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万忠

作品数:53 被引量:231H指数:8
供职机构:山东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山东省卫生厅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1篇肿瘤
  • 16篇基因
  • 15篇免疫
  • 14篇蛋白
  • 14篇组织化学
  • 14篇细胞
  • 13篇免疫组织
  • 13篇免疫组织化学
  • 8篇细胞癌
  • 8篇病理
  • 7篇增殖
  • 7篇慢性
  • 7篇基因表达
  • 7篇肝炎
  • 7篇肝肿瘤
  • 6篇乙型
  • 6篇乙型肝炎
  • 6篇预后
  • 5篇增殖细胞
  • 5篇增殖细胞核

机构

  • 53篇山东省立医院
  • 5篇广西壮族自治...
  • 4篇江苏省人民医...
  • 3篇山东大学
  • 3篇山东中医药大...
  • 3篇山东师范大学
  • 2篇山东矿业学院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山东医科大学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泰安市中心医...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山东省卫生学...
  • 1篇济宁市妇女儿...
  • 1篇济宁医学院第...

作者

  • 53篇王万忠
  • 24篇杜德利
  • 8篇王家耀
  • 6篇许纯孝
  • 6篇朱菊人
  • 6篇程继义
  • 5篇马庆铮
  • 5篇范慧
  • 5篇王维屏
  • 5篇宋怀宇
  • 4篇任万华
  • 4篇王书运
  • 4篇韩国庆
  • 4篇谢英渤
  • 4篇石军
  • 4篇贾瑞鹏
  • 4篇郝菁华
  • 4篇刘军
  • 3篇刘宇
  • 3篇邹烨

