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 作品数:28 被引量:52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文化科学 生物学 更多>>
猪苓糖苷水解酶家族基因及其差异表达 2023年 猪苓与蜜环菌建立共生关系时,猪苓菌丝会反侵染并消解蜜环菌菌索,以获取营养物质,糖苷水解酶是参与这一过程的主要酶类之一。本研究从猪苓转录数据库中获得糖苷水解酶家族基因42类、309个;其编码的糖苷水解酶蛋白含各类结构域344个,以糖苷水解酶结构域glyco_hydro为主,共计35类173个。对猪苓糖苷水解酶进行的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结果表明,这些蛋白参与的生物学过程以物质代谢及分解过程为主,特别是多糖等大分子物质代谢;181个猪苓糖苷水解酶具有水解酶活性,这些水解酶活性呈多样性分布。与未被蜜环菌侵染的猪苓部位相比,43个糖苷水解酶基因在蜜环菌侵染的菌核部位中差异表达,编码包括glyco_hydro_48、cellulase和polysacc_deac_1等功能结构域,可能发挥水解几丁质、纤维素酶活性及免疫调节等活性,这为猪苓与蜜环菌互作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候选基因及蛋白。 李兵 刘柳 郭顺星关键词:猪苓 促生小菇属菌株M23对黑果腺肋花楸光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 2021年 以黑果腺肋花楸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处理组,分别为阴性对照(CK)、阳性对照(PCK)、大田条件下根施低剂量T1(每株50 g)、中剂量T2(每株100 g)和高剂量T3(每株200 g)3个水平的小菇属菌株M23,分析各处理组黑果腺肋花楸的农艺性状、叶绿素含量和生理指标,并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光合特性日变化。结果表明:黑果腺肋花楸净光合速率(Pn)呈双峰曲线,在13:00时叶片的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明显下降,而胞间CO2浓度(Ci)却显著升高,出现由非气孔限制因素引起的光合"午休"现象。加菌处理可成功避免光合"午休"现象,与13:00时对照组黑果腺肋花楸的平均值相比,加菌组的平均Pn、gs、Tr、水分利用率(WUE)和光能利用率(LUE)提高了113%、91%、50%、48%和117%,且日均Pn、gs、Tr和LUE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约是对照组平均值的1.5、1.9、1.4和1.5倍。在加菌处理组中,高剂量的作用效果显著优于中、低剂量,株高是中、低剂量组的1.2倍。高剂量组黑果腺肋花楸的所有生长指标、光合参数和抗性指标均优于其他组。表明菌株M23可以通过提高黑果腺肋花楸的光合特性、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等促进植株生长,且以每株200 g作用效果最佳。 单婷婷 周丽思 李兵 陈晓梅 郭顺星 李菲 卢玮关键词:黑果腺肋花楸 小菇属 光合参数 猪屎苓与鸡屎苓的比较研究进展 2024年 猪苓为我国传统药用真菌,以菌核入药,根据菌核形态常将其分为猪屎苓和鸡屎苓。猪苓栽培依赖种苓无性繁殖,人们对猪屎苓和鸡屎苓的认知不足往往造成苓种混杂,从而导致猪苓药材质量和产量不稳定,影响猪苓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形态、品质、遗传和菌种栽培4个方面对猪屎苓和鸡屎苓进行了比较与综述。结果表明,虽然以菌核分支、表面特性等形态特征区分猪屎苓与鸡屎苓具有一定的意义,但仍需要建立更科学的分类标准;传统认为猪屎苓质量优于鸡屎苓的观点缺乏科学性,需进行更系统的评价;猪苓菌核形态的差异可能是由遗传、地理、环境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猪苓菌种栽培形成菌核关键技术还未完全突破,鸡屎苓菌株可能更具有开展菌种栽培的潜力。猪屎苓和鸡屎苓在这4个方面均存在差异,从不同角度对猪苓进行系统分析,对于评估猪苓资源并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 刘幽言 李寿建 李兵 郭顺星关键词:猪苓 菌核 蜜环菌侵染猪苓菌核多糖与甾体类成分积累的规律研究 2025年 为了探讨两种蜜环菌(Armillaria gallica和A.mellea)侵染猪苓菌核后对其不同部位的甾体类与多糖含量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检测不同采收年限猪苓菌核生物量以及菌核中侵染部位(隔离腔壁)与非侵染部位的麦角甾醇、猪苓酮A、猪苓酮B与多糖4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根据生物量与含量的差异和动态变化筛选优质蜜环菌,获得猪苓的最佳采收年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猪苓菌核中上述4种成分的含量。