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国
- 作品数:14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以眼后段为主要表现的眼部梅毒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观察首诊于眼科以后葡萄膜炎表现为主的眼部梅毒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4月期间以眼部表现为首发症状就诊于我院眼科,经临床及血清学检查确诊的梅毒性眼病28例(37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结果所有28例(37只眼)患者均以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或视野遮挡感等为起病症状或主要症状首诊于眼科而被确诊为梅毒。其中男21例,女7例,年龄30~74岁,平均51岁。双眼发病9例,单眼发病19例。梅毒血清学检查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均为阳性,RPR的滴度由1:8至1:256。所有患者HIV检测均为阴性。结合眼部表现、眼底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诊断为视神经炎5只眼,视网膜血管炎7只眼,视神经视网膜炎8只眼,脉络膜视网膜炎17只眼。诊断明确后行正规驱梅治疗,患者眼部炎症均控制,视力提高,眼底病变消退,RPR转阴或滴度降低。结论梅毒性眼病临床表现形式多样,缺乏特异性表现,诊断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对于病因不明的葡萄膜炎患者,应及时进行相关的血清学检查。一经确诊梅毒,给予及时对症、对因的治疗。
- 贾丽丽邹俊戴友林陈永东杨建国袁定芬吴强
- 关键词:梅毒
- Stargardt病的临床表现、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视觉电生理检查被引量:1
- 2001年
- 目的 探讨 Stargardt病的临床表现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视觉电生理检查的改变 ,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 34例 (6 8只眼 ) Stargardt病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和视觉电生理检查 (EOG、FERG、PVEP)。结果 (1) Stargardt病患者中视力低于 0 .1者 5 4只眼 ;0 .2~ 0 .4者 10只眼 ;0 .5~ 0 .9者 4只眼。(2 ) 6 4只眼眼底黄斑区均有 1.5~ 3.2 PD大小的横椭圆形萎缩性病灶 ,呈金属样或银箔样反光 ;5 6只眼眼底有黄色斑点。(3) FFA检查 :6 4只眼黄斑部病变为强透见荧光 ,典型者呈“牛眼”状 ;合并黄色斑点病变者多数为透见荧光 ,少数为遮蔽荧光 ;6 0只眼呈现脉络膜湮没征。所有病例均未见荧光素渗漏。 (4 ) EOG:5 8只眼表现为光峰电位降低或Arden比降低 ;FERG:大部分患眼有不同程度的 ERG波形异常 ,表现为 ERGa、b波幅轻度、中度降低 ;PVEP:46只眼 P1 0 0 波幅降低和峰时延迟 ,18只眼为熄灭型。结论 (1)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可对 Stargardt病的诊断提供充分依据 ,尤其对此病的早期诊断优于其他方法 ;(2 )视觉电生理检查对 Stargardt病的诊断。
- 贾丽丽王文清方玲辉杨建国陈国辉杨冠
- 关键词:STARGARDT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视觉电生理
- 振荡电位和图形视网膜电图在亚临床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探讨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OPs)和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在亚临床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变化特点,并比较振荡电位和图形视网膜电图检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功能异常的敏感性。方法选择确诊为Ⅱ型糖尿病,经检眼镜检查、眼底摄片检查,眼底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60例(120只眼)患者,进行振荡电位 (OPs)和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检查,观察亚临床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OPs总波幅及各子波波幅、潜伏期和 P-ERG的b波波幅、潜伏期的变化,并与正常组对照。结果在亚临床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OPs总波幅及各子波波幅和P-ERG的b波波幅均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但潜伏期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亚临床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OPs总波幅和P-ERG的b波波幅的异常率分别为51.67%和36.67%,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OPs总波幅及各子波波幅和P-ERG的b波波幅在亚临床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即有改变,波幅的改变比潜伏期改变敏感;OPs检测方法较P-ERG敏感,提示OPs能更早、更准确地反映视网膜微循环机能的变化。因此OPs可作为诊断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较敏感的指标。
- 贾丽丽王文清李俊杨建国浦玉兰杨冠
- 关键词: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图形视网膜电图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豚鼠形觉剥夺超高度近视模型的形态学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建立豚鼠形觉剥夺超高度近视模型并观察其后极部各层组织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方法 2周龄三色豚鼠分为形觉剥夺组(12只)和非形觉剥夺对照组(8只),于形觉剥夺前,形觉剥夺后4、6、10、14周分别对各组进行检影和眼轴性参数测量。通过病理组织学光镜检查分析形觉剥夺14周后各组视网膜、脉络膜和巩膜厚度及其形态学的变化。结果豚鼠形觉剥夺后随时间延长近视度数逐渐增高,10周后可达-10.00 D以上的超高度近视,14周后近视度数更高、个别个体可达-20.00 D。眼轴性参数相应延长。形觉剥夺超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脉络膜和巩膜较对照组均明显变薄并有病理性改变。结论应用遮盖法对豚鼠施行长期单眼形觉剥夺会形成超高度近视,10周后可达-10.00 D以上,超高度近视眼巩膜、脉络膜和视网膜明显变薄,脉络膜和巩膜结构发生紊乱。视网膜结构中感光细胞层变薄最为明显,推测其对超高度近视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 丁雯芝张婷贾丽丽杨建国邹俊
- 关键词:高度近视形觉剥夺病理组织学
- 图形视诱发电位和图形视网膜电图在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3
- 1994年
- 图形视诱发电位和图形视网膜电图在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眼科宋玉英,杨建国应用图形视诱发电位(PVEP)和图形视网膜电图(PERO)检测青光眼是一种比较敏感有效的方法,特别在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中具有积极的意义。现将我院眼科从19...
