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磊
- 作品数:23 被引量:111H指数:8
- 供职机构:航天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曲剑华主任紫蓝方加减治愈顽固性扁平疣1例浅析
- 扁平疣是一种较常见的病毒新生物,中医将之归属于疣类,近年来有人称之为"扁瘊"。特点是好发于面部、手背,为淡褐色扁平丘疹,多发生于青年人。人乳头瘤病毒所致的一种皮肤病,它的病程与机体免疫有重要的关系。取得了一定疗效,其中尤...
- 尚宝令杨磊曲剑华
- 文献传递
- 即刻电针介入对IBS模型大鼠血浆ET,CGRP水平及结肠ETR-A,CGRP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比较即刻电针天枢穴、足三里穴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血浆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水平及结肠组织中内皮素受体A(ETR-A)、CGRPmRNA表达的影响,旨在探讨电针即刻治疗IBS的部分机制。方法:采用WISTAR幼鼠制备肠易激综合征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天枢组、足三里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模型组只束缚不针刺,天枢组和足三里组在实验第8周电针治疗一次,留针20min。治疗结束后处死大鼠,取大鼠血浆及部分结肠组织进行生物活性物质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浆中CGRP、ET、结肠组织中ETR-A的含量,采用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CGRPmRNA表达。结果:(1)即刻电针对IBS模型大鼠血浆CGRP、ET水平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GRP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天枢组、足三里组CGRP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ET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天枢组ET水平明显降低(P<0.01)。(2)即刻电针对IBS模型大鼠结肠组织ETR-A水平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ETR-A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足三里组ETR-A水平明显降低(P<0.01)。(3)即刻电针对IBS模型大鼠结肠组织CGRPmRNA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天枢组、足三里组CGRPmRNA表达明显增强(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足三里组CGRPmRNA表达减弱(P<0.05)。结论:即刻电针介入后,能够调节机体的内环境紊乱和CGRP、ET的平衡失调。这种调节作用因穴位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天枢穴对血浆中CGRP、ET调节作用较强,足三里穴在受体和基因表达方面作用明显。
- 陈磊杨帅杨磊杨佳敏沈小雨孙洁任晓暄朱文莲张露芬
- 关键词:降钙基因相关肽
- 电针穴位与非穴对IBS模型大鼠不同部位CGRP mRNA表达的影响
- 目的:观察电针穴位与非穴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IBS)脑肠轴各层次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mRNA表达的影响,揭示电针对IBS的作用机制及穴位特异性。方法:将Wistar幼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IBS模型组、电针关元组...
- 李滢朱文莲杨磊孙洁赵雅芳杨帅张露芬朱江
- 关键词:电针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穴位特异性
- 文献传递
- 相火理论的本义溯源及理论探讨
- 中医有关火热致病的研究内容丰富,尤其是金元时期的医家十分重视火热病的研究和治疗。《黄帝内经素问》中也有六气皆从火化之义。这其中相火的理论是最有特点的,它来源于五运六气学说,逐渐演化成用来阐释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理论,并用来...
- 杨磊
- 关键词:五运六气
- 针灸百会穴对束缚应激模型大鼠血清TNF-α及IL-1含量变化的实验观察
- 目的:对比电针与艾灸百会对束缚模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介素(IL-1)含量的变化,探讨其变化的规律。方法:以束缚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电针、艾灸百会穴,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中TNF-α及IL-1的含...
- 陈磊魏惠芳仲大奎曾霈君孙洁温进杨帅杨磊张露芬
-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1
- 文献传递
- 电针不同穴位对慢性炎症痛模型大鼠心理行为改变的实验观察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穴位对慢性炎症痛模型大鼠行为学改变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电针对慢性痛所致心理行为改变的调节规律。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百会组、电针关元组、电针足三里组,每组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弗氏完全佐剂(CFA)制备佐剂性关节炎(AA,即慢性炎症痛)大鼠模型,于造模第2天各治疗组捆绑固定后给予电针20 min,正常组及模型组捆绑束缚20 min,隔日一次,共10次。于造模前、造模后、治疗5次、10次分别采用高架十字迷宫检测各组大鼠开放臂进入次数比例(OE%)及开放臂停留时间比例(OT%)的变化。结果:与造模前比较,电针百会穴组大鼠造模后OE%和OT%明显减少(P<0.05,P<0.05),且治疗5次后OT%、治疗10次后OE%与OT%均降低明显(P<0.01,P<0.01,P<0.05),而电针关元组大鼠治疗10次后OE%和OT%则明显升高(P<0.05,P<0.05),电针足三里组大鼠造模后OT%、治疗5次后大鼠OE%与OT%、治疗10次后OT%均明显降低(P<0.01,P<0.05,P<0.01,P<0.05);与造模刚结束比较,电针百会组大鼠在治疗5次、10次后OE%由升高逐步降低,而OT%由低逐渐升高(P>0.05),电针关元组模型大鼠治疗10次后模型大鼠OE%和OT%均明显升高(P<0.05,P<0.05),电针足三里组模型大鼠治疗10次后OT%升高明显(P<0.05);与治疗5次后比较,电针百会组大鼠在治疗10次后OE%降低、OT%升高(P>0.05),电针关元组与电针足三里组大鼠治疗10次后OE%和OT%均明显升高(P<0.05,P<0.05;P<0.01,P<0.01)。与电针百会组比较,电针关元组与电针足三里组大鼠在治疗10次时OE%均明显升高(P<0.01,P<0.01)。结论:电针不同穴位具有一定抗抑郁和抗焦虑作用,可改善慢性炎症痛所致大鼠焦虑、情绪行为的变化;不同穴位效应不同,关元穴与足三里穴具有综合调节、抗焦虑效应,且具有相对特异性。
- 孙洁温进魏惠芳仲大奎曾霈君李滢杨磊张露芬
- 关键词:慢性炎症痛电针高架十字迷宫
- 颈性眩晕病人双侧椎动脉供血区血流变化的研究
- 目的:利用近红外光谱仪(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结合颈椎运动负荷试验,对颈性眩晕患者的左右椎动脉供血区进行检测。对比双侧椎动脉供血区的NIRS变化情况,以此对颈性眩晕发病机制提供...
