 ACS 发生中最重要的始动环节。通过对易损斑块破裂前各项检测指标的回归分析,...
- 陈文强季晓平张梅朱永锋姚桂华蒋世亮张运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