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卫华

作品数:41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6篇文学
  • 3篇哲学宗教
  • 2篇艺术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1篇文学
  • 6篇雕龙
  • 6篇文心
  • 6篇文心雕龙
  • 5篇金圣叹
  • 5篇《文心雕龙》
  • 4篇叙事
  • 4篇艺术
  • 4篇不可靠叙述
  • 3篇读解
  • 3篇诗学
  • 3篇文学形式
  • 3篇小说
  • 3篇家族相似性
  • 3篇古典
  • 2篇叙事学
  • 2篇艺术价值
  • 2篇原道
  • 2篇赵树理小说
  • 2篇政治

机构

  • 4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多伦多大学
  • 1篇宾夕法尼亚大...
  • 1篇伊利诺伊大学

作者

  • 41篇李卫华
  • 1篇梅维恒
  • 1篇范文娜

传媒

  • 6篇北方工业大学...
  • 3篇河北师范大学...
  • 3篇文艺理论与批...
  • 2篇廊坊师范学院...
  • 2篇符号与传媒
  • 2篇中外文论
  • 2篇探索与批评
  • 1篇中国宗教
  • 1篇理论学刊
  • 1篇文艺评论
  • 1篇河北学刊
  • 1篇文艺研究
  • 1篇江海学刊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天府新论
  • 1篇嘉兴学院学报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平顶山学院学...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2
  • 5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10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7
  • 1篇2004
  • 1篇2003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形式:作为“肌质”与“神理”——兰色姆与金圣叹的文学形式观之比较被引量:2
2012年
美国"新批评"理论家兰色姆的"构架—肌质"论与金圣叹的"形迹—神理"说既无"脐带联系"又无"贸易往来",却表现出同样强烈的对于文学之审美"形式"的关切。此"形式"不是与"内容"相对的外在容器,而是与"材料"相对的,是文学之为文学的根本。金圣叹对于"文"之"神理"的自觉,紧密关联着对于"人生如梦"的觉醒;而兰色姆对"肌质"的肯认,则以对科技理性的批判为旨归。通过比较而重新回味这些由先哲的慧眼所发现的价值觅取之途,对于拯救当前目趋明显的价值与文化危机,或许不无裨益。
李卫华
关键词:神理
王弼与刘勰的《文心雕龙》
2022年
王弼的著作《老子注》《老子微指例略》《周易注》《周易略例》,是刘勰使用的许多概念、术语、认识论和修辞模式的重要来源。二人都关注“言”—“象”—“意”之间的关系,并试图由此达致最为根本的“道”。二者的区别是,在王弼看来,言不尽象,象不尽意,而“道”则更是语言所不能达到的境界。而刘勰声称,在“隐”的写作模式中,作家可以通过巧妙地使用含蓄的语言,进入一个超越文字的无障碍境界。因此,《文心雕龙》中的“文”,其地位远高于王弼笔下的“言”。
李卫华
关键词:《文心雕龙》
“现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概念的辨析与澄清被引量:3
2011年
要真正弄清什么是"后现代主义",首先必须弄清"现代"和"现代主义"这两个概念。"现代"首先是一种认知范式,它以"进步"为核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作为历史分期的"现代"只不过是这种认知范式的应用,因而学术界对其开端和终点都有不同的定位。"现代主义"是指以"审美现代性"对资产阶级"市侩现代性"进行反思和批判的社会文化现象,后现代主义是在作为一种认知范式的"现代",以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现代主义"丧失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后,在思想文化领域颠覆资本主义神话的一种新的尝试。
李卫华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文学性”:应当解构还是建构?——与马大康先生商榷被引量:2
2010年