- 杨磊
-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仪
- 文献传递
- 电针对IBS模型大鼠肠系膜微血管管径与血浆CGRP、VIP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4年
-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天枢穴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肠系膜微血管管径及血浆中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IBS的可能机制。方法:以Wistar幼鼠为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天枢组、足三里组,天枢和足三里组,采用联合作用型方法制备IBS大鼠模型,从第6周束缚及电针干预,隔日1次,共7次。模型组只束缚不针刺,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治疗结束后,采用XW-B-3冷光源微循环显微仪观察各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不同时间段的管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大鼠血浆中CGRP、VIP的含量。结果:①肠系膜微血管管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管管径在即刻、10分钟、30分钟时明显收缩(P<0.05);与模型组比较,天枢组、足三里组血管管径扩张,天枢组20分钟P<0.05,即刻、30分钟P<0.01,足三里组各时间段血管管径与模型组比较(P<0.01)。②血浆CGRP、VIP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中VIP含量升高(P<0.05);电针足三里组大鼠血浆中CGRP、VIP含量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足三里组大鼠血浆中CGRP升高(P<0.01)。结论: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表现为明显的微循环功能障碍,血浆中血管内皮相关物质CGRP、VIP水平紊乱。针灸可有效调节紊乱的CGRP、VIP水平,进而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功能障碍,起到治疗作用。
- 杨磊孙洁李滢赵雅芳杨帅陈磊任晓暄张露芬
- 关键词:肠系膜微血管降钙基因相关肽血管活性肠肽
- 电针“百会”、“足三里”穴对IBS模型大鼠行为及海马5-HT水平的影响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观察电针"百会"、"足三里"穴位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和情绪心理行为的变化,结合大鼠海马5-HT水平的变化,进而探讨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改善情绪心理障碍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选取wistar大鼠制备肠易激综合征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模型束缚组、针"百会"、"足三里"组(以下简称治疗组)。造模成功后,正常组、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束缚组只捆绑束缚不治疗,治疗组捆绑束缚进行电针处理。治疗结束后,对大鼠进行内脏敏感性评估和旷场实验测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大鼠海马5-HT的水平。结果:(1)内脏敏感性评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模型束缚组腹部抬起与背部拱起值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腹部抬起与背部拱起值明显升高(P<0.01,P<0.05);(2)旷场实验测试: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模型束缚组水平活动与垂直活动值减少(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水平活动与垂直活动值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束缚组比较,治疗组水平活动值与垂直活动值升高(P<0.05)。(3)5-HT水平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模型束缚组海马中5-HT水平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海马中5-HT水平降低(P 0.05);与模型束缚组比较,治疗组海马5-HT水平降低(P<0.05)。结论:针刺"百会"、"足三里"穴位能够降低IBS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降低海马5-HT的水平,进而达到缓解疼痛,改善情绪心理行为变化目的。
- 杨帅任晓暄郭孟玮赵雅芳杨磊沈小雨张露芬
- 关键词:电针内脏敏感性
- 电针不同穴位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及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被引量:20
- 2011年
- 目的:观察电针天枢、足三里穴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及肠微循环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IBS的部分机制。方法:将Wistar幼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天枢组、足三里组,每组6只。天枢组和足三里组从实验第6周开始电针介入,隔日1次,共7次。模型组只束缚不针刺,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治疗结束第二天采用XW-B-3冷光源微循环显微仪观察各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不同时点管径和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1)内脏敏感性评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腹部抬起、背部拱起值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天枢、足三里组大鼠腹部抬起、背部拱起值明显升高(P<0.01)。(2)肠系膜微循环检测:①血管直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系膜微血管明显收缩(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天枢组、足三里组大鼠肠系膜微血管明显扩张(P<0.05或P<0.01);②血流状态: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血流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P<0.01)。结论:针刺天枢、足三里可明显提高IBS大鼠内脏敏感性阈值,降低IBS大鼠内脏敏感性;明显改善肠系膜微循环血流状态和血管痉挛,从而缓解肠黏膜缺血、缺氧,缓解腹部疼痛。
- 杨磊李滢赵雅芳孙洁杨帅陈磊朱文莲张露芬
-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微循环内脏敏感性电针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