另外,对蜜环菌侵染猪苓菌核不同部位多糖合成相关的差异基因进行筛选与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种类蜜环菌侵染的猪苓菌核随栽培年份的增长,猪苓菌核生物量与4种成分的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猪苓隔离腔壁部位的4种成分显著高于其非侵染部位,最佳采收年限是在栽培后的第3年。转录组学分析表明蜜环菌的侵染能够显著促进猪苓多糖合成相关差异基因高表达。本研究明确了蜜环菌侵染对猪苓菌核化学成分积累的影响,为探索两者共生机制奠定了基础,为筛选优质蜜环菌并指导猪苓人工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杨明姝 尹一飞 陈娟 李兵 李兵 冷春燕 邢咏梅 邢咏梅关键词:猪苓 蜜环菌 麦角甾醇 转录组 蜜环菌DNA分子序列杂合特性及其本质 2024年 蜜环菌是蜜环菌属真菌的统称,由于其既是严重的林木病害病原真菌,又具有重要的食药用价值,因此一直受到广泛重视。蜜环菌属物种形态分类困难,20世纪70年代开始,蜜环菌一直采用基于交配验证的生物种鉴定方法。但随着分子序列在物种鉴定中广泛应用且优势逐渐显现,开始有学者进行蜜环菌的分子鉴定,并初步发现蜜环菌分子序列存在杂合,而DNA分子序列杂合会影响蜜环菌物种鉴定的准确性。为揭示蜜环菌DNA分子序列杂合现状及其本质,本研究随机选取了猪苓和天麻共生蜜环菌各20株,以及野外子实体分离获得的蜜环菌40株进行了ITS、IGS、tef-1α、β-tubulin和LSU 5个DNA片段的序列扩增、测序和分析,揭示了蜜环菌的高比例序列杂合特性,在测序的400条序列中有高达74.25%的序列存在杂合,包括超过50%的存在杂合位点的序列和近20%的移码双峰序列。同时对不同分子片段和不同类型的蜜环菌中的序列杂合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不同分子序列、不同类型蜜环菌的序列杂合占比均超过了65%,甚至有些序列杂合占比高达80%–90%。通过对不同菌株的共37株单倍体菌株分子序列测序分析,揭示了蜜环菌分子序列的杂合特性主要因其两套单倍体基因组之间的序列差异造成,同时存在少量菌株IGS序列移码双峰是由于IGS序列多拷贝之间的序列差异造成。本研究系统揭示了蜜环菌DNA分子序列存在高度杂合,并揭示了其造成序列杂合的本质,为深入开展蜜环菌的分子鉴定、分子系统学研究和遗传育种提供了指导。 李寿建 刘幽言 许欣蕾 刘柳 李兵 郭顺星关键词:猪苓 天麻 蜜环菌菌索分化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被引量:3 2021年 菌索是蜜环菌与宿主互作的组织结构,蜜环菌菌丝形成菌索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SWATH-MSALL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首次对Armillaria mellea菌丝形成菌索过程的蛋白质组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在蜜环菌菌丝和菌索中共鉴定蛋白1 724个(global FDR 1%),定量蛋白1 179个。与菌丝相比,蜜环菌菌索差异表达蛋白640个(上调表达256个,下调表达384个)。差异表达蛋白GO注释结果表明,蜜环菌菌索分化的生物学过程较复杂,差异蛋白参与的主要生物学过程包括有机含氮化合物代谢、有机物生物合成、小分子代谢、氧化还原反应等。分子功能富集结果提示,电子转运活性的富集因子最高,而氧化还原反应的富集P值最显著,这与KEGG注释的氧化磷酸化代谢活跃的结果一致。进一步的推测分析表明,蜜环菌菌丝形成菌索可能是受到氧化应激所致,菌索的形成可能促使诸如硫氧还蛋白样等毒力蛋白和富马酸的合成和释放增多,抑制宿主免疫而有利于蜜环菌侵染和定植于宿主。因此,对差异蛋白质组的进一步研究和深入解析不仅有利于揭示蜜环菌菌索形成的蛋白分子机制,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李兵 刘柳 郭顺星关键词:蜜环菌 蛋白质组学 富马酸 蜜环菌糖苷水解酶家族基因在菌索与菌丝间的差异表达分析 被引量:5 2021年 蜜环菌是一种兼性腐生和寄生的真菌,通过降解伴栽基质并为药用植物(天麻)或菌物(猪苓)提供营养物质,而糖苷水解酶是这一过程的主要酶类。本研究从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 541菌株转录数据库中共获得糖苷水解酶家族基因170个,分布于39个亚家族。