马大康先生在《文艺争鸣》2010年第1期上发表的文章《从"文学性"到"娱乐性"——一种解构文学本质观的策略》值得商榷。首先",文学性"概念的提出,并非如马文所说的那样,是"循环论证的结果";它是人类言说文学本质的历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人类对于文学本质提问方式的改变。其次,马文对伊格尔顿的理解是片面的、错误的;"反本质主义"并非意味着必须将"文学"的概念随意化,甚至取消这个概念,而是意味着将"文学"这一概念作历史的、具体的理解。第三,不能用"娱乐性"代替"文学性"来界定文学活动的本质,因为文学活动带给人的审美愉悦是超越娱乐之上的"忘情之乐",即人获得解放、自由之乐。在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低层次的娱乐,以至"娱乐至死"的今天,更应提倡这种超越感官享乐的"忘情之乐"。
李卫华
关键词:本质主义娱乐
眼的历史性
2003年
李卫华
关键词:象形文字丹托本雅明卡罗尔罗林斯图画
“后现代主义”:概念的辨析与清理被引量:1
2011年
要真正弄清什么是"后现代主义",首先必须弄清"现代"和"现代主义"这两个概念。"现代"首先是一种认知范式,它以"进步"为核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作为历史分期的"现代"只不过是这种认知范式的应用,因而学术界对其开端和终点都有不同的定位。"现代主义"是指以"审美现代性"对资产阶级"市侩现代性"进行反思和批判的社会文化现象,后现代主义是在作为一种认知范式的"现代"、以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现代主义"丧失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后,在思想文化领域颠覆资本主义神话的一种新的尝试。
李卫华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隐喻:作为语言和文学的本质被引量:2
2019年
隐喻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一是修辞学意义上的“微隐喻”,一是符号学意义上的“宏隐喻”。“微隐喻”指的是比喻或与比喻相关的一系列修辞格,“宏隐喻”则是人类语言乃至思维的本质。“微隐喻”和“宏隐喻”作为隐喻的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引发了对文学的两种不同认识。立足于“微隐喻”的理论家,通常把广义的“隐喻”修辞当作诗之为诗、文学之为文学的根本特征。立足于“宏隐喻”的理论家则认为,隐喻是语言的本质,也是文学的本质,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不在于是否使用隐喻,而在于隐喻是作为“前景”还是作为“背景”来使用的。中国传统诗学中的“比兴”也具有和隐喻类似的双重内涵。这说明中西文心相通、诗心相通,西方文论同样可以成为当代中国文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李卫华张婷玉
关键词:隐喻
从“比”、“兴”到“比兴”
2019年
“比兴”是中国诗论的核心范畴之一。“比”和“兴”原本分别指两种既相区别又相夹缠的修辞方法;而当其合成“比兴”这一范畴时,则不仅是这两种修辞方法的叠加,而是与中国源远流长的诗教传统密切相关。就作诗而言,它要求诗人发乎情,止乎礼义;就说诗而言,它代表了儒家“正得失”的诉求,形成了中国文学批评自由释义的传统。
李卫华张婷玉
关键词:比兴
试析燕卜荪“双重情节分析法”被引量:1
2007年
燕卜荪在《牧歌的几种变体》中所提出的"双重情节分析法"是从情节入手对作品进行细读的方法。燕卜荪认为,一切文学作品都存在着"史诗—牧歌"的双重结构,这种双重结构的特点在于并列性、一致性和内在联系。因此,从双重情节入手,是分析一切文学作品的最佳途径。双重情节分析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但它在文学作品、特别是叙事性作品的分析方面,确实具有启发意义。正是由于燕卜荪不懈地探索,才使得批评方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而避免了大而无当的理论研究,使文学研究逐步走上从作品实际出发的健康发展道路。
李卫华
关键词:一致性
“文之道”与“文的自觉”:《文心雕龙·原道》的符号学考察被引量:1
2021年
要走出《原道》之"道"的研究困境,首先要改变提问的方式。不再纠结于"《原道》之‘道’究竟是谁家之‘道’"这样的假问题,而是要问:"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创设了一个怎样的‘道’?他是如何创设出来的?"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借鉴符号学的伴随文本理论,则不难发现,刘勰以儒家思想为互文本,以道家思想为承文本,创设了一种崭新的"文之道",其中"文"与"道"是一体两面、互为表里的关系。这种"文之道"的创设,恰是魏晋以来"文的自觉"的彰显。
李卫华
关键词:《文心雕龙》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