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宇

作品数:16 被引量:74H指数:6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脂肪基质细胞
  • 6篇基质细胞
  • 6篇分化
  • 6篇分化过程
  • 3篇体外
  • 3篇骨折
  • 2篇实时定量PC...
  • 2篇手术
  • 2篇颌骨
  • 2篇颌面
  • 2篇外科
  • 2篇外科学
  • 2篇细胞
  • 2篇细胞体外
  • 2篇MIRNA芯...
  • 1篇多间隙
  • 1篇多间隙感染
  • 1篇增殖
  • 1篇增殖能力
  • 1篇脂肪

机构

  • 9篇四川大学
  • 9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泸州医学院附...
  • 1篇焦作煤业集团...

作者

  • 16篇李晓宇
  • 16篇刘磊
  • 14篇田卫东
  • 8篇肖金刚
  • 6篇郑晓辉
  • 6篇董海
  • 6篇张勇
  • 5篇汤炜
  • 1篇王伟新
  • 1篇王舒婷
  • 1篇龙洁
  • 1篇杨亮
  • 1篇李明恒
  • 1篇敬伟
  • 1篇刘家武
  • 1篇吴凌
  • 1篇徐晓梅
  • 1篇王杭
  • 1篇杜新雅
  • 1篇林云锋

传媒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广东医学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实用口腔医学...
  • 1篇华西口腔医学...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国外医学(口...
  • 1篇天津医药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口腔医学研究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09
  • 6篇2007
  • 3篇2006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髁突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髁突骨折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和并发症的发生因素。方法:回顾分析5年来采用手术治疗的116例髁突骨折病例的临床资料,分别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髁突摘除术,随访3个月至3年,复查内容包括患者咬合关系、开口度、开口型、神经损伤、颞下颌关节症状、面型和X线检查。结果:外形和功能均显著恢复,113例咬合关系恢复正常,占97.4%;115例张口度恢复正常,占99.1%;X线复查髁突骨折解剖复位率94.8%;15例儿童患者恢复良好,无下颌骨发育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坚强内固定技术是治疗髁突骨折的较好方法,严重移位或脱位的儿童髁颈和髁颈下骨折应采用可吸收接骨板进行内固定。
肖金刚刘磊田卫东董海李晓宇
关键词:坚强内固定髁突骨折
面中部骨折伴发眶底骨折的临床分析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探讨面中部骨折伴发眶底骨折的诊治方法。方法对136例面中部骨折伴发眶底骨折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136例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其中49例行眶底手术治疗,21例有眶底骨缺损的患者采用自体骨、钛网或多孔高分子聚乙烯进行眶底重建。结果136例骨折患者的面部外形和功能显著恢复,术后未发生永久性严重并发症,仅2例出现切口局部感染,1例暂时失明,经及时治疗后痊愈。结论面中部骨折伴发眶底骨折的首选诊断方法是CT;治疗原则是恢复眶底的解剖形态和眶腔容积,还纳疝入上颌窦的眶内容物,植入修复材料重建眶底。
肖金刚刘磊董海田卫东李晓宇汤炜郑晓辉
关键词:眶底骨折面中部骨折
开窗术治疗颌骨囊肿13例临床及病理学分析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评价开窗术治疗颌骨囊肿的效果。方法:对13例颌骨囊肿患者采用开窗术治疗,开窗口2.0×1.0 cm^2.0×1.5cm,术后定期复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所有病例在开窗术后,临床与X线检查均显示病变范围明显减小;4例不需行二期手术治疗,9例行二期刮治术后完全恢复;所有患者未见复发。行二期刮治术的9例患者中,7例刮治后病检未见典型囊壁组织,仅为纤维样组织;同术前病理学检查比较,囊肿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囊壁组织发生炎性变化,可见多处灶性玻璃样变及慢性炎细胞浸润,局部新生骨形成。结论:开窗术可促使颌骨囊肿逐步减小,囊壁发生病理学改变(发生炎性变化,局部新生骨形成),为开窗术的临床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其具体转化机制及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阐明。开窗术是治疗颌骨囊肿的有效方法。
李晓宇刘磊肖金刚董海
关键词:病理学分析
