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旗

作品数:46 被引量:332H指数:12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文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6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学

主题

  • 24篇成像
  • 22篇磁共振
  • 21篇动脉
  • 13篇血管
  • 13篇磁共振成像
  • 12篇冠状
  • 10篇动脉成像
  • 10篇冠状动脉
  • 9篇颅内
  • 7篇静脉
  • 7篇冠状动脉成像
  • 6篇血栓
  • 5篇心脏
  • 5篇造影
  • 4篇动脉粥样硬化
  • 4篇血管造影
  • 4篇影像
  • 4篇影像学
  • 4篇增益
  • 4篇增益放大

机构

  • 46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西门子股份公...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牡丹江医学院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医学会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包头市中心医...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内蒙古医科大...

作者

  • 46篇杨旗
  • 18篇李坤成
  • 14篇杜祥颖
  • 9篇吴芳
  • 9篇杨晓旭
  • 7篇吉训明
  • 6篇宋海庆
  • 6篇卢洁
  • 5篇武晔
  • 4篇孟然
  • 4篇胡晨曦
  • 4篇马恒
  • 4篇段建钢
  • 3篇刘新
  • 3篇常莹
  • 3篇李涵
  • 3篇郭秀海
  • 3篇毕晓明
  • 2篇苏状志
  • 2篇安靖

