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跃红

作品数:8 被引量:56H指数:4
供职机构: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肝炎
  • 4篇乙型
  • 4篇乙型肝炎
  • 2篇代偿
  • 2篇乙型肝炎肝
  • 2篇乙型肝炎肝硬...
  • 2篇失代偿
  • 2篇失代偿期
  • 2篇细菌性
  • 2篇慢性
  • 2篇肝炎肝硬化
  • 2篇肝硬化
  • 1篇代偿期乙型肝...
  • 1篇心内膜
  • 1篇心内膜炎
  • 1篇心脏
  • 1篇心脏杂音
  • 1篇血清
  • 1篇血清降钙素原
  • 1篇阳性

机构

  • 6篇常熟市第二人...
  • 1篇复旦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作者

  • 7篇朱跃红
  • 4篇衣展华
  • 4篇祝卫东
  • 3篇陈良云
  • 3篇陈俊飞
  • 3篇丁锷
  • 1篇赵卫峰
  • 1篇陈晨
  • 1篇陈澍
  • 1篇赵超
  • 1篇陈沛冬
  • 1篇翁心华
  • 1篇虞胜镭
  • 1篇谈顺良
  • 1篇祝卫东
  • 1篇梅蕾
  • 1篇陈俊飞
  • 1篇姚克飞
  • 1篇陈良云
  • 1篇丁锷

