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彦龙

作品数:25 被引量:195H指数:9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4篇出血
  • 12篇脑出血
  • 9篇高血压
  • 7篇神经内镜
  • 7篇手术
  • 7篇脑损伤
  • 7篇内镜
  • 6篇术后
  • 6篇颅内
  • 6篇减压术
  • 6篇骨瓣
  • 5篇重型
  • 5篇颅脑
  • 5篇颅脑损伤
  • 4篇神经内镜辅助
  • 4篇内压
  • 4篇小脑
  • 4篇小脑出血
  • 4篇颅内压
  • 4篇内镜辅助

机构

  • 25篇第四军医大学...
  • 4篇西安市中心医...
  • 1篇延安大学
  • 1篇解放军第45...
  • 1篇解放军第20...

作者

  • 25篇杨彦龙
  • 21篇李立宏
  • 14篇常涛
  • 8篇高立
  • 5篇郭清保
  • 4篇谢曼丽
  • 4篇马涛
  • 3篇李敏
  • 3篇李玉骞
  • 2篇张兴业
  • 2篇郑龙龙
  • 2篇柴磊
  • 2篇罗涛
  • 2篇郭少春
  • 1篇王强
  • 1篇高国栋
  • 1篇于长义
  • 1篇屈延
  • 1篇张斌
  • 1篇杨阳

传媒

  • 4篇中华神经外科...
  • 3篇现代生物医学...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 1篇创伤与急危重...

年份

  • 14篇2017
  • 7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3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救治多模态监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17年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BI)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患者死亡和重度残疾的主要疾病。当前TBI救治的监测手段以体格检查、影像检查为主,其并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诊断、干预TBI的病理生理过程,缺乏明确的、个体化的治疗目标,不能改善患者的临床转归。颅内压监测、脑组织氧监测、脑微透析技术、脑电监测以及脑血流监测是监测TBI的重要方法。多模态监测是对这些孤立监测手段的整合,其能够从不同角度评估TBI程度,相应的目标导向治疗能够指导临床医师采取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进而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转归。
杨彦龙常涛罗涛李立宏屈延
关键词:重型创伤性脑损伤颅内压脑组织氧分压脑微透析经颅多普勒超声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的临床分析与体会
高立杨彦龙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重型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7
2017年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纳入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中心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58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颅内压(ICP)探头置入术,术后1周采用TCD连续监测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时间平均流速(Vmean)、舒张期血流速度(Vedv)和搏动指数(PI),进而评估脑血流状态。结果术后1周Vmean和Vedv的变化趋势呈“U”形,术后第3天最低,分别为(72.5±22.6)cm/s和(43.6±19.8)cm/s,与术后第1、2、6、7天的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PI、ICP的数值连线均呈“抛物线”形,术后第4天最高,PI为1.5±0.7,ICP为(17.2±4.5)mmHg,ICP与术后第1、2、3、6、7天的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脑充血的发生率整体呈下降趋势,术后第1天发生率最高(13.8%,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缺血在术后第4天发生率最高(36.2%,21/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呈增加趋势,术后第6天发生率最高(15.5%,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D作为一种无创、简单、易操作的监测工具,可有效评估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术后的脑血流状态。
常涛高立郑龙龙杨彦龙李敏李立宏
关键词:颅脑损伤超声检查多普勒
神经内镜辅助下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的临床研究
杨彦龙
神经内镜下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被引量:28
2017年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o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神经系统疾病。神经内镜在幕上HICH应用的手术指证、时机、入路及技巧等方面仍有较大的争议。本文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8月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8例幕上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神经内镜在该类患者中应用的相关问题。
杨彦龙常涛郭少春高立李立宏
关键词:幕上高血压脑出血HEMORRHAGE神经系统疾病HICH神经内镜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去大骨瓣减压术后颅内压联合脑血流目标导向强化治疗的临床研究
常涛杨彦龙李立宏
TCD两种参数预估去骨瓣减压术后颅内压的准确度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对比评价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中基于搏动指数(PI)评估颅内压(nICP_PI)和基于舒张期脑血流流速(FVd)评估颅内压(nICP_FVd)两种参数的准确度。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TCD相关参数(55条记录)。结果把每一条TCD记录作为一个独立事件,nICP_FVd显示了与有创颅内压(ICP)更好的相关性与评估能力:r=0.61,P<0.05;偏倚为-2.20 mmHg,95%预测置信区间(CI)=(-23.1 mmHg,18.7 mmHg);曲线下面积(AUC)=0.73,P<0.05。而nICP_PI则与有创ICP无明显相关性:r=0.1,P>0.05;偏倚为2.10 mmHg,95%CI=(-16.0 mmHg,20.1 mmHg);AUC=0.53,P>0.05。结论去骨瓣减压术后基于TCD的参数nICP_FVd与参数nICP_PI相比较,前者能更准确地评估患者颅内压变化,具有更为可靠的参考价值。
郑龙龙杨彦龙杨阳常涛李玉骞李立宏
关键词:颅内压经颅多普勒超声去骨瓣减压术
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联合依达拉奉对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探讨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联合依达拉奉对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15年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46例脑出血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将其分成两组,每组73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治疗,观察组联合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4d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BI指数评分明显上升(P<0.01);且观察组NIHSS评分、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在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治疗基础上联合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能有效促进炎症反应的缓解,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疗效确切。
郭清保李立宏杨彦龙马涛谢曼丽
关键词:依达拉奉脑出血炎性因子
神经内镜辅助下高血压幕下小脑出血的手术治疗体会(附20例报道)
高立杨彦龙常涛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治疗方法被引量:18
2016年
目的探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DC)后硬膜下积液(SE)的治疗措施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行DC后发生SE的56例sTBI患者资料。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12~76岁[(36.1±13.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42例,高处坠落伤7例,击伤4例,重物砸伤3例。发生减速性、加速性及挤压伤分别为45例、8例和3例。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均≤8分。行单侧DC49例,双侧7例。SE位于DC同侧39例,对侧10例,双侧7例。所有患者依据SE量不同,分别给予加压包扎、穿刺引流、颅骨修补及积液腔一腹腔分流手术治疗。观察患者SE量,设定SE量≤15ml为治愈标准。结果12例SE量≤30ml的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后,仅2例SE量增加需手术治疗;44例初始SE量〉30ml及2例非手术治疗SE量增加〉30ml的患者给予外科干预,反复利用穿刺引流及加压包扎方法治疗后5例仍复发,行积液腔一腹腔分流后积液控制。所有患者SE控制后均行颅骨修补术。术后复查示残余SE量均≤15m1。结论对于DC后硬膜下积液患者,采取非手术治疗、穿刺引流及加压包扎、积液腔一腹腔分流、颅骨修补术的阶梯式治疗方案可有效控制SE的发生及发展。
李志红李玉骞柴磊杨彦龙高立李敏张兴业常涛郭清保罗涛李立宏
关键词:硬膜下积液脑损伤引流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