microRNA-16在脂肪基质细胞脂向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被引量:5
2009年
背景:触发和控制脂肪基质细胞脂向分化的调控研究将有助于人为控制脂肪基质细胞的分化方向,促进对细胞分化的深入了解。目的:了解脂肪基质细胞脂向分化过程中microRNA-16的表达变化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对比试验,2007-10/2008-03在四川大学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出生30d雄性体健SD幼鼠8只。成脂诱导培养液[DMEM培养液中加入地塞米松(1μmol/L)、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0.5mmol/L)、胰岛素(10mg/L)]。方法:从SD幼鼠体内取出脂肪,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获得了纯度高的脂肪基质细胞,采用脂向诱导液对第3代的脂肪基质细胞进行诱导培养,并以未诱导的细胞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应用microRNA芯片技术检测脂肪基质细胞脂向诱导后7d和未诱导microRNA-16的表达差异。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microRNA-16在脂肪基质细胞脂向分化前后表达量变化。结果:①成功获得纯度较高的脂肪基质细胞,成功诱导其脂向分化,诱导培养后7d观察到细胞形态学上表现出典型的脂肪细胞改变:细胞相互融合,成片生长,变为细长纺锤形;PPARγ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油红O染色脂滴被染成橙红色。②成脂诱导前后microRNA-16表达明显下调,诱导前microRNA-16表达量为90.25。诱导后microRNA-16表达量为56.75,③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microRNA-16表达显著下调,与microRNA芯片结果一致。结论:PCR及芯片结果一致支持microRNA-16在脂肪基质细胞脂向分化过程中表达显著下调,可能在脂肪基质细胞脂向分化过程参与调控。
李明恒张勇李晓宇田卫东刘磊
关键词:脂肪基质细胞
miRNA-22在脂肪基质细胞体外脂向分化过程中的表达被引量:1
2009年
背景:脂肪基质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向脂肪细胞分化,然而,脂肪基质细胞脂向分化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目的:明确miRNA在脂肪基质细胞脂向分化过程中是否发挥作用及其可能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对照试验,于2007-10/2008-03在四川大学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出生30d健康雄性SD幼鼠8只,取出脂肪,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获得了纯度高的脂肪基质细胞。方法:采用脂向诱导液对第3代的脂肪基质细胞进行诱导培养。建立脂肪基质细胞体外脂向分化细胞模型,采用miRNA芯片技术筛选脂肪基质细胞向脂肪细胞方向分化的相关miRNA,使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芯片结果进行验证。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形态学。②PPARγ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油红O染色。③miRNA芯片结果。④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结果。结果:①经显微镜下观察、油红O染色及PPARγ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证实脂肪基质细胞已经脂向分化。②miRNA芯片发现诱导组中miRNA-22的表达量呈下降趋势。③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结果证实miRNA-22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P<0.05)。结论:miRNA-22在脂肪基质细胞脂向分化后的表达有显著降低,提示miRNA-22可能参与脂肪基质细胞的脂肪分化调控过程,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该过程可能通过对其靶基因MAPK7(ERK5)的调控而实现。
唐彦峰陈建霖肖金刚张勇李晓宇田卫东刘磊
关键词:脂肪基质细胞成脂分化
