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健
- 作品数:24 被引量:111H指数:5
-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青岛市科技局资助项目山东省卫生厅科技基金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 脑血栓形成病人急性期血浆oxLDL与PAI-1含量的检测
- 2003年
- ①目的 观察脑血栓形成病人急性期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LDL)、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 1)的变化 ,并探讨二者与脑血栓形成发生的关系。②方法 以 4 0例脑血栓形成病人为CTB组 ,2 3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分别用双抗夹心ELISA法及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oxLDL、PAI 1水平。③结果 CTB组oxLDL、PAI 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t =5 .386、2 .0 4 8,P <0 .0 1、0 .0 5 ) ;CTB组oxLDL与PAI 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r =0 .392 ,P <0 .0 1)。④结论 oxLDL、PAI 1可能参与了脑血栓形成的发生 ;PAI 1可能是oxLDL与脑血栓形成的中间环节 。
- 李红云王洪霞李文健赵秀鹤
- 关键词:脑血栓形成急性期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 沉默法尼基转移酶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迁移、侵袭及上皮间充质转化的作用
- 2022年
-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讨法尼基转移酶(FTase)对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LM和SACC-83细胞迁移侵袭及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针对人FTase基因序列设计构建3条小干扰RNA(si-RNA),采用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ACC-LM及SACC-83细胞,经脂质体瞬时转染技术抑制细胞FTase表达,分别命名为FTase-siRNA-1组、FTase-siRNA-2组、FTase-siRNA-3组,同时设置阴性对照组(NC-siRNA),空白对照组(仅加入转染试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FTase、HRAS的mRNA表达,选择沉默效率最高的FTase-siRNA进行后续实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FTase、HRAS、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65、磷酸化p65(Ser563)、上皮钙依赖黏附蛋白、波形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蛋白表达以及HRAS膜蛋白表达;Transwell小室及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相比,FTase-siRNA-1组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0.05),HRASmRNA和总蛋白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AS膜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上皮钙依赖黏附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波形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MMP-9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RAS/PI3K/AKT/核因子-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AKT、p65相对表达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磷酸化AKT、磷酸化p65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与空白及阴性对照组相比,FTase-siRNA-1组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显著下降(P<0.05)。结论体外沉默FTase可有效抑制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SACC-LM和SACC-83的侵袭、迁移能力,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干扰HRAS膜蛋白的定位,调控RAS/PI3K/AKT/核因子-κB信号通路,介导EMT而实现。
- 李文健童磊童磊王奇民韩红钰
- 关键词:法尼基转移酶HRAS涎腺腺样囊性癌迁移
- 脑静脉窦血栓的早期诊治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5~2008年住院的12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的年龄、临床特征、实验室数据、影像学改变、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静脉窦血栓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表现为非特异性头痛者9例,确诊前有5例误诊,脑脊液检查均有压力增高。8例病人行颅脑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显影(MRV)检查,诊断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者6例,阳性率75%。7例行数字减影血管显影(DSA)检查,均证实有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2例病人中7例行肝素抗凝治疗,2例痊愈,4例好转,1例死亡;5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4例痊愈,1例好转。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怀疑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人应及时行MRI+MRV检查,必要时行DSA检查,一旦确诊应及时行抗凝及溶栓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能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 李文健王亚男孙锦萍王乃东裴海涛
- 关键词: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 半导体激光对内皮细胞增殖和ICAM-1表达的影响
- 目的:研究半导体激光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内皮细胞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变化.方法:应用半导体激光、低强度氦氖激光和氦氖电脉冲激光辐照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研究内皮细...
- 李文健
- 关键词:半导体激光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细胞增殖
- 不同亚型脑梗死的遗传及生物标志物的相关研究
- 潘旭东马爱军王琨王源李文健吴梅
- 该项目为自选课题,根据课题组既往的课题将不同亚型脑梗死的遗传、生物标志物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脑梗死的治疗和预防寻找新方法、新思路。既往第一负责人承担的课题包括:miR-146a/b靶向调控TLR4/NF-κB/CX...
