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媛良

作品数:7 被引量:75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杉木
  • 3篇人工林
  • 3篇林下植被
  • 2篇亚热带
  • 2篇杉木人工林
  • 2篇天然林
  • 1篇凋落
  • 1篇凋落物
  • 1篇凋落物分解
  • 1篇冻灾
  • 1篇多样性
  • 1篇养分
  • 1篇养分循环
  • 1篇雨雪冰冻
  • 1篇雨雪冰冻灾害
  • 1篇灾害性事件
  • 1篇森林管理
  • 1篇森林生态
  • 1篇森林生态系统
  • 1篇杉木采伐迹地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吉首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华...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7篇李媛良
  • 6篇汪思龙
  • 6篇颜绍馗
  • 2篇张代贵
  • 2篇张伟东
  • 1篇韦文珊
  • 1篇宿秀江
  • 1篇刘燕新
  • 1篇吴冬秀
  • 1篇范冰
  • 1篇傅声雷
  • 1篇徐广标
  • 1篇崔杨

传媒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年份

  • 4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林下植被对林林碳储量的影响--以湖南会同主要森林类型为例
李媛良
通过杉木采伐迹地撂荒重建乡土维管植物多样性被引量:4
2007年
撂荒为采伐迹地树种提供了更新机会,但是撂荒在用材林向天然林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尚不清楚.该文比较分析了亚热带湖南会同林区,杉木采伐迹地撂荒10年而成的次生常绿阔叶林、杉木人工林、老龄次生常绿阔叶林,3个演替阶段的维管植物多样性差别.结果显示,撂荒过程相对于杉木人工林过程有显著更高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多样性和Sφrensenia相似性距离,但是Pielou均匀度在乔木层、林下层以及各生长习性的比较中表现相似.NMS(非度量多元标度)排序揭示不同的演替阶段,无论乔木、灌木、草本还是藤本均有明显的分组现象,从杉木林林下植被演替到老龄常绿阔叶林,β多样性是增加的.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检验了灌木、草本和藤本的物种组成单独对树种的更新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其总的联合效应促进了本地树种的更新.实验证实,撂荒所致的物种变化不单纯是α多样性的改变同时还伴随了β多样性的增加,表明撂荒可作为多样性保护及天然林重建的一种手段.
颜绍馗汪思龙范冰李媛良张代贵
关键词:人工林天然林亚热带
应用指示种预测森林管理对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采用指示种分析方法,研究了会同亚热带森林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对森林管理的响应.从357个林下种中鉴定出显著性指示种94个,并构造新的指示种数据集,检验指示种数据集和源群落数据集之间的关联,评估指示种对林下植被管理效应的预测潜能.结果表明:指示种数据集和源群落数据集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关联(Mantel r=0.898),指示种数据集很好地预测了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回归分析,R2>0.74);指示种很好地预测了群落组成对森林管理的响应(ANOVA,F>16.79);非度量多尺度排序(NMDS)以及K-means聚类分析表明,对于不同森林管理的样地类型,指示种数据集的识别能力和源群落数据集是一致的.从物种多样性、群落组成以及在森林类型的识别上,指示种数据集和源群落数据集有一致性规律,作用几乎相同,因此森林评估可以利用指示种代替源群落预测森林管理效应,以减少森林全面调查的成本.
宿秀江李媛良A.N.SINGH颜绍馗张代贵汪思龙
关键词:群落组成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
一种新的生态监测数据质量评估方法--以CERN乔木生长数据为例被引量:2
2011年
将数据可靠性作为有序变量进行分级,在理论上使数据可靠性与主要生态过程、次级生态过程、外部过程等数据源建立关联,构建了一种生态监测数据质量评估方法,提供了一个新的数据质量指数.它通过观察记录的合格率来估计数据集的质量,其检测结果包括了每一条数据的可靠性级别、标记为离群或错误数据的原因,以及完整数据集的质量指数值.将该方法应用于CERN的两个乔木生长数据集,发现该数据质量指数可以定量评估乔木生长数据集的质量.该方法为相关软件的开发提供了基础.
