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 作品数:15 被引量:63H指数:5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建立九色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血浆中不同来源微粒
- 2016年
- 目的建立九色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人血浆中不同来源微粒的实验方法。 方法用CD235a、CD41a、CD45、CD34、CD66b、CD20、CD3、CD14等8种抗体和Annexin-V建立定量检测人血浆中不同来源微粒九色流式染色方案。用乏血小板血浆标本分别进行抗体的单色染色和缺一色染色实验,确定补偿和电压后,2014年12月-2015年1月对10例正常成人的血浆标本进行检测分析,并进行重复试验及稀释试验。 结果缺一色染色中,阳性微粒群较单色染色变化均<15%。系列稀释血浆中的血小板及红细胞来源微粒具有良好的直线相关性。重复试验中,红细胞、血小板、粒细胞来源微粒的变异系数均<10%。检测的10例正常成人乏血小板血浆标本,能分别检测到血小板、红细胞、内皮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B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来源微粒,其平均浓度及范围分别为132.6个/μL(60.6~288.9个/μL)、35.4个/μL(22.0~99.7个/μL)、21.6个/μL(3.3~45.5个/μL)、13.9个/μL(7.3~35.1个/μL)、60.0个/μL(22.5~101.2个/μL)、21.9个/μL(6.0~33.4个/μL)、1.2个/μL(0.7~2.8个/μL)。 结论建立了九色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人血浆中不同来源微粒的实验方案,该方法简单实用,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 李扬黄巧容李雪曾婷婷朱焕玲孟文彤
- 关键词:微粒
- 女性“隐蔽性”尿道上裂治疗初探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女性儿童外阴形态基本正常的完全性尿失禁病例发病情况、命名、病理改变特点、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8年10月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治疗的14例完全性尿失禁女性患儿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14例平均年龄6岁(4~11岁),出生后即出现完全性尿失禁,未见阴唇和阴蒂的分裂,尿道外口存在不同程度的扩张,尿道膀胱镜检查均发现尿道短而宽大,尿道长度0.8~1.5 cm,平均(1.09±0.21)cm,膀胱黏膜血管正常,双侧输尿管口位置形态正常,膀胱容量50~120 mL,平均(79.00±20.25)mL。14例中11例采用经耻骨后的膀胱颈折叠成形术,其中早期的4例仅行膀胱颈折叠术;其后的7例均行膀胱折叠成形加膀胱颈悬吊术。早期4例仅行膀胱折叠成形术的病例中,有2例因疗效不佳术后1年再行膀胱折叠成形加膀胱颈悬吊术;另有3例行Young-Dees-Leadbetter膀胱颈成形术。14例16次手术均顺利完成(包括2例再次手术),术后恢复顺利如期出院,术后13例平均随访18个月(6~24个月),术前均为3级尿失禁,12例行膀胱颈折叠成形术患儿中,4例术后达到尿控0级,5例术后达到尿控1级,以上9例术后控尿满意;另2例仅行膀胱折叠术者仍为3级,1年后再行膀胱折叠加膀胱颈悬吊术后尿失禁缓解,控尿级别为1级,其中1例术后3个月失访;3例行Young-Dees-Leadbetter手术后,2例术后达到尿控1级,1例术后早期尿控2级,半年后经控尿训练达到1级。结论由于对外阴改变轻微的女性尿道上裂认识不足,可能导致该类疾病的漏诊和误诊,因此女性尿道上裂的实际发病率可能明显高于以往的报道水平,外阴改变的程度并不一定与尿道括约肌受损的程度一致,这类“隐蔽性”尿道上裂诊断的要点是:对于外阴改变轻微的女孩完全性尿失禁应及时进行尿道膀胱镜检查,如果发现尿道短而宽大、膀胱颈扩张、膀胱容量小、膀胱�
- 张志博李雪康磊徐奥曾莉黄一东马学黄鲁刚
- 关键词:尿失禁女性
- 慢性中耳乳突炎开放式与闭合式鼓室成形术疗效观察
- 目的探讨闭合式及开放式乳突改良根治加鼓室成形术的适应症、手术方式,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以期对慢性中耳炎患者的术式提供最佳选择。方法纳入2006年3月至2007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的慢性中耳炎患者共55例...