- 关键词:
- 关键词:脑梗死生物标志物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肢体功能恢复的神经可塑性研究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ooblastgrowthfactor,bFGF)能否促进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功能恢复并从神经可塑性角度探讨其机制。方法:线栓法制作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模型,随机分为bFGF组、对照组、假手术组及正常组,采用行为测试试验评分观察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缺血周边区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inassociatedpretein2,MAP-2)和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protein43,GAP-43)的免疫活性强度。结果:bFGF组前肢放置试验和平衡试验评分优于对照组,前肢放置试验在第9,11,13,15,17,19,21,23,25,27天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1~0.05),平衡试验在第13,15,19,23,25,2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FGF组皮质缺血周边区MAP-2和GAP-43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前者在第21,28天(0.388±0.057,0.379±0.049比0.275±0.058,0.260±0.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2.89,P<0.05),后者在第15,21,2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结论:外源性给予bFGF能促进大鼠MCAO后的肢体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缺血周边区GAP-43和MAP-2的表达上调有关。
- 王亚男李文健杨学伟郭云良裴海涛
-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微管相关蛋白质类GAP-43蛋白
- 基质金属蛋白酶-3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亚型的相关性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基质金属蛋白酶-3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 MMP-3 )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亚型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8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3d)和175名同期健康体检者。卒中组按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病因分型法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 (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 LAA)脑卒中185例,小动脉闭塞性( small artery occlusion, SAO)脑卒中104例。选取MMP-3基因rs3025058(-11715A/6A),rs522616(-709A/G)及rs679620(133A/G)3个常见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位点,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或直接测序法对MMP-3基因3个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3个位点存在不完全连锁不平衡,且基因多态性均与LAA型脑卒中相关(P%0.05)。在显性模型中,rs3025058位点5A5A+5A6A基因型携带者患LAA型脑卒中的风险是6A6A基因型携带者的1.72倍(P=0.017,OR=1.72,95%CI:1.10-2.69);rs522616位点GG+AG基因型携带者患LAA型脑卒中的风险是AA基因型携带者的0.52倍(P=0.005,OR:0.52,95%CI:0.33-0.82);rs679620位点AA+GA基因型携带者患LAA型脑卒中的风险是AA基因型携带者的1.55倍(P=0.042,OR-1.55,95%CI:1.01-2.37)。但是,3个SNPs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对照组与SAO型脑卒中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LAA组5A-A-A及6A-A-A单倍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6A_pG单倍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MMP-3血清水平在LAA型脑卒中急性期增高明显,SAO型脑卒中次之;中国北方汉族人群MMP-3基因rs3025058,rs522616及rs679620多态性可能与LAA型脑卒中易感性相关。
- 马爱军范凌燕李文健赵洪芹韩莹姜雪松伊朋李翠玲宋双马翠苓姚如永潘旭东
-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
- 脑梗死超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研究被引量:3
- 2003年
- 目的:观察脑梗死超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用随机开放前瞻性研究方法,将发病6h内,进展性卒中延长至24h入院的125例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75例用尿激酶冲击治疗,剂量为50-150万U,同时给予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及神经保护治疗。对照组50例除了不用尿激酶外,其他治疗两组相同。两组分别于入院时、溶栓后2h、6h、1d、3d、7d、14d、21d、1个月、3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欧洲脑卒中量表ESS)及3月时Barthel Index评分(BI),用Ridit分析及t检验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溶栓组从第3d开始,ESS评分优于对照组,14d后更为显著,P<0.05、P<0.005;3个月时,溶栓组临床治愈率(54.7%)和总有效率(88%包括临床治愈、显效、有效)均高于抗凝组(分别为30%,70%),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有较好的疗效,明显优于抗凝组,这种疗效发生在3d以后,14d后明显,3个月后神经康复更显著;疗效判断不应根据用药后短时间内的临床表现,对患者以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的意义;用药量50-150万单位较安全,但脑出血的发生与用药剂量有关,应强调用药后注意血压及保持病人安静。
- 李红云赵秀鹤王红霞王乃东李文健纪晓军裴海涛
- 关键词:脑梗死尿激酶超早期溶栓治疗安全性并发症
- 半导体激光对内皮细胞增殖和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 2001年
- 目的 研究半导体激光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内皮细胞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变化。方法 应用半导体激光、低强度氦氖激光辐照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研究内皮细胞增殖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其ICAM-l表达的变化。结果 半导体激光辐照内皮细胞后可促进细胞增殖,增殖效果要好于低强度氦氖激光;辐照结束后的48、72和96h发现同一幅照时间不同功率的两种激光,以 2mw促进内皮细胞增殖的效果最好,3 5 mW次之,0.7 mW最差;同一功率不同辐照时间的两种激光,以辐照 30 min促进内皮细胞增殖效果较好,20 min次之,10 min最差。两种激光辐照内皮细胞1次、2次和3次后,观察其ICAM-1的表达有下降趋势。结论 半导体激光在辐照血管内皮细胞促其增殖方面优于氦氖激光;同一辐照时间的两种激光,以2mW促进内皮细胞增殖的效果最好;问一功率的两种激光以辐照 30 min促进内皮细胞增殖效果较好;低强度激光对内皮细胞 ICAM-1表达有抑制作用。
- 李文健石秉霞邵济钧郭云良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半导体激光胞间粘附分子1高血压
- MMP-3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TOAST亚型的相关性研究
- 目的 探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metalloproteinase-3,MMP-3)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TOAST 亚型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
- 马爱军潘旭东范凌燕李文健赵洪芹韩莹姜雪松伊朋李翠玲宋双马翠苓隋爱华刘相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