颜绍馗吴冬秀Singh AN李媛良韦文珊崔杨汪思龙徐广标
关键词:数据检测数据质量控制离群数据
天然林重建过程中单优箬叶竹灌丛对树木更新的影响被引量:5
2009年
利用1996年在湖南省会同林区布置的20个1hm2的实验样地,以剔除或林下不含箬叶竹样地作为对照(C),保留箬叶竹作为处理(I),评估了天然林重建过程中林下单优箬叶竹灌丛形成对树种更新过程的影响。处理10a以后结果显示,箬叶竹灌丛盖度上升到95%。进一步通过2007年两种样地乔木多度、多样性、生物量以及物种组成等指标的测量表明,单优箬叶竹灌丛显著抑制了树种的存活与生长,18~390cm高度级别的树种多度和多样性显著降低,尽管高度18cm以下级别的幼苗以及成年树的多度和多样性没有显著下降,但是生物量从幼苗到成年树,处理样地普遍下降。幼苗、幼树、成年树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下降47.45%、39.87%、59.64%,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下降55.70%、46.08%、63.62%。NMS(非计量多元尺度法)排序进一步表明两种样地具有显著不同的树种组成,揭示两种样地处于不同的演替更新阶段。结果表明单优箬叶竹灌丛的形成能延缓树种更新的进程,因此天然林重建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该类林下植被的出现。
李媛良汪思龙宿秀江张伟东颜绍馗
关键词:林下植被竹子亚热带
雨雪冰冻灾害干扰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动物的影响被引量:26
2009年
2008年1月中国南方遭受了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对基础设施、生态与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分析雪灾对森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在以往定位观测的基础上,开展了土壤动物调查.根据湖南会同林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和杉木-桤木(Alnus cre-mastogyne)混交林在受到大规模雨雪天气干扰停止40d以后的土壤动物调查数据,并利用2007年同期的监测数据作为灾前正常水平的参照,选择土壤动物群落的2个主要参数(多度和群落组成)作为评价指标,初步评估了土壤动物对于灾害性天气干扰表现的弹性和抗性.结果表明:相对于灾前水平,灾后土壤动物发生了明显变化,微型土壤动物如线虫出现了爆发性增长,在纯林中线虫多度从2007年的12216.9ind·m-2增加到目前的118343.9ind·m-2,在混交林中线虫多度从2007年的25435.9ind·m-2增加到目前的84573.0ind·m-2;大型土壤动物的多度大幅下降,纯林和混交林分别下降27.0%和85.6%;纯林凋落层中型土壤动物多度显著下降,但纯林土壤层及混交林无显著变化.在土壤动物类群多度方面,从大到小的功能群恢复进程由慢到快,表明土壤动物类群多度可以作为评估干扰和其后恢复的一个敏感指标;在群落组成方面,利用群落排序没有检测到群落组成的明显变化,表明群落组成对于雪灾干扰有很高的抗性.
颜绍馗张伟东刘燕新傅声雷李媛良汪思龙
关键词:灾害性事件混交林杉木纯林
杉木人工林剔除林下植被对凋落层养分循环的短期影响被引量:34
2011年
通过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3个试验地点的林下植被去除试验,研究了林下植被剔除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未分解凋落层、半分解层和已分解层的凋落物现存量分别为(123.7±46.3)、(204.2±79.1)和(187.1±94.8)g·m-2,相应的C浓度为(447.51±16.75)、(418.89±35.75)和(376.11±47.33)g·kg-1,N浓度为(4.87±1.24)、(6.4±2.38)和(4.66±2.64)g·kg-1,P浓度为(0.14±0.01)、(0.16±0.03)和(0.16±0.02)g·kg-1.在试验点DL87和MS90中,林下植被剔除对半分解层凋落物的现存量和养分储量有显著影响,且不同试验地点的结果不一致,DL87的C、N、P储量降低55%以上,而MS90则上升约1倍,但对未分解层和已分解层的现存量和养分储量基本没有影响.林下植被剔除对凋落物分解早期阶段没有显著影响,处理150d后则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剔除组分解速率下降了20.8%.因此,林下植被对凋落物养分循环的短期效应受其所处环境条件和作用时间的影响.
李媛良汪思龙颜绍馗
关键词:碳循环凋落物分解杉木人工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