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平
- 作品数:47 被引量:302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测量在肝硬化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24
- 2005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测量在肝硬化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37例接受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测量。20例无明显肝脏疾患的志愿者(正常组),17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再按其肝硬化程度分为两组:9例为轻中度肝硬化(轻中度肝硬化组),8例为重度失代偿肝硬化(重度失代偿组)。计算各例的各项灌流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肝硬化组与正常组相比,门静脉灌流量(HPP)、门静脉灌流指数(PPI)明显减低[HPP:(0.49±0.19)ml·min-1·ml-1与(0.60±0.16)ml·min-1·ml-1,P=0.045;PPI:0.58±0.14与0.67±0.06,P=0.015],门静脉与肝动脉灌流比率(HPP/HAP)亦明显减低(1.63±0.87与2.12±0.65,P=0.04),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升高(0.42±0.14与0.33±0.06,P=0.015),提示肝硬化时HPP减少,门静脉血流在肝脏血供中的比例减少,而动脉的灌流比重增加;(2)重度失代偿组肝硬化HAP较轻中度组明显升高[分别为(0.48±0.16)ml·min-1·ml-1与(0.25±0.07)ml·min-1·ml-1,P=0.002],HPI亦明显升高(分别为0.54±0.10与0.32±0.07,P=0.0001),PPI则明显降低(分别为0.46±0.10与0.68±0.07,P=0.0001),提示不同程度肝硬化其灌注指标存在差异,灌注改变与肝硬化程度有关。结论肝脏CT灌注测量可以反映肝硬化的血流灌注改变,灌注值的变化也能够提示肝硬化的程度。
- 史丽静田建明李晓兵李树平陈炜左长京王敏杰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肝脏疾患肝脏血供灌流量
- 不同对比剂注射流率下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值的比较被引量:21
- 2005年
- 目的探讨使用不同对比剂注射流率对测定肝脏CT灌注值的影响。方法60例健康志愿者分成3组,每组20例,分别使用4、5、7ml/s的注射流率进行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测量,比较各组间灌注值。结果4和5ml/s组、5和7ml/s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4和7ml/s组间,4ml/s组的肝动脉灌流量(HAP)、门静脉灌流量(HPP)和肝脏总灌流量(TLP)值都明显高于7ml/s组HAP(0.37±0.16)ml.min-1.ml-1与(0.26±0.10)ml.min-1.ml-1,t=0.105,P=0.010;HPP(0.68±0.19)ml.min-1.ml-1与(0.51±0.13)ml.min-1.ml-1,t=0.172,P=0.001;TLP(1.05±0.30)ml.min-1.ml-1与(0.77±0.18)ml.min-1.ml-1,t=0.277,P=0.001。结论肝脏CT灌注测量,不同对比剂注射流率可影响灌注指标的测定,高流率的测定结果数值<较低的流率。实际应用中,要权衡灌注效果及安全性,采用5ml/s的流率即可得到满意结果。
- 史丽静田建明毕永民田军李树平陈炜王敏杰
- 关键词:造影剂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注射流率对比剂CT灌注
- 肝癌基因治疗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02年
- 目前肝癌基因治疗主要的给药方式有经静脉给药、选择性肝动脉给药、经门静脉给药、瘤内给药、脾内注射、逆行性内窥镜胆胰管造影 (ERCP)给药等。
- 李树平
- 关键词:肝癌基因治疗给药途径静脉给药
- 人类腹主动脉瘤三维模型的有限元应力分析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应用有限元的方法分析人类腹主动脉瘤 (AAA)瘤壁应力分布 ,分析可能发生的破裂部位和生长方向 ,预测AAA的破裂风险。方法 螺旋CT扫描AAA获得断层图像 ,用图形合成软件构建AAA几何模型 ,设定瘤壁组织生物力学参数和边界条件 ,使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分析个体化AAA瘤壁的应力分布。结果 本例AAA应力峰值位于远端分叉部位 ,瘤体应力峰值位于后壁 ,均小于瘤壁的承受极限。结论 AAA应力模型有助于分析个体化AAA的破裂部位和生长方向 。
- 熊江景在平吴建国王培军李树平
-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三维模型生物力学
- 一种磁共振造影剂前体BSA-(Gd-DTPA)n的制备、表征及体内外评价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改进BSA-(Gd-DTPA)n制备及纯化方法,探讨其作为磁共振造影剂前体的优势及应用前景。方法:BSA与二乙烯三胺五乙酸环酐反应生成BSA-(DTPA)n,并与GdCl3螯合生成BSA-(Gd-DTPA)n。紫外光谱法鉴定其结构,并定量测定其中DTPA对BSA的偶联率。测定配合物体外弛豫时间T1、T2,分析其弛豫性能R1、R2。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评价药物安全性。大鼠磁共振增强扫描评价其活体内代谢及分布情况。结果:本研究制得的BSA-(Gd-DTPA)n配合物中n=26。体外弛豫性能R1约为7.00×10-3L.mmol-1.ms-1,比小分子Gd-DTPA的弛豫性能(3.52×10-3L.mmol-1.ms-1)提高近1倍。大鼠磁共振增强扫描显示BSA-(Gd-DTPA)n和白蛋白一样具有长循环特性。结论:本实验改进方法可制备出磁共振造影剂前体BSA-(Gd-DTPA)n,该配合物具备长循环特性,且具有多个可供修饰的氨基,可作为一种潜在的磁共振造影剂前体。
