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宇
- 作品数:9 被引量:60H指数:5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复合手术夹闭颈内动脉床突旁大和巨大未破裂动脉瘤
- 向思诗胡鹏何川李晓宇李井波张鸿祺
- 脊髓脊柱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专家共识(2022版)被引量:14
- 2022年
- 脊髓脊柱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技术是指术中应用各种神经电生理技术定位脊髓后索、脊神经,并监测深感觉、运动及大小便功能完整性的技术。目前,脊髓脊柱IONM技术对术后神经功能损伤的预测价值已得到证实,但由于术中需要外科医生、麻醉医生及神经电生理监测团队的多学科紧密合作,且存在监测技术、报警标准以及相应处理措施尚未标准化、规范化等多种原因,其预防价值尚存争议[1-3]。因此,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电生理学组组织相关学科专家撰写了《脊髓脊柱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专家共识(2022版)》,以期促进IONM技术在脊髓脊柱手术中的规范开展。
-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电生理学组方媛单明李晓宇郭睿杨磊茆翔程宏伟乔慧
- 关键词:神经电生理监测神经外科医师神经电生理学脊髓后索外科医生
- 脊髓海绵状血管畸形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预警标准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分析脊髓海绵状血管畸形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预警标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6年3月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脊髓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共64例,术中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联合体感诱发电位(SEP)对神经功能进行监测,并以运动诱发电位波幅降低≥80%作为预警标准预测术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McCormick分级作为"金标准",计算其灵敏度和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运动诱发电位波幅降低≥80%联合体感诱发电位多模态监测的灵敏度为75%(15/20)、特异度78.57%(33/42),阳性预测值为62.50%(15/24)、阴性预测值86.84%(33/38)。结论脊髓海绵状血管畸形术中运动诱发电位联合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可有效预测术后新发神经功能缺损,运动诱发电位预警标准以波幅降低≥80%为宜。
- 李晓宇张鸿祺凌锋胡鹏任健
- 关键词:血管畸形脊髓诱发电位
- 干燥综合征合并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病人的护理被引量:3
- 2021年
- 对4例干燥综合征合并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病人的临床治疗、护理经验进行了总结,给予病人加强病情监测、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并发症的治疗和护理、康复护理,以有效减轻病人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病人病情恶化和复发。
- 李晓宇
-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视神经脊髓炎护理康复
- 复合手术夹闭颈内动脉床突旁大型和巨大型未破裂动脉瘤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 评价复合手术夹闭颈内动脉床突旁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与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在复合手术室应用球囊辅助手术夹闭8例(11个动脉瘤)颈内动脉床突旁大型和巨大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为(54.9±5.7)岁.结果 本组11个动脉瘤共9个动脉瘤接受了治疗,包括8个大型或巨大型床突旁动脉瘤,1个颈动脉窝动脉瘤.术中造影提示9个动脉瘤完全闭塞,1个载瘤动脉闭塞,1个载瘤动脉重度狭窄.术后3例发生缺血性卒中.出院时的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恢复良好(Ⅴ级)5例,轻度残疾(Ⅳ级)1例,重度残疾(Ⅲ级)2例.术后随访1.5~39.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0.7(P25:3.2,P75:32.3)个月,GOS Ⅴ级7例,Ⅳ级1例.7例患者的视力改善,1例稳定.结论 复合手术有利于颈内动脉床突旁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夹闭,但仍需要探索合适的介入器械和方法.
- 向思诗胡鹏何川李晓宇李井波张鸿祺
- 关键词:颈内动脉床突旁球囊阻断开颅夹闭术
- 改良水化方法对哩来麟酸注射液急性期反应的影响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探讨自行建立的改良水化方法对唑来膦酸注射液(密固达)急性期反应(APR)的影响。方法研究设计为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选自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因风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风湿免疫科、拟接受首次或二次密固达治疗的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改良水化组和常规水化组。改良水化组患者在静脉滴注密固达前、后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各500 ml,用药前、后2 h内在护士照护下应用量水模具饮水各750 ml,总入液量>2500 ml;常规水化组患者仅被叮嘱在静脉滴注密固达前、后多饮水,要求总饮水量>2000 ml,但未提供量水模具,用药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冲管,总入液量>2000 ml。比较2组患者用药后3 d内APP发生情况和用药后第3天Scr水平的差异。结果共190例患者纳入研究,改良水化组100例,常规水化组90例,2组患者性别分布、年龄、首次与二次应用密固达者比例、用药前最低骨密度T值及用药前Sc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静脉滴注密固达后3 d内改良水化组APR发生率和发热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水化组[40.0%(40/100)比68.9%(62/90),P<0.01;23.0%(23/100)比44.4%(40/90),P<0.01]。改良水化组中首次和二次用药者APR发生率和发热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水化组中相同用药次数者[首次用药:53.3%(32/60)比73.6%(39/53),30%(18/60)比50.9%(27/53);二次用药:20%(8/40)比62.2%(23/37),12.5%(5/40)比35.1%(13/37)],二次用药者APR发生率和乏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首次用药者[20.0%(8/40)比53.3%(32/60),17.5%(7/40)比41.7%(25/60)];常规水化组中二次用药者头痛发生率明显低于首次用药者[0%(0/37)比13.2%(7/53)];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水化组和常规水化组均无一例患者出现急性肾损伤,Scr水平分别为(52±20)和(52±13)μmol/L。结论改良水化方法可有效降低首次与二次使用密固达患者
- 吴蕊朱丛丛李晓宇王蕾明赵义
- 关键词:二膦酸盐类水化骨质疏松急性期反应
- 显微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2
- 2010年
-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显微手术适应证、手术入路的选择及术中注意事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手术治疗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头部CT、MRI和全脑血管DSA检查,病变位于中脑和脑桥4例,脑桥11例,延髓1例,直径大小为(1.3±0.4)cm。采用枕下后正中经小脑延髓裂四脑室入路7例,枕下经天幕入路1例,颞下或颞枕入路4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4例。术中行脑神经监护、神经导航引导下切除病变。结果术前所有患者均有出血史及脑神经症状和(或)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共济失调表现。16例中涉及中脑病变手术入路选择以颞下、颞枕或枕下经天幕入路为主;脑桥病变多选择枕下后正中经小脑延髓裂四脑室入路;脑桥前外侧方病变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而病变位于延髓者以枕下后正中经小脑延髓裂四脑室入路为主。显微镜下将肿瘤全切,无手术死亡。随访4~48个月。16例均无复发及再出血者。结论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个体化地选择显微手术入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以及神经导航导引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把握好手术时机,积极手术治疗,完全可以达到治愈目的。
- 陈凌陈立华凌锋张鸿祺李萌李晓宇管敏武
- 关键词:脑干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畸形神经导航显微外科手术
- 神经外科术中电生理监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11年
- 神经外科手术中电生理监测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在脊髓、颅底、功能区肿瘤和癫痫外科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保证手术的安全、避免神经损伤和提高手术效果,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 李晓宇赵国光凌锋
- 关键词:神经外科手术诱发电位
- 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监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7年
- 治疗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的手术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造成患者脑缺血或脑组织损伤。既往的手术中监测技术包括荧光造影和血管超声等~,主要是监测解剖形态学和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从而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 李晓宇张鸿祺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术中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