- 宋玉英杨建国
- 关键词:青光眼开角型PVEPPERG
- 中浆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与视觉诱发电位
- 2003年
-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荧光血管造影(FFA)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中浆患者117例121眼进行FFA及PVEP检查,并按不同渗漏部位分为黄斑中心区组、旁黄斑区组和黄斑周围区组,将三组的PVEP检查结果分别与正常对照组(30例60眼)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FFA检查发现中浆患者121眼渗漏部位于黄斑中心区为22眼;旁黄斑区75眼;黄斑周围区24眼。黄斑中心区组的P_(100)波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振幅明显下降(P<0.05);而其他两组无论P_(100)波潜伏期或振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中浆患者的P_(100)波潜伏期的延长以及振幅的下降与病变部位关系较密切。
- 贾丽丽方玲辉杨建国陈国辉杨冠
- 关键词: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视觉诱发电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 视网膜电图—C 波在临床上的应用
- 1993年
- 检测了视网膜脱离28眼,毯层变性40眼,葡萄膜炎13眼,高度近视22眼和糖尿病70眼的视网膜电图—C 波.视网膜脱离眼的消失者占71.4%,下降者25%;毯层变性眼消失者占72.5%,下降者22.5%;葡萄膜炎眼消失者占30.8%,下降者38.4%;高度近视消失者占18.2%,下降者50%;糖尿病眼消失者占8.6%,下降者为44.3%.我们认为在病人的合作下视网膜电图—C 波的检测是一项既简单又实用的办法,有助于对几种眼底病的诊断,尤其是间质浑浊而不能查见青光眼者更有意义.眼科学报 1993;9:81-84。
- 卫煊杨建国
- 关键词:视网膜电图眼病
-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视觉电生理改变探讨被引量:6
- 2001年
-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闪光视网膜电图 (FERG)、振荡电位 (OPs)改变。方法 比较正常对照组 15例 30只眼和不同眼底分级组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 ,共 49例 98只眼的FERG、OPs的变化。结果 1、FERG :a波潜伏期 :对照组与Ⅰ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与Ⅱ、Ⅲ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Ⅰ级组与Ⅱ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但Ⅰ级与Ⅲ级、Ⅱ级与Ⅲ级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a波振幅 :对照组与I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与其他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各级患者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b波潜伏期 :除Ⅰ级与Ⅱ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外 ,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显著 ;b波振幅 :除对照组与Ⅰ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外 ,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2、OPs潜伏期 :对照组各子波与Ⅰ级组以及OP1、OP4与Ⅱ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与其他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Ⅰ级各子波与Ⅱ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与Ⅲ级组间差异显著 ;Ⅱ级与Ⅲ级组间差异显著。OPs振幅 :对照组OP3与Ⅰ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其余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除Ⅰ级与Ⅱ级组间的OP4振幅差异无显著性外 ,各级患者组间的各子波振幅以及总振幅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FERG、OPs可作为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及其严重程度的客观定量指标。
- 贾丽丽杨建国陈国辉张昀昀杨冠
- 关键词: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闪光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
- 结晶样视网膜变性的视觉电生理改变探讨被引量:2
- 1999年
- 目的探讨结晶样视网膜变性的视觉电生理改变。方法采用眼电图(EOG)和视网膜电图(ERG)检测14例28眼结晶样视网膜变性患者(病例组)和15例30眼正常人(对照组)、观察指标:(1)EOG的基值电位(BVP)、暗谷电位(DTP)、暗谷时间(DTT)、光峰电位(LPP)、光峰时间(LPT)、QAr-den、QGliem、(2)暗适应和明视ERGa、b波振幅、峰时值。采用t检验对上述各项指标做两组间比较分析。结果病例组EOG的BVP、DTP、LPP、QArdenQGliem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峰两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EOG的DTT、LPT与对照组比无明显改变,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例组暗适应和明视ERGa、b波振幅、峰时值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变,两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但在2例早期患者中,其ERGa、b波振幅、峰时值均在正常范围。结论EOG、ERG作为客观定量的视功能检查方法,可为结晶样视网膜变性的视网膜功能损害程度提供客观指标。对结晶样视网膜变性早期患者EOG可能较ERG更具诊断价值。
- 贾丽丽杨建国方玲辉陈国辉杨冠卫煊
- 关键词:结晶样视网膜变性眼电图视网膜电图
- 单眼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2例
- 1997年
- 贾丽丽杨建国徐健
-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性原发性病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