- 李树平冯晓源梁春敏何慧瑾孟庆刚占昌友李瑾顾炳佘振珏邱龙华杨波陈路平
- 电化学治疗对荷肝癌大鼠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 2003年
- 目的 了解电化学治疗对大鼠种植型肝癌外周血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试剂盒检测荷瘤大鼠电化学治疗前后外周血IL 2、sIL 2R、IL 6、TNF α表达水平的变化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荷瘤大鼠电化学治疗前IL 2水平呈低表达 ,sIL 2R、IL 6、TNF α则高表达 ,与正常大鼠比较差异显著。电化学治疗后 ,与同期荷瘤大鼠对照组比较 ,IL 2表达水平升高 ,sIL 2R、IL 6、TNF α表达水平下降。结论 肿瘤负荷可导致大鼠细胞因子表达紊乱 ,电化学治疗可改善和纠正机体免疫紊乱 ,增强大鼠免疫力。
- 邵成伟王培军田建明张火俊左长京郝西彦任方远袁庆中李树平
- 关键词:电化学治疗肝癌细胞因子IL-2SIL-2RIL-6
- 大鼠种植型肝癌无水乙醇瘤内注射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03年
- 目的 :探讨无水乙醇瘤内注射 (PEI)疗法对大鼠种植型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制作大鼠肝癌动物模型 ,应用PEI疗法进行治疗 ,1周后用影像学和病理检查观察肿瘤大小、坏死、凋亡变化 ,与对照组比较 ,并观察生存期的长短。结果 :PEI治疗前 ,大鼠肝肿瘤平均体积为 ( 10 0± 6)mm3 ,乙醇治疗后 1周 ,大鼠肝肿瘤平均体积为 ( 12 0± 10 )mm3 ,而荷瘤对照组肝肿瘤平均体积为 ( 190± 11)mm3 ;治疗组肿瘤生长率为 2 0 % ,而荷瘤对照组肝肿瘤生长率为 90 % (P <0 .0 5 )。治疗组病理切片光镜下肿瘤明显凝固性坏死 ,并可诱发细胞凋亡 ;生存期明显延长。结论 :PEI可明显抑制肿瘤生长 ,促进肿瘤凝固性坏死 ,诱发细胞凋亡 。
- 邵成伟王培军田建明张火俊左长京郝西彦任方远袁庆中李树平
- 关键词:肝癌无水乙醇瘤内注射细胞凋亡凝固性坏死
- 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对气管支气管疾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3
- 2004年
- 目的 评价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气管、支气管疾病中的作用。方法 81例经临床证实的不同原因致气道狭窄患者行MPR (CPR)、MinIP、VR、SSD及CTVE成像 ,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五种三维重建图像及轴位图像对气管支气管肿瘤、内膜结核、肿瘤侵犯以及外伤等所致气道改变的显示各有优势。结论 多层螺旋CT轴位图像结合其多种方式三维重建 ,互补长短 ,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并给诊断带来更多的信息 。
- 李树平田建明王培军王敏杰史丽静袁庆中左长京吕桃珍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三维重建支气管疾病
- 岛盖区胶质瘤术后并发缺血性梗死
- 2013年
- 目的探讨岛盖区胶质瘤手术方法及术后并发缺血性梗死。方法 11例经治岛盖胶质瘤的患者,术后立刻做MRI(包括DW)观察临床效果及副反应。结果其中3例患者,因术中血供中断,引起放射冠内下行运动路径的梗死灶意外扩大,可能造成长束功能的损害。结论岛盖胶质瘤切除术可能引起放射冠或轻或重的缺血性并发症。
- 王金淳徐晶鸿李树平洪骥杨波刘信龙
- 关键词:放射冠缺血性梗死
- CT灌注、MR灌注及MR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脏疾病鉴别能力的比较被引量:9
- 2007年
- 目的:比较CT灌注、MR灌注及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良恶性病变、肝硬化与正常肝脏的鉴别能力。方法:共50例进行DWI扫描、CT和MR灌注成像。包括:正常肝脏11例;肝硬化16例;肝脏恶性病变13例;肝脏良性病变10例。DWI扫描,计算各例肝脏或病灶的ADC值并进行组间比较。CT、MR灌注成像,以脾脏的峰值时间为界,分别计算脾脏峰值前后肝脏和病灶的曲线最大斜率,以脾脏峰值前后两个斜率的比值作为评估指标进行组间对比。记为SSr(ct)=SS前/SS后和SSr(mr)=SS前/SS后。结果:肝脏恶性病变、良性病变、肝硬化和正常肝脏4组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02±0.15)×10-3mm2/s、(2.21±0.74)×10-3mm2/s、(1.33±0.12)×10-3mm2/s、(1.50±0.11)×10-3mm2/s,除肝硬化和正常肝脏之间ADC值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所有P<0.05)。恶性病变ADC值明显低于其他组,良性病变ADC值明显高于其他组。恶性病变组SSr(ct)和SSr(mr)测量结果分别为1.52±0.60和1.79±0.35,良性病变组分别为1.26±0.41和1.19±0.36,正常肝脏组为0.72±0.26和0.66±0.24;肝硬化组为1.38±0.39和1.83±0.59。良恶性病变组之间、良恶性病变组分别与肝硬化组之间以及良性病变组和正常肝脏组之间,组间比较SSr(ct)和SSr(mr)都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肝硬化组,其测定的SSr(ct)和SSr(mr)结果与正常肝脏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良恶性病变组之间、良恶性病变组分别与肝硬化组之间以及良性病变组和正常肝脏组之间,以ADC值互相鉴别较CT和MR灌注测量更有优势。在肝硬化的诊断方面CT、MR灌注较DWI更具优势。
- 史丽静李树平田建明陈炜汪剑
- 关键词:肝疾病X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