- 郑艳李雪
- 文献传递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早幼粒细胞来源的组织因子阳性的微粒与临床症状关系
- 孟文彤黄巧容李雪金永梅曾婷婷常红徐静
- 4种丹参酮类化合物对U26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TAⅡA)、丹参酮Ⅰ(TAⅠ)、隐丹参酮(CTA)及二氢丹参酮Ⅰ(DIAⅠ)对U26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CCK法检测4种丹参酮类化合物对U266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用Annexin-V-FITC/PI检测细胞的凋亡,用PI法检测细胞周期;收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标本,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SCs),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种丹参酮类化合物对MSCs分泌白介素6(IL-6)的影响。结果 4种丹参酮类化合物对U266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DIAⅠ较其余3种化合物的作用更强,引起细胞早期凋亡较多,细胞周期被阻滞在S期;DIAⅠ能明显抑制IL-6的分泌,其余3种化合物对IL-6的分泌作用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IAⅠ能明显抑制多发性骨髓细胞株U266的增殖,其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MSCs分泌IL-6而实现的。
- 黄巧容向洪李雪王银孟文彤毛声俊李慧
- 关键词:丹参酮增殖抑制U266白介素
- 带蒂岛状包皮瓣阴茎成形术与Sugita术矫治完全型隐匿阴茎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5
- 2020年
- 目的比较带蒂岛状包皮瓣阴茎成形术与Sugita术矫治完全型隐匿阴茎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46例完全型隐匿阴茎患儿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带蒂岛状包皮瓣阴茎成形术治疗25例(A组),Sugita术治疗21例(B组)。年龄2岁8个月~11岁,平均4.7岁。术后3个月从术后阴茎增加长度(术后3个月阴茎长度与术前的差值)、阴茎外观、皮肤外观三方面对隐匿阴茎恢复情况进行评分(总分10分);收集患儿家长对手术矫治后阴茎显露情况、阴茎外观及包皮外观的满意程度评价。结果术后A组18例(72.0%)、B组15例(71.4%)患儿获完整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3个月。两组患儿切口均愈合良好,无皮瓣裂开、感染、坏死及阴茎勃起功能障碍发生。两组患儿术后3个月阴茎长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两组间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阴茎长度及增加长度,以及术后阴茎增加长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均未出现阴茎回缩症状。两组患儿术后阴茎外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皮肤外观评分及总分均显著优于B组(P<0.05)。术后3个月患儿家长满意程度评价显示,A、B组术后阴茎显露情况满意率分别为88.9%、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P=0.48);阴茎外观满意率分别为72.2%、53.3%,包皮外观满意率分别为94.4%、5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13,P=0.03;χ2=7.53,P=0.01)。结论两种术式均适合于完全型隐匿阴茎的矫治,术后阴茎长度均恢复良好;但Sugita术后阴茎包皮淋巴水肿严重,阴茎外观较差;带蒂岛状包皮瓣阴茎成形术矫治效果优于Sugita术。
- 徐奥李雪张志博曾莉黄一东马学黄鲁刚
- 建立九色流式检测人外周血中TCR Vβ淋巴细胞亚群活化及凋亡方案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建立九色流式方法检测人外周血中TCR Vβ淋巴细胞亚群活化及凋亡状态的方案。方法用细胞膜表面抗体CD3、CD4、CD8、CD95、CD69、磷脂结合蛋白Annexin-Ⅴ、TCR Vβ抗体试剂盒和细胞核染料DAPI建立九色流式染色方案。用1例健康成年人外周血标本分别进行抗体滴度实验、最适检测电压选择、单色染色和缺一色染色,确定条件后,对8例健康成年人外周血标本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根据细胞分群情况选择了合适的抗体滴度和检测电压,单色染色和缺一色试验确定了适宜补偿,建立了九色流式检测人外周血中TCR Vβ淋巴细胞亚群活化及凋亡状态的方案;采用此方案检测的8例健康成年人标本,TCR Vβ亚群分布与TCR Vβ抗体试剂盒说明书及文献报道分布一致,并能分析各TCR Vβ亚群细胞活化及凋亡状态。结论建立的九色流式方案可检测人外周血中TCR Vβ淋巴细胞亚群活化及凋亡状态,操作简便,结果可靠。
- 黄巧容温博李雪胡莲万雪梅曾升平孟文彤
- 关键词:TCRVΒ活化凋亡
- 儿童急性会厌炎9例诊治体会被引量:7
- 2008年
- 李向东周光耀李雪
- 关键词:急性会厌炎儿童急性感染性疾病呼吸道阻塞上呼吸道
- 多病灶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 分析多病灶肺癌(multifocal lung cancer,MFLC)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探究其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术后病理诊断为MFLC、且最大病灶直径≤4 cm、无淋巴结转移、无胸膜转移及远处转移的18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方法及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以评估影响MFL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87例患者中同时性MFLC 173例,异时性14例.所有患者术后5年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率为63.5%,5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为89.1%.根据2013版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诊断指南诊断同时性多原发肺癌133例,肺内转移癌40例,两组患者的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1).对于同时性MFLC病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状态(突变相同、突变不同、均野生型)对患者DFS无影响(P=0.388).两实性结节〔风险比(hazard ratio,HR)=7.4,95%置信区间:1.7~32.8,P=0.008〕以及异时性癌(HR=5.6,95%置信区间:2.0~15.3,P=0.001)是预后不良(肿瘤复发)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FLC早期行手术治疗可获得理想的预后.病灶的影像学密度及病灶发生时序(同时或异时)对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 李雪马启智刘宁王永生
- 关键词:多原发性肺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 术前修正衰弱指数联合血清PGE_(2)、IL-17A预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谵妄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术前修正衰弱指数(mFI)联合血清前列腺素E_(2)(PGE_(2))、白细胞介素-17A(IL-17A)预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谵妄(POD)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276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是否发生POD分为POD组和非POD组。计算术前mFI,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PGE_(2)、IL-17A水平。分析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POD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FI和血清PGE_(2)、IL-17A水平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POD的预测价值。结果:276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POD发生率为17.03%(47/276)。与非POD组比较,POD组mFI和血清PGE_(2)、IL-17A水平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脑卒中、mFI、PGE_(2)、IL-17A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PO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FI联合血清PGE_(2)、IL-17A预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POD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mFI、PGE_(2)、IL-17A单独预测(P<0.05)。结论:mFI和血清PGE_(2)、IL-17A水平升高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POD独立相关,mFI联合血清PGE_(2)、IL-17A预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POD的价值较高,可能成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POD的辅助预测指标。
- 吴栋姣王馨陈黛楠李雪陈长伟王凯李雪杰
- 关键词: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术后谵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