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启学
- 作品数:134 被引量:924H指数:18
-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湖北省“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一种池塘中设置网箱培育泥鳅苗种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池塘设置网箱培育泥鳅苗种以提高成活率的方法,主要步骤有:1)选择面积、水深合适的池塘,注水清塘消毒,培育适口饵料;2)在池塘中设置总面积为池塘面积10%的网箱,规格为(5-8)m×1m×0.7m,网目为6...
- 杨瑞斌樊启学杨学芬王卫民魏开建
- 文献传递
- 涨渡湖底栖动物(寡毛类和水生昆虫)的研究被引量:3
- 1993年
- 1991年4—10月对湖北涨渡湖的底栖动物进行4次定量采样(其中8月进行断面采集),共获底栖动物(寡毛类和水生昆虫)15种,多毛管水蚓、苏氏尾鳃蚓和一种隐摇蚊为优势种。用Iδ指数测定其优势种的分布型式为聚集型。通过分析认为,涨渡湖属于中营养湖。对鱼类的供饵潜力作了初步分析。
- 郭先武魏青山王卫民樊启学姚福林
- 关键词:底栖动物水生昆虫
- 鲢、鳙、银鲫和团头鲂肠道G细胞定位与免疫组化研究被引量:23
- 1995年
-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用胃泌素抗血清对鲢、鳙、银鲫和团头鲂4种无胃养殖鱼肠道G细胞进行检查,结果4种鱼的肠粘膜中均有G细胞存在。G细胞集中分布在前历前段,主要位于肠褶的顶部和中部,在肠上皮和杯状细胞之间穿插,它们的形态多样。本文对4种鱼肠道G细胞的分布特点与哺乳动物、鸟类及其他无胃硬骨鱼类进行了比较,讨论了这4种鱼肠道G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 潘黔生方之平樊启学朱邦科
- 关键词:银鲫团头鲂肠道G细胞免疫组织化学
- 投喂频率和饵料种类对黄颡鱼仔稚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被引量:7
- 2009年
- 研究了以浮游动物为饵料日饱食投喂3次(F3)、2次(F2)、1次(F1)等不同投喂频率对3-32日龄黄颡鱼仔稚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并比较了单独投喂浮游动物(I组)、水蚯蚓(Ⅱ组)及两者混合投喂(Ⅲ组)对4-34日龄黄颡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1)投喂频率对黄颡鱼仔稚鱼生长具有显著影响,F3组个体平均全长、体重显著高于F2、F1组;3-29日龄全长和体重特定生长率(SGR)与投喂频率间直线正相关(SGR1=1.0366D+3.2347,R^2=0.9025;SGRw=3.0013D+9.4829,R^2=0.8833),投喂越多则生长越快.(2)17-25日龄时Ⅱ组生长显著低于I、Ⅲ组;28日龄Ⅱ组生长仍显著低于Ⅲ组,但与I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到34日龄,Ⅲ组生长最快,Ⅱ组生长超过I组,3组间生长差异显著(P〈0.05),表明28日龄后水蚯蚓为黄颡鱼更合适的饵料.(3)饵料种类对34日龄内的仔稚鱼成活率没有影响.试验表明,日饱食3次更有利于黄颡鱼仔稚鱼的生长;28日龄后投喂饵料应增加水蚯蚓;充足的适口饵料是影响黄颡鱼苗种生长的重要因素.
- 杨瑞斌谢从新樊启学郑维友雷传松
- 关键词:投喂频率饵料存活仔稚鱼黄颡鱼
- 黑斑原姚特殊器官-腹腔外肝被引量:9
- 2007年
- 在黑斑原鮡 Glyptosternum maculatum(Regan)(鲇形目,鮡科)体内发现一个特殊器官——腹腔外肝,即该鱼除在腹腔内具有正常肝脏外,在皮肤与体壁肌肉之间还有一与腹腔内肝脏连接的附属组织(腹腔外肝).腹腔外肝的组织学结构与腹腔内肝脏完全一样,LDH,EST, MDH和ADH同工酶带无差异,表明这一特殊器官确为肝脏组织.深入研究黑斑原鮡腹腔外肝可为研究鮡科鱼类的系统发生和进化提供线索.
- 谢从新李红敬李大鹏柴毅刘鸿艳樊启学朱邦科
- 关键词:黑斑原鮡同工酶
- 黑斑原鮡的人工催产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原产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的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 Regan)人工催产方法。公开了黑斑原鮡人工催产方法,采用外源性催产药物,利用人工催产方法促使自然成熟的黑斑原鮡亲鱼性腺进一...
- 谢从新樊启学李大鹏张慧娟
- 文献传递
- 一种全雄加州鲈生产体系的建立方法
- 本发明公开一种全雄加州鲈生产体系的建立方法,步骤是:(1)驯食:在加州鲈幼鱼性别分化前驯食成吃人工配合饲料;(2)性逆转:在性别分化敏感期利用激素处理加州鲈幼鱼,逆转为具有生殖功能的生理型雌鱼;(3)亲本维生素强化:经激...
- 沈志刚胡晨昊别汉晴李波樊启学袁勇超
- 文献传递
- 黄颡鱼仔稚鱼胃肠发育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研究
- <正>利用组织学方法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和研究了出膜后1-35日龄黄颡鱼仔稚鱼的胃肠发育。水温为23-25℃时,2日龄仔稚鱼的消化道分化出口咽腔、食道、胃、肠;3日龄可将肠道分为前肠、中肠、后肠。3日龄黄颡鱼开口摄食时其...
- 杨瑞斌谢从新樊启学高超方礼豹
- 文献传递
- 蛇鮈人工繁殖试验及其仔鱼异速生长模式的研究被引量:6
- 2018年
- 2014-2016年在湖北省黄冈市赤东湖渔场对210尾湖泊野生蛇鮈(Saurogobio dabryi Bleeker)进行了人工繁殖试验,并对0~20日龄仔鱼的异速生长模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_2)和马来酸地欧酮(DOM)可促使成熟的雌性亲鱼产卵。产卵量为38.96万粒,孵出鱼苗13.5万尾,平均催产率、平均受精率、平均孵化率分别为75.0%、64.85%、55.15%。蛇鮈仔鱼的许多关键器官均存在异速生长现象。全长生长分为2个阶段,由慢速生长到快速生长的转折点为10日龄。头长、尾长、吻长均表现为正异速生长,而躯干长、胸鳍长表现为负异速生长。眼径的生长在4日龄时出现拐点,由等速生长转变为负异速生长。
- 张海龙樊启学张云龙吴巧婉汪帆邵韦涵胡伟华
- 关键词:人工繁殖孵化仔鱼异速生长
- 东方高原鳅的人工繁殖技术
-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领域,公开了东方高原鳅的人工繁殖技术。包括以下步骤:⑴亲本选择:选择色泽正常、肥满度适中、性腺发育良好的东方高原鳅成熟个体作为亲本;⑵催产药物及催产剂量选择:催产药物选择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
- 樊启学汪帆张云龙杨瑞斌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