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海鹏
- 作品数:118 被引量:1,207H指数:21
- 供职机构: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 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的新模式探索被引量:5
- 2018年
-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科构建了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的"分阶段分层次多主体复合式"人才培养新模式,并从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利用企业或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改革。其对于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以及加快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皆具有重要意义。
- 杨永菊乔旭宁牛海鹏许传阳
- 关键词:校企合作专业学位硕士
- 不同城镇化进程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9
- 2019年
- 以中部粮食主产区处于快速、中速、低速3种不同城镇化进程的县(市)作为典型区域,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和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了1980—2015年35 a来不同城镇化进程下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特征与其城镇化进程密切相关,其规模、聚集度和斑块形态特征在快速、中速城镇化进程县(市)均呈增长趋势,而在低速城镇化进程县域则以降低趋势为主;2)交通区位、社会经济、地貌特征对于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区位和规模、政策调控对于农村居民点的布局与形态、农户分化对于农村居民点的集聚与分布特征均有较强的影响作用;3)处于较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居民点目前尚未实现有效的土地集约化利用。
- 佟艳牛海鹏樊良新
-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农村居民点
- 整治后耕地质量标准建立及其应用--以河南省为例被引量:16
- 2009年
- 以河南省为例,根据河南省整治后耕地质量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性原则及行政区划完整性原则,将全省划分为9个评价区;在明确各分区耕作制度、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基础上,针对各分区自然因素和经济社会因素对整治后耕地质量影响方式和程度的不同,分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指标分级和权重赋予;运用耕地质量综合指数测算、区间划分、相关分析和样点验证方法构建河南省整治后耕地质量标准,并提出该标准在土地整治项目设计、验收和基本农田调整等方面的应用过程和技术方法。研究结果显示:①引入评价因素可比性修正、光温生产潜力修正和产量比系数修正,可有效消除因分区选取评价指标、赋予权重以及基于不同指定作物进行综合指数测算而产生的差异性,从而测算出具有全省统一性和可比性的整治后耕地质量综合指数,为整治后耕地质量标准划分提供了依据和基础;②河南省整治后耕地质量可划分为5个等别,各等别对应的基准作物生产能力区间分别为≥17808kg/hm^2、(15408~17808)kg/hm^2、(13008~15408)kg/hm^2、(10562~13008)kg/hm^2、<10562kg/hm^2;③基于全省统一性和可比性的整治后耕地质量综合指数所构建的河南省整治后耕地质量标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能够作为测度整治后耕地质量高低的重要尺度。
- 牛海鹏张安录张合兵司朝霞李瑞华
- 关键词:整治耕地
- 豫南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影响因素及时空异质性分析被引量:6
- 2022年
- 为探究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居民点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豫南丘陵山区光山县为例,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局部线性地理加权回归模型(LLGWR)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的集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显示:光山县农村居民点主要集聚于县域的中北部,其影响因素存在着显著的时间和空间非平稳性,在不同区位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作用强度不同。1985年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因素包括地理地貌因素和距离交通条件,分别为海拔高度、距最近国道、省道、水系距离和距最近县城距离。到了2015年,地理地貌因素的影响作用有所减弱,除海拔高度、距最近国道、省道距离外,农村居民点分布影响因素还包括城镇化率和农户密度。总体而言,适宜的海拔高度、通达的道路交通、较高的城镇化率和人口密度对农村居民点分布具有促进作用。
- 佟艳牛海鹏樊良新林华
-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空间异质性
- 耕地细碎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被引量:13
- 2012年
- 利用河南省焦作市263个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详细分析了耕地细碎化和耕地规模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①耕地细碎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增加农户的耕地总面积或者扩大地块面积则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②粮食产量受地形条件和土质的影响较大,受耕地细碎化的影响相对较小;③焦作地区农户的耕地规模普遍较小,平原区和河滩区的粮食产量受耕地细碎化的影响不显著,丘陵区耕地细碎化对粮食产量呈负面影响,因此建议降低耕地细碎化。
- 陈春苗牛海鹏
- 关键词:耕地耕地细碎化粮食产量
-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耕地数量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以焦作市为例
- 耕地数量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的主要内容。耕地数量变化影响和制约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演变方向,合理的耕地数量变化有利于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
- 牛海鹏
- 关键词:生态位环境效应驱动力土地利用
- 文献传递
-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基本问题分析及其政策路径被引量:31
- 2014年
- 文章从耕地保护外部性出发,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界定分析。分析认为:耕地保护的外部性是耕地非农化的根本原因;耕地保护外部性类型划分、供体与受体界定,是耕地保护经济补偿体系和补偿机制构建的基础;耕地保护外部效益的内部化是解决目前耕地保护外部性问题的根本途径;耕地保护外部性的测度能够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确定提供依据;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弹性区间及其动态性反映了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实施的渐进性。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①应尽快构建区内和区际补偿一体化的动态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和补偿体系;②进一步巩固和落实农户耕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地位和耕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属性;③应将耕地外部效益统一纳入到耕地非农化成本核算体系;④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资金融资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⑤提高公众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参与意识,加强耕地外部效益和补偿机制的科学研究。
- 牛海鹏张杰张安录
- 关键词: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外部性
- 人地挂钩政策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人地挂钩政策既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延伸和拓展,也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其理论基础是人地关系协调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土地管理理论和系统论。其核心是"人往城转、地随人走、钱从地出"。人地挂钩是遵循人地关系协调理论及城市化规律的用地策略,也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破解用地矛盾、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制度创新。
- 李明秋付志杰牛海鹏
- 情景模拟下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决策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20年
- 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是当前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对推动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和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根据目前国内部分试点地区的退出政策和实践,设置7种情景模式,分析了农民在不同情景下的退出决策及选择取向;此外,为进一步探讨影响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决策的因素,基于279份农户调查问卷,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对情景模拟下农民对不同模式的退出决策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情景下受访农户的退出意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单项权利退出和长期退出(梁平模式、内江模式和成都模式)为主,而对"三权同退"或单项权利永久退出方式(平罗模式、湄潭模式和金湖模式)的接受意愿较低。农户对不同情景模式退出决策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但其中预期风险程度对不同情景模式的退出决策均具有显著性影响,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资源禀赋特征以及认知特征等因素在农民行为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牛海鹏牛鹏程肖东洋
- 关键词:农村农户情景模拟土地承包经营权影响因素
- 多层次作用边界下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外部性量化及尺度效应被引量:15
- 2016年
- 粮食主产区外部性边界的选取影响着耕地保护外部性测度及其区内区际外部性分割。本文基于外部性多层次边界视角,提出了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外部性多层次作用边界概念模型,构建了耕地保护外部性量化方法和模型。并在河南省粮食主产区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和豫北豫西山前平原三大区域内选取周口市太康县、南阳市唐河县和焦作市温县3个典型粮食主产县作为实证区域,纳入相应市域和省域进行不同作用边界下的外部性量化和尺度效应分析。结果表明:1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外部性具有多层次作用边界特征,该边界可以是具有自然特征的边界线(如流域边界等),也可以是具有社会经济特征的边界线(如行政区划界);2不同尺度外部性作用边界下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外部性理论值和现实值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性,该差异性影响着单位面积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高低和区域间财政转移支付力度;3应依据不同作用边界下耕地保护外部性时空差异性,建立基于上级政府调控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全国-省-市-县多层次一体化的动态耕地保护经济补偿体系。
- 牛海鹏肖东洋郜智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