脂肪基质细胞脂向分化过程中MicroRNA-134的表达变化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了解脂肪基质细胞(ADSCs)脂向分化过程中MicroRNA-134(miR-134)表达变化情况,深入了解ADSCs脂向分化的分子调控机制,为脂肪组织工程的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方法(1)采取出生30d的雄性体健SD(Sprague-Dawley)幼鼠的腹股沟脂肪组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后诱导培养大鼠脂肪基质细胞(ADSCs)7d,设置未诱导组以对照。(2)应用miRNA芯片技术比较诱导组和未诱导组的miR-134表达差异。(3)用实时定量PCR定量验证ADSCs脂向分化前后miR-134表达差异。结果(1)成功分离、纯化、培养ADSCs,诱导组培养7d后观察到典型脂肪细胞特征,细胞形态学上表现为细胞相互融合,成片生长,呈细长纺锤形,大量脂滴形成;PPARγ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油红O染色脂滴被染成橙红色。(2)成脂诱导前后miR-134表达明显下调,其中诱导修正值2054.5,无诱导修正值2855.25。(3)实时定量PCR结果亦显示miR-134表达显著下调,与miRNA芯片结果一致。结论miR-134在ADSCs脂向分化过程中miR-134表达显著下调,可能参与调控ADSCs的脂向分化。
王黎张勇李晓宇刘磊
关键词:脂肪基质细胞MIRNA芯片实时定量PCR
脂肪干细胞脂向分化过程中miRNA-27b表达的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与脂肪干细胞脂向分化密切相关的microRNA(miRNA)表达情况,为阐明脂肪干细胞脂向分化的调控机制提供新的线索。方法:采用Ⅰ型胶原酶消化法结合密度梯度离心获得脂肪干细胞,将第3代细胞采用脂向诱导液(α-MEM培养基内加入100mL/L胎牛血清、1μmol/L地塞米松、10μmol/L胰岛素、200μmol/L吲哚美辛和0.5mmol/L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进行脂向诱导;分别应用miRNA芯片技术及实时定量PCR技术对脂肪干细胞脂向分化中的miRNA-27b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miRNA-27b的变化趋势,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miRNA-27b与脂肪干细胞脂向分化相关的生物学功能。结果:建立了脂肪干细胞体外脂向分化的模型,miRNA芯片及实时定量PCR结果均表明miRNA-27b在脂肪干细胞体外脂向分化过程中表达显著下调。结论:miRNA-27b可能与脂肪干细胞的脂向分化密切相关,并可能通过调控其靶基因PPARγ的表达而促进脂肪干细胞的脂向分化。
肖金刚陈建霖李晓宇张勇田卫东刘磊
关键词:干细胞脂肪组织小分子干扰聚合酶链反应
Van der Woude综合征家系IRF6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研究Van der Woude综合征(Van der Woude syndrome,VWS)干扰素调节因子6(interferonregulatoryfactor6,IRF6)基因突变。方法提取3个VWS家系成员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扩增IRF6基因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直接测序对患者IRF6基因进行突变的检测。结果在3个家系患者IRF6基因中共发现国际上尚未报道的3个突变无义突变981(T→A)(Cys327X)和1234(C→T)(Arg412X);错义突变1214(T→C)(Met405Thr)。结论IRF6基因突变可能是VWS发病原因。
杜新雅汤炜田卫东李晓宇刘磊郑晓辉
关键词:唇腭裂VAN基因突变
脂肪基质细胞脂向分化过程中MicroRNA-21的表达变化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了解脂肪基质细胞(ADSCs)在脂向分化过程中MicroRNA-21(miRNA-21)表达变化情况。方法:从8只出生30d雄性体健SD幼鼠体内取出脂肪,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获得了纯度高的脂肪基质细胞,采用脂向诱导液对第3代的脂肪基质细胞进行诱导培养,并以未诱导的细胞为对照。成脂诱导培养液[DMEM培养液中加入地塞米松(1μmol.L-1)、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0.5mmol.L-1)、胰岛素(10mg.L-1)]。应用microRNA芯片技术检测脂肪基质细胞脂向诱导后7d和未诱导microRNA-21的表达差异。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microRNA-21在脂肪基质细胞脂向分化前后表达量变化。结果:经显微镜下观察、油红O染色及PPARγ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证实脂肪基质细胞已经脂向分化,miRNA芯片及实时定量PCR结果均表明miRNA-21在脂肪基质细胞体外脂向分化过程中表达显著下调。结论:miRNA-21在脂肪基质细胞脂向分化后的表达有显著降低,可能参与调控ADSCs的脂向分化过程。
王伟新张勇李晓宇龙洁田卫东汤炜王杭郑晓辉刘磊
关键词:MICRORNA-21脂肪基质细胞实时定量PCR
miRNAs在脂肪基质细胞体外脂向分化过程中的表达研究
<正>目的:脂肪基质细胞(Adiposetissue-derived stromal cells,ADSCs)作为组织工程的一种重要种子细胞,其有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血管内皮细...
王舒婷李晓宇张勇田卫东刘磊
关键词:MIRNASMIRNA芯片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