传媒

  • 3篇肝脏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CH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40例基因1b型CHC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48周,随访24周,观察病毒学应答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VR)、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比例分别为65.0%、82.5%、90.0%、82.5%,获得RVR者均获得SVR;合并脂肪肝者获得SVR的比例低于无脂肪肝者(P<0.05);治疗过程中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减量者8例,利巴韦林减量者6例。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1b型CHC疗效良好;合并脂肪肝患者疗效低于无脂肪肝患者;治疗中不良反应普遍,但均能耐受。
梅蕾祝卫东朱跃红陈俊飞丁锷衣展华
关键词:丙型肝炎利巴韦林聚乙二醇干扰素
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48周疗效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LDT)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8周疗效、HBeAg变化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检测46例HBeAg阳性CHB患者在LDT治疗前及治疗12周、24周、48周时ALT、HBVDNA定量、HBeAg定量、HBeAg阴转及血清转换率、HBsAg定量,以治疗48周时HBeAg阴转与否分A、B两组,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12周、24周、48周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随治疗时间延长,HBVDNA定量、HBeAg定量、HBsAg定量呈逐步下降趋势,治疗48周时ALT复常率91.60%,HBVDNA阴转率89.13%,HBeAg阴转率34.78%,HBeAg血清学转换率26.09%,1例患者出现HBsAg阴转,HBsAg阴转率2.2%;治疗48周HBeAg阴转组患者在治疗前ALT水平较高,治疗12周HBVDNA阴转率100%,治疗12周、24周HBeAg定量较治疗前的下降更为明显,治疗24周、48周时HBsAg定量较治疗前的下降更为明显,与未阴转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LDT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具有较强抑制病毒能力、较高HBeAg血清转换率,且伴有HBsAg定量的下降;治疗前ALT水平较高、12周HBVDNA阴转、治疗12周及24周HBeAg明显下降、治疗24周及48周HBsAg明显下降对治疗48周HBeAg阴转具有预测作用。
朱跃红赵超祝卫东梅蕾陈良云陈俊飞谈顺良丁锷衣展华姚克飞熊怀明
关键词:乙型肝炎E抗原
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观察被引量:27
2010年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96周的病毒学应答和临床疗效。方法 36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口服ETV0.5mg/d。疗程中监测患者生化学指标、凝血功能、HBVDNA载量,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 1)32例患者(88.88%)各项指标得到明显改善,疗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2例(5.56%)总胆红素曾一度上升,经治后恢复正常;1例(2.78%)出现消化道出血死亡;1例(2.78%)出现原发性肝癌死亡。2)患者12周、24周、48周、96周时HBVDNA阴转率分别为37.14%(13/35)、68.57%(24/35)、88.24%(30/34)、91.18%(31/34)(P<0.0001)。3)患者基线、12周、24周、48周、96周时Child-Pugh积分分别为10.0±1.9、8.7±1.8、7.6±1.8、6.4±1.1、6.4±1.1(P<0.0001)。结论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较好病毒学应答和Child-Pugh积分改善。
祝卫东陈良云陈俊飞朱跃红衣展华丁锷赵卫峰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恩替卡韦
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比值联合检测在肝硬化细菌性腹水诊治中的意义被引量:13
2018年
我国约有3亿人患有肝病,肝硬化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1]。腹水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肝硬化自然病程进展的重要标志,一旦出现腹水,1年病死率约15%,5年病死率约44%一85%[2,3]。SBP是病原微生物侵入腹腔,造成明显损害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在肝硬化等终末期肝病患者中发生率可达40%-70%[4]。SBP可使肝硬化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是终末期肝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既往研究显示,SBP的30d死亡率高达24.1%[5]。Kim SU等研究发现培养阳性的SBP仅占28.5%[6]。BA或称中性粒细胞不增高单株细菌性腹水(MNB),曾被认为大多无症状,无需治疗,但亦早有研究发现,相当量的细菌性腹水患者是有症状的,且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腹水检查指标及住院病死率等均与SBP及腹水培养阴性的中性粒细胞增多性腹水(CNNA)相似[7]。
陈良云朱跃红衣展华丁锷姚克飞周婧陈俊飞祝卫东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血清降钙素原细菌性C反应蛋白腹水住院病死率
感染性心内膜炎9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了解近年来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华山医院近10年收治的97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年龄、易感因素、临床表现、血培养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计量数值如患者发病年龄等以算术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病例阳性数以百分比表示,对比分析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97例IE患者平均年龄(49±17)岁,有基础心脏病73例,占75.3%;前三位是风湿性心脏病27例(27.8%)、先天性心脏病23例(23.7%)、特发性二尖瓣脱垂18例(18.6%)。临床表现为发热96例(99.0%)、心脏杂音93例(95.9%)、贫血82例(84.5%)。血液细菌培养阳性66例(68.0%),其中草绿色链球菌28株(42.4%),仍为主要致病菌,且全部发生于自然瓣膜心内膜炎患者中;葡萄球菌18株(27.3%),金黄色葡萄球菌10株(15.2%),有3株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株(12.1%),有2株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耐药性强的病原菌各1株。超声心动图赘生物检出79例,占81.4%,其中右心赘生物9例,病原主要为葡萄球菌。结论IE患者临床表现、易感因素、致病菌发生了变化,多次血培养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诊断。
朱跃红陈沛冬陈晨虞胜镭翁心华陈澍
关键词:发热心脏杂音
36例成人散发急性乙型肝炎伴脂肪性肝病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分析成人散发急性乙型肝炎(AHB)伴脂肪性肝病(FLD)患者的生化学及病毒学特点,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可能因素。方法以236例成人AHB伴FLD患者为观察组,33例成人AHB不伴FLD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在生化指标、病毒学指标及其转归方面有无差异。结果合并有FLD的AHB患者较不合并FLD的AHB患者入院时HBV DNA阴转率低,HBsAg定量、HBV DNA定量值高,阴转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生化指标及复常时间、HBeAg定量及阴转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有FLD的AHB患者较不合并FLD的AHB患者不利于HBV的清除。
朱跃红祝卫东陈良云
关键词:肝炎乙型脂肪肝
探讨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效果
2019年
目的:研究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应用在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的效果。方法:2014年5月-2018年2月收治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3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5例。对照组使用阿德福韦酯治疗;试验组使用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3个月时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乙肝病毒DNA定量(HBV DNA)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TBIL、ALT、AST、AL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时TBIL、ALT、AST、ALB水平均有所改善,且试验组TBIL、ALT、AST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ALB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时试验组HBV DNA定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3个月时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应用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改善肝功能,增强治疗效果;恩替卡韦治疗效果优于阿德福韦酯。
朱跃红
关键词:核苷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