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新德

作品数:42 被引量:64H指数:5
供职机构: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文学
  • 9篇语言文字
  • 8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7篇文学
  • 6篇英译
  • 5篇教士
  • 5篇哈代
  • 5篇翻译
  • 5篇比较文学
  • 5篇传教
  • 5篇传教士
  • 4篇形象学
  • 4篇他者
  • 4篇汉学
  • 3篇新教
  • 3篇新教传教士
  • 3篇视域
  • 3篇宗教
  • 3篇小说
  • 3篇教学
  • 3篇哈代小说
  • 3篇翻译策略
  • 3篇笔下

机构

  • 39篇温州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浙江科技学院

作者

  • 39篇李新德
  • 3篇陈小芳
  • 3篇龚雪萍
  • 2篇杨洁
  • 2篇朱浩然
  • 2篇容新霞
  • 2篇王希茜
  • 2篇刘滢
  • 1篇姬艳芳
  • 1篇金晶
  • 1篇秦艺
  • 1篇潘艳丹
  • 1篇张云
  • 1篇王芳

传媒

  • 4篇浙江万里学院...
  • 3篇温州大学学报...
  • 3篇巢湖学院学报
  • 2篇焦作大学学报
  • 2篇齐齐哈尔大学...
  • 2篇温州职业技术...
  • 2篇绵阳师范学院...
  • 2篇牡丹江大学学...
  • 1篇牡丹江师范学...
  • 1篇中国大学教学
  • 1篇孔子研究
  • 1篇宗教学研究
  • 1篇萍乡高等专科...
  • 1篇温州师范学院...
  • 1篇继续教育研究
  • 1篇盐城工学院学...
  • 1篇宜宾学院学报
  • 1篇宁波教育学院...
  • 1篇重庆交通大学...
  • 1篇池州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8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6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宗教与科学:约翰·缪尔的双重自然解读
2020年
约翰·缪尔是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美国的著名自然文学作家,他一生置身荒野,以亲身经历谱写自然之歌,向世人诠释了他心目中的独特自然。父亲的宗教教育与超验主义思潮的兴起赋予缪尔书写神性自然的能力,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给予缪尔认识自然的机会。缪尔在作品中完美地融合宗教与科学对自然做出双重解读。他追寻自然中的上帝光辉,借助科学讲述自然的故事,希冀永远留在山间与自然终生为伴。
刘晓倩李新德
关键词:超验主义宗教
清末民初英国传教士与温州民俗的碰撞和适应
2013年
清末民初来温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主要有循道会的苏慧廉、苏路熙夫妇和孙光德,以及内地会的曹明道等。在饮食、服饰和婚嫁习俗这三个方面,英国传教士与温州民俗都产生了某种程度的碰撞和冲突,同时,这些传教士在不放弃基督教文化以及对基督教文化充满优越感的前提下,努力调适自己的心态以适应温州民俗。这些传教士对温州民俗的妥协和适应主要是出于其生存需要和传播福音的功利性动机,而非对温州本土民俗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心悦诚服的接受。
杨洁李新德
关键词:英国传教士
晚清新教传教士的中国佛教观被引量:8
2007年
十九世纪下半叶,来华新教传教士群体发生很大变化,他们对待中国宗教文化的态度上也趋于多元。艾约瑟、艾德、毕尔、丁韪良、李提摩太、苏慧廉等几位具有自由思想的晚清新教传教士,试图一次次跳出传统佛教观的范式以及对中国佛教进行套语式的描述,开诚布公地去充分认知中国佛教这个“他者”。佛教词典的编撰、佛教经典的英译出版,标志着他们对中国佛教研究已经达到一个新阶段。不管他们最初的动机怎样,客观上都促进了中国佛教文化的西传以及西方汉学的发展,增进了中西宗教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以今日的眼光去评价他们的著述,不难发现其中的缺失,但无论如何,他们是西方学界了解中国佛教的先驱学者。
李新德
关键词:新教传教士中国佛教汉学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哈代小说中国经典化研究
2015年
哈代小说在中国的研究者众多,涉及其经典化的论文多从译介角度出发,系统分析较少。比较文学媒介学可以为哈代小说经典化研究提供系统分析的视角。本研究指出在当代语境下,梵第根提出的个人团体、批评和译本与翻译者媒介学要素需结合中国具体发展情况进行整合,并加入学界关注较少的高校教育和影视改编的因素才能使读者有整体认识。研究也讨论了各种媒介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龚雪萍李新德
关键词:哈代小说改编
保罗·马尔登诗歌中的凯尔特神话情结
2019年