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家族基因编码的糖苷水解酶家族蛋白(glycoside hydrolase family,GHF)结构域多达48种181个,以Aamy、Glycohydro、MelibiaseC、Nod B homology和PA14等结构域为主。对糖苷水解酶家族蛋白进行了系统的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和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代谢通路分析,其功能以结合、水解和催化细胞壁成分为主。编码GHF3(A0A2H3D3T6)、GHF78(A0A2H3D8T6)、GHF51(A0A2H3E4X4)、GHF47(A0A2H3EK71)和GHF5(A0A2H3EBW7)等5个糖苷水解酶家族蛋白的基因在A. mellea541菌索与菌丝间差异表达,其结构域依次为PA14、Bacrhamnosid6H/C、Alpha-L-AFC、Glycohydro47和Glycohydro5,可能发挥结合碳水化合物和催化鼠李糖苷、阿拉伯呋喃糖苷、甘露糖残基和纤维素等水解的功能,这为研究蜜环菌与天麻或猪苓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兵 刘柳 单婷婷 郭顺星关键词:蜜环菌 临床药师参与藤黄微球菌致骨组织感染2例的诊疗过程并文献复习 2024年 藤黄微球菌又称八叠球菌,属于细菌微球菌科微球菌属,是一种革兰阳性球菌,该菌主要分布于泥土、水等外界环境及正常人和动物的皮肤表面,一般不致病,但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或患严重疾病时,可转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心内膜炎、败血症、颅内感染、隧道感染、肾盂肾炎等[1-5],但其致骨组织感染的案例较少见。本研究报告临床药师参与2例藤黄微球菌致骨组织感染诊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以期为此类病例的诊治提供参考。 田晓芳 张晓红 史宗新 李兵关键词:临床药师 藤黄微球菌 头孢菌素 螺光黑壳菌酮A腹腔注射对昆明小鼠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用寇氏法测定螺光黑壳菌酮A腹腔注射对昆明小鼠的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方法实验动物为啮齿昆明小鼠,雌雄各半,体重(20±2)g。用序贯法摸索出受试物的全死剂量,而后设置5个剂量组,剂量比值r=1.25(或0.80)。一次性腹腔注射黑壳菌酮A后,连续观察10 d,统计各组死亡情况并计算半数致死剂量。结果各组小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腔刺激反应,雌性比雄性反应更强烈且呈剂量依赖性,30 min后刺激基本消失;受试物腹腔注射LD50为5.35 mg/kg,其95%可信区间为4.69~6.11 mg/kg。结论螺光黑壳菌酮A的LD50为5.35 mg/kg,死亡率呈剂量依赖性。 李兵 陈晓光 陈晓梅 郭顺星 王春兰关键词:急性毒性 半数致死量 高卢蜜环菌共生猪苓多孔菌菌核际土壤的蛋白组研究Ⅰ 2025年 为研究猪苓多孔菌与高卢蜜环菌互作过程中的菌核际土壤中蛋白表达及变化情况,本研究在陕西省留坝县进行了栽培试验,并对空白对照组(CK)、蜜环菌组(CKA)、猪苓多孔菌组(CKP)和实验组(T_(P+A))菌核际土壤中的蛋白进行了高分辨质谱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猪苓多孔菌与高卢蜜环菌的互作,会改变彼此在菌核际中的蛋白表达谱。蛋白功能分析结果表明,未共生的高卢蜜环菌分泌蛋白可发挥催化和转移酶活性,参与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GABA信号等代谢途径;共生后,则特异性释放硫氧还蛋白样蛋白,发挥抗氧化和效应因子活性。未与高卢蜜环菌共生的猪苓多孔菌菌核并非完全的休眠结构,可以释放参与氨基酸、牛磺酸、磷酸盐等代谢的酶类物质,而囊泡运输中SNARE的相互作用可能在调控非共生的菌核与菌核际中物质的交换与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蜜环菌共生后,猪苓多孔菌菌核可能通过门控离子通道及钙离子信号转导等多种途径适应这种共生。本研究不仅加深了对猪苓多孔菌与蜜环菌互作的认知,也为二者共生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李兵 周凌峰 刘柳 郭顺星关键词:菌核 蛋白质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