传媒

  • 7篇中华放射学杂...
  • 6篇中国脑血管病...
  • 3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国际医学放射...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中国卫生人才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解剖科学进展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病案
  • 1篇护理研究(下...
  • 1篇国际放射医学...
  • 1篇磁共振成像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0
  • 6篇2019
  • 5篇2018
  • 1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冠状动脉MR血管成像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9年
目前,虽然X线冠状动脉造影仍然是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金标准,但是其较高费用、有辐射伤害和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使用。此外,在实施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仅有1/3同时进行介入治疗。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一种无创性影像检查手段在治疗之前能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准确诊断。
刘新杨旗李坤成李德彪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MR血管成像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并发症
好医生——我心中的梦
2016年
我叫杨旗,是宣武医院的一名放射科医生。2012年5月7日,在全球最大磁共振成像组织——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年会的开幕式上,我作为中国大陆地区唯一代表当选为青年院士。大会主席在颁奖时说,来自中国的杨旗医生在过去五年的杰出工作,为推动心血管磁共振技术的临床应用起到了促进作用。您肯定想不到,我曾经是一名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是白衣天使的仁心仁术拯救了我的生命,也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
杨旗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技术先天性心脏病心血管影像学
3.0T磁共振对冠状静脉系统的研究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对冠状静脉系统的研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32通道线圈高并行采集加速3.0T磁共振对比增强全心冠脉成像的病人图像。全心冠脉成像采用自由呼吸导航门控、心电触发、非选择性IR准备的3D-FLASH...
马恒李坤成杨旗杜祥颖李涵汤青
关键词:磁共振冠状静脉
PACS网络为基础的PBL教学法在留学生医学影像学实习课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7年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来华学习的医学留学生数量日渐增多,留学生教学日益成为各医学院校的一个重要教学任务。而医学影像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充分调动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适应教学需要。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通过以典型病例为线索,以留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为主,教师引导总结问题为辅,精心组织编排并实施教学计划。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极大地提高了留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了留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进一步加强了留学生对医学影像学的学习兴趣。
杨旗苏状志李坤成
关键词:PBL教学法医学影像学留学生
基于血流再通的缺血性卒中脑保护救治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推广
吉训明孟然罗玉敏陈健吴迪戚智锋吴川杰杨旗郭秀海赵海苹韩子萍师敬飞赵文博李明任长
卒中是国人致死致残首要疾病,患者超过1240万,以8.3%速度逐年增长,治疗耗资3000亿元人民币/年。缺血性卒中占85%,救治成功的关键是血流迅速再通和神经保护。率先提出血流再通联合神经保护的理念,创建系列临床诊治新技...
关键词: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救治方法
高分辨黑血磁共振成像定量评价蛛网膜颗粒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评价高分辨黑血磁共振成像技术(BB-MRI)对蛛网膜颗粒定量评价的准确性。方法前瞻性纳入经时间飞跃法磁共振静脉造影(TOF-MRV)诊断存在蛛网膜颗粒的25名患者,进行BB-MRI扫描。对于每个测量对象(蛛网膜颗粒),在TOF-MRV图像上选取蛛网膜颗粒最大层面,将BB-MRI图像与之进行配准,获得重建图像。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分别对TOF-MRV和BB-MRI图像上蛛网膜颗粒最大径线和最大截面积行双盲测定,比较两种方法测量指标的差异。结果在25名患者中,TOF-MRV共发现26个蛛网膜颗粒,BB-MRI方法均能正确检出。TOF-MRV和BB-MRI测定的蛛网膜颗粒最大径线平均值分别为(7.1±2.2)mm和(7.2±2.1)mm(P>0.05),最大截面积平均值分别为(25.3±8.8)mm^2和(25.4±8.8)mm^2(P>0.05)。BlandAltman分析显示蛛网膜颗粒最大径线、最大截面积的测量,两种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TOF-MRV和BB-MRI技术均能无创性直观显示蛛网膜颗粒,可用于蛛网膜颗粒和静脉窦相关疾病的临床鉴别诊断。
杨旗杨晓旭吴芳
关键词:磁共振蛛网膜颗粒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与磁共振成像联合评价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8年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发展中国家均已位居首列。颈动脉粥样硬化中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因此,早期识别易损斑块,评价斑块的稳定性,对于预防和控制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发生尤为重要。
张越杨旗卢洁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磁共振成像颈动脉损伤动脉粥样硬化
3T MR对比增强全心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初步临床研究被引量:16
2009年
目的评价3TMR对比增强全心冠状动脉成像(CE—CMRA)诊断冠状动脉有意义狭窄(≥50%)的诊断价值。方法顺序搜集53例拟诊冠心病患者行3TCE—CMRA,采用心电门控、呼吸导航和梯度回波序列,并加用非选择性反转恢复脉冲抑制心肌信号。增强采用钆贝葡胺注射液静脉缓慢注射,流率0.3ml/s。以X线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参考标准,分别计算CE—CMRA诊断冠状动脉主要分支(9段划分法)和全部分支(15段划分法)有意义狭窄(≥50%)的诊断准确性。结果53例患者中,48例(90%)成功完成检查,平均扫描时间为(9.1±1.8)min。以冠状动脉9段划分标准,3TCE-CMRA在节段水平诊断有意义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2%(59/64)和91.5%(324/354)。以冠状动脉15段划分标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则分别为82.4%(70/85)和86.1%(446/518)。结论3TCE-CMRA诊断冠状动脉主要分支有意义狭窄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对冠状动脉较小分支,3TCE-CMRA的诊断准确性仍有一定的限度。
杨旗李坤成刘新杜祥颖安婧张讯毕晓明李德彪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磁共振血管造影术造影剂
高分辨率核磁黑血成像技术评估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病程分期的价值被引量:20
2017年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MR黑血血栓成像(BTI)技术评价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T)在病程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37例常规影像学检查确诊为CVT的患者,均另行BTI检查。根据临床症状出现至BTI检查时间,将患者分为急性组(≤14 d,23例)和慢性组(>15 d,14例)。测量BTI图像上检测到的血栓信号噪声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比较两组血栓信号的差异。以MR静脉成像(MRV)检查结果作为参照,计算血管节段水平BTI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1)血栓SNR在急性组和慢性组分别为206±97和94±41,CNR为201±96和86±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9和5.0,均P<0.01)。(2)37例CVT患者中,MRV共检出159处脑静脉及静脉窦节段存在血栓,BTI在其中152处准确识别血栓,在352处排除血栓,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6%(152/159)和98.0%(352/359)。结论 BTI技术实现脑静脉血栓直接成像,能够准确区分急性与慢性血栓,具有较高准确性。
杨旗杨晓旭段祥攻吴芳武晔杜祥颖段建钢吉训明
第三代双源CT早期鉴别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颅内出血灶与碘对比剂被引量:23
2018年
目的探讨第三代双源CT早期鉴别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血管内治疗后颅内出血灶与碘对比剂的价值。方法纳入78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AIS患者,治疗后采用第三代双源CT行脑部CT双能量(80kV/Sn150kV)扫描,经后处理得到碘分布图和虚拟平扫图像。以发病24~48h后常规脑部CT图像为参考,计算双能量CT(DECT)诊断颅内出血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共31例患者(53个颅内高密度灶)纳入分析,其中DECT正确诊断26个高密度灶为存在出血,23个高密度灶为碘对比剂;1个钙化灶误诊为出血合并对比剂,3个DECT诊断为对比剂的病灶出现延迟性出血转化。DECT鉴别诊断颅内出血灶与碘对比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9.66%(26/29)、95.83%(23/24)和92.45%(49/53),PPV为96.30%(26/27),NPV为88.46%(23/26)。结论第三代双源CT能早期准确诊断AIS血管内治疗后的出血转化,有助于临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吴芳杜祥颖张苗杨旗祝小莲卢洁
关键词:血管内治疗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