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承

作品数:19 被引量:163H指数:8
供职机构: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项目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血管
  • 6篇痴呆
  • 5篇血管性痴呆
  • 5篇脑血
  • 5篇脑血管
  • 5篇急性
  • 5篇阿尔茨海默病
  • 4篇血管病
  • 4篇血性
  • 4篇缺血
  • 4篇脑血管病
  • 4篇病患
  • 3篇代谢
  • 3篇血浆
  • 3篇同型半胱氨酸
  • 3篇尿酸
  • 3篇维生素D
  • 3篇反应蛋白
  • 3篇氨酸
  • 3篇半胱氨酸

机构

  • 18篇重庆市第九人...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18篇李承
  • 10篇李梁蜜
  • 8篇方芳
  • 6篇蒋安杰
  • 4篇冯裕星
  • 4篇吴瑾
  • 4篇曹文英
  • 4篇范文辉
  • 3篇柏峻霞
  • 3篇王义兰
  • 3篇颜因
  • 3篇晏勇
  • 2篇唐多荣
  • 2篇魏祥松
  • 1篇刘多

传媒

  • 3篇中国实用神经...
  • 2篇中国药业
  • 2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癫痫与神经电...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第三届全国中...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0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老年人群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性质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相关性分析被引量:9
2018年
缺血性脑血管病又称脑缺血性疾病,在国内尤其是中老年人群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其致残率和死亡率也很高[1,2]。该病发病初期不易被检测到,大多发现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对其进行治疗,会进一步引发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病情持续恶化,甚至导致脑卒中发生,给许多患者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3,4]。形成颈部动脉硬化斑块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早期由于血流持续强劲的冲刷血管壁,造成血管细胞损伤,血管内膜的通透性增加,血液成分改变,脂类物质不断积累,富有的营养使附近细胞不断生长繁殖,从而形成颈部动脉硬化斑块[5]。为了探讨中老年人群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性质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相关性,此次研究把400例有颈部动脉硬化斑块的中老年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观察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
杜平刘恩李承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血管彩超中老年人群血管动脉硬化斑块性质动脉硬化斑块
炎症因子及脂质代谢在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血浆中C反应蛋白、白介素-6和脂质代谢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分组测定AD 30例、...
方芳蒋安杰吴瑾李梁蜜李承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C-反应蛋白白介素-6脂质代谢
奥拉西坦与吡拉西坦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认知功能障碍对照研究被引量:18
2015年
目的比较奥拉西坦与吡拉西坦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70例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奥拉西坦组(36例)予奥拉西坦注射液4.0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21 d为1个疗程;吡拉西坦组(34例)予吡拉西坦注射液同等剂量治疗,每日1次,21 d为1个疗程。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MMSE和Mo CA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奥拉西坦组评分高于吡拉西坦组(P<0.05)。结论奥拉西坦较吡拉西坦可更好地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安全性较高。
柏峻霞王义兰李梁蜜李承冯裕星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吡拉西坦认知功能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与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认知功能与血尿酸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2-01—2014-05我院收治的AD患者48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48例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2组血尿酸水平、MOCA及ADL评分。结果 观察组血尿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经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血尿酸水平及高血压均与AD患者的认知功能有关(P〈0.05);经Partial相关性分析显示,记忆力、注意力与血尿酸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AD患者存在血尿酸水平降低现象,低血尿酸水平与AD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具有相关性。
李梁蜜方芳曹文英李承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血尿酸
炎症因子及脂质代谢在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9
2010年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患者血浆中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和脂质代谢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分组测定AD30例,VD32例和正常对照31例血浆中CRP、IL-6、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水平。结果 AD和VD患者CRP和IL-6水平显著升高,且VD患者较AD患者升高更为明显;AD和VD患者血浆中TC、TG和LDL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但两类患者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炎症反应和血脂异常参与了认知功能的损害,通过对炎症因子和脂质代谢的检测有助于痴呆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方芳蒋安杰晏勇魏祥松吴瑾李梁蜜唐多荣李承颜因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C-反应蛋白白介素-6脂质代谢
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被引量:17
2016年
目的观察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PD)患者非运动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PD非运动症状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试验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多巴丝肼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普拉克索治疗,两组患者均以连续服用12周为1个疗程。采用非运动症状筛查问卷(NMSQuest)、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及帕金森病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对患者的非运动症状发生情况、抑郁状况、睡眠状况、认知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程度进行评定。结果试验组NMSQuest总分、HAMD及PDSS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而MMSE与SCOPA-AUT评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普拉克索能改善PD患者的部分非运动症状,如抑郁状态和睡眠障碍,但对认知功能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无明显改善作用。
柏峻霞王义兰李梁蜜李承蒋安杰范文辉冯裕星
关键词: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临床疗效
脑血管病的非传统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脑血管病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吸烟、酗酒等作为传统危险因素已是十分明确;另外临床上还观察到一部分脑血管病患者不伴有上述传统危险因素,故针对非传统危险因素的研究有利于...
李承范文辉
关键词:脑血管病维生素D性激素尿酸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
文献传递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Hcy水平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Hcy水平及预后。方法 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各50例,选择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干预组给予维生素B12、叶酸治疗,对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Hcy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的FMD、e NOS、NO水平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的Hcy、IM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干预组的Hcy、BI评分、NIHSS评分、e NOS、NO水平均显著优于非干预组(P<0.05)。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显著优于非干预组的60.0%。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维生素B12、叶酸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cy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预后。
颜因刘多李承范文辉
关键词:血管内皮功能急性脑梗死HCY水平
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与血糖代谢水平的关系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与血糖代谢水平的关系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2月到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阿尔茨海默病80例(A组)和血管性痴呆70例(B组),另选取同时期无痴呆者70例(对照组),测量三组入选者血糖各指标水平,并分析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结果:A组和B组空腹血糖(FP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胰岛素降解酶(IDE)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A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高血脂发病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均与FPD、IDE以及高血脂有较大关系,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与血管性痴呆有较大关系。
李梁蜜方芳曹文英李承冯裕星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血糖
脑血管病发病的非传统危险因素调查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分析脑血管病发病的非传统危险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1-11—2014-11脑血管病患者40例,其中初发脑出血26例,初发脑梗死14例,选取同一时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人28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维生素D、雌二醇(E2)、睾酮(T)、尿酸、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初发脑梗死组患者维生素D水平较初发脑出血组和对照组患者显著较低(P<0.05);脑血管病患者尿酸、Fib、Hcy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较高(P<0.05);脑血管病女性患者E2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低(P<0.05);脑血管病男性患者T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低(P<0.05)。结论维生素D、尿酸、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及性激素均是影响脑血管发病的非传统危险因素,对脑血管病人进行及时的危险因素干预,能大大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临床上应对脑血管发病的可干预非传统危险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李承
关键词:脑血管病维生素D尿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