保罗·马尔登作为爱尔兰当代诗人的代表,其诗歌对母族文化中凯尔特神话原型的关注与爱尔兰的历史密不可分。20世纪70至80年代,其诗歌里的混血原型围绕着故土的动荡和身份困境呈现出多重特性。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诗人对生存现状的忧虑衍生出文本中暗含离乡期望的旅者原型,透露出独特的循环哲学。由此可见,母族文化固然是诗人创作的根基,然而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诗人亦尝试以游离于根基之外的方式去探索民族文化的未来。
唐钰李新德
关键词:典故
从译者的主体性看麦都思的《尚书》译本翻译策略被引量:6
2011年
"文化转向"视野下的翻译理论充分彰显了译者的主体性,译者从忠实的"仆人"提升为具有创造性的"主人",译者的主体性决定了翻译文本的选择与翻译策略的取舍。在译者主体性关照下探讨英国新教传教士、汉学家麦都思《尚书》译本的翻译策略的选择,分析麦都思的译者身份在翻译策略中的体现,以期能够为促进今日之中国典籍西译、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提升我们国家的软实力提供可资参照的历史经验,并为今日世界翻译的理论建构以及中国译学理论建设提供丰富的范例。
容新霞李新德
关键词:《尚书》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
情感结构视域下的“美国梦”和“中国梦”解读
2015年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雷蒙德·威廉斯将描述某一特定时代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普遍感受称之为"情感结构"。这种感受饱含着人们共享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并能明显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自此,笔者在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情感结构时发现作者菲茨杰拉德虽然意识到社会的腐朽与堕落,但仍在维护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实际上,昔日的美国梦已然褪了色。回归当下中国,笔者对当代热议词"中国梦"从理性维度和现实维度做了情感结构分析。加之,对比"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差异,笔者得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上,个人只有清晰地体认自身的文化归属感并将其融入对国家理想的维度,"中国梦"的两层梦想才能有相统一的可能性。
陈小芳李新德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情感结构中国梦美国梦
耶稣会士对《四书》的翻译与阐释被引量:12
2011年
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对中国经典《四书》的翻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他们对《四书》的翻译与阐释既是出于耶稣会士学习中国语言文学的需要,同时也是与耶稣会在华传教策略密切关联的一项重要工程。耶稣会传教士译什么、怎么译,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尽管这些传教士的最初动因是为了更好地在华宣教,但与其它差会的传教士不同,基于"补儒易佛"的传教策略,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是以较平等甚至敬仰的态度来传译和阐释中国儒家经典的。耶稣会传教士对儒家典籍《四书》的译介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西传和西方汉学的发展。
李新德
关键词:耶稣会士《四书》汉学
我国哈代小说研究热点知识图谱被引量:3
2016年
以知网文学类核心期刊上哈代小说研究文献为基础,利用BICOMB和SPSS软件绘制的热点知识图谱可帮助学者准确了解我国哈代小说研究论文中的热点和趋势:论文研究主体仍是悲剧观、人物性格等;较之小说背景研究,文本细读类别的成果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作品中现代性的讨论和比较文学方面的研究取得进展;从伦理批评、电影改编角度等论述还较少,关键词未入选。学者可从上述方面进行深层探究,推动哈代小说在中国的经典化。
龚雪萍李新德
关键词:知识图谱
晚清新教传教士对道教文化的诠释
2014年
一、引言继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对中国道教进行初步的研究后,新教传教士在关注中国儒家思想与佛教的同时,也开启了对道家思想与道教的研究,西方传教士对中国道教文化的体认走过一段漫长的过程。早期来华的新教传教士虽然在他们的书信、报告以及西文著述里提到中国的道教,如马礼逊(Robert Morrison)、郭实腊(Karl Gutzlaff)、麦都思(W.H.Medhurst)、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等,但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作为一种宗教的道教之迷信与偶像崇拜的一面,他们几乎不谈《道德经》。
李新德
关键词:CULTUREDAOISMSTUDIES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