传媒

  • 5篇山东医药
  • 5篇河南肿瘤学杂...
  • 4篇临床与实验病...
  • 4篇中华肝脏病杂...
  • 3篇中华病理学杂...
  • 3篇山东医科大学...
  • 3篇齐鲁肿瘤杂志
  • 2篇诊断病理学杂...
  • 2篇临床肝胆病杂...
  • 2篇中华泌尿外科...
  • 2篇实用肿瘤杂志
  • 2篇临床泌尿外科...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肿瘤防治杂志
  • 1篇微循环学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5
  • 3篇2004
  • 5篇2003
  • 4篇2002
  • 5篇2001
  • 3篇2000
  • 9篇1999
  • 7篇1998
  • 8篇1997
  • 6篇1996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16)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肾癌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1999年
目的 探讨多肿瘤抑制基因P16/MTS1蛋白在肾细胞癌(RCC)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指标、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P16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56例RCC的表达进行病理观察。结果 P16蛋白在RCC的阳性率为60.7%(34/56),各组织学分级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阳性组和阴性组的5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PCNA标记指数(PCNALI)在1%~85%,平均为19.7%,在不同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中差异有显著性(P<0.01)。PCNA高表达组和PCNA低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P16蛋白的表达与PCNA无一致性(P<0.05)。结论 PCNALI是反映RCC组织分化程度及预后的良好指标,P16蛋白的胞浆型表达对肾癌临床分期及预后无明显影响。
刘黎明王万忠
关键词:肾肿瘤P^16蛋白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用于皮肤标本固定的改良AAF液被引量:1
1998年
LilieAAF液为乙醇、醋酸和甲醛混合固定液,改良的AAF液增加了水杨酸(Salicylicacid),称之为ASAF液。该液对于皮肤标本的固定作用优于通用的醛类、丙酮、醇类和其它混合固定液,作用时间短,组织无变硬,易脱水浸蜡,切片组织结构完整,不...
杜德利王万忠万俊增
关键词:固定液
局限性肾癌微血管侵犯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探讨微血管侵犯在肾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作用。 方法 选取局限性肾癌患者肾癌根治术后标本 70例。临床分期 :PT15例 ,PT2 5 0例 ,PT3 14例 ,PT41例 ;组织学分级 :G17例 ,G2 38例 ,G3 19例 ,G46例。 70例肿瘤平均直径 7.2cm。采用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Schiff染色制片 ,观察肾癌微血管侵犯情况 ,并与分期、分级等病理因素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 微血管侵犯者 2 4例 (34.3% ) ,其中出现转移 11例 (4 5 .8% ) ,死于肿瘤复发 7例 ,4例仍带瘤存活 ,死于其他疾病者 2例 ;4 6例无微血管侵犯者中出现转移 4例 (8.7% ) ,两组生存时间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微血管侵犯和肿瘤分期、分级、体积均相关 ,多因素分析表明 :微血管侵犯、肿瘤体积均是预测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微血管侵犯为影响患者预后的最重要的相关因素。 结论 微血管侵犯可作为局限性肾癌根治性肾切除术后重要的预后因素之一 ,并可作为肾癌常规临床病理检查的一种补充形式 ,按照有、无微血管侵犯作进一步分型 ,可为肾癌患者的预后提供更全面的预测。
贾瑞鹏程继义马庆铮刘军许纯孝王万忠杜德利姜玉菲
关键词:肾癌肾癌根治术预后
口腔粘膜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7
1997年
对16例口腔粘膜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了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表现,本组病例占同期全身恶性黑色素瘤的10.2%(16/156)发病年龄30~66岁,平均46.3岁,男女之比为1.29:1。9例(56.3%)于发病前有口腔粘膜黑斑病史。本组发生于牙龈、牙槽粘膜9例(56.3%),上腭部6例(37.5%)。除HE染色外,还进行了S-100蛋白及HMB-45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率分别为100%和87.5%。应用Giemsa液复染,代替常现的苏木素液复染,使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更易判断。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本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癌前病变、早期诊断进行了讨论。
王万忠金晶张佃星
关键词:口腔粘膜肿瘤恶性黑色素瘤
唾液腺腺样囊性癌P^(53)基因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 探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ACC) P53基因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择38例唾液腺ACC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P53基因蛋白检测。分析P53基因蛋白表达与ACC病理类型、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 P53基因蛋白检出率为6 0 .5 % ,其过度表达与唾液腺ACC的复发、远处转移及术后生存有关(P均<0 .0 5 ) ,与肿瘤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无关(P均>0 .0 5 )。结论 P53基因蛋白过度表达在唾液腺ACC中有较高的检出率。
张东升王万忠吴军楼王家耀杜德利
关键词:基因蛋白表达临床病理特征腺样囊性癌唾液腺P^53P53基因蛋白蛋白过度表达
肝原发性血管肉瘤(附三例报告)被引量:2
1996年
本文报告了3例肝原发性血管瘤,男性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2.7岁,占同期肝脏恶性肿瘤检出率的0.68%(3/436),临床表现为上腹痛及包块,血清HBsAg及AFP阴性,本组资料还进行了网状纤维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本文讨论肝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
王万忠王维屏高爱荣
关键词:肝肿瘤血管肉瘤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
缬沙坦综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肝)和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慢肝和肝硬化患者共54例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2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80 mg/d,疗程1 mo.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抽血测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Ⅲ型前胶原(PCⅢ)等以了解治疗前后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治疗组中有5例患者于治疗前后行肝穿刺对照检查.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r-GT,AKP,TBIL 以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Ⅳ-C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或0.01).治疗组经缬沙坦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ALT(5.7±1.9 ukat/L vs 1.3+0.7 ukat/L),AST(5.1±1.9 ukat/L vs 1.5+0.7 ukat/L),HA(298+107 ug/L vs 159+92 ug/L),Ⅳ-C(102±24 ug/L vs 63+19 ug/L)等指标明显降低(P<0.05或0.01,2.241≤t≤3.249),与对照组相比,在慢性肝炎患者,上述指标改善更为明显(P<0.05或0.01,2.324≤t≤3.012).经缬沙坦治疗后,肝脏微循环改善,肝细胞炎性浸润程度减轻,纤维化程度分级降低,肝组织G-S分期与治疗前相比有一定程度的好转. 结论:缬沙坦综合治疗慢肝、肝硬化患者能够发挥一定的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微循环,逆转肝纤维化的作用.
宋怀宇王万忠朱菊人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纤维化
肝素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微循环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01年
目的 :观察肝素 /低分子量肝素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微循环的疗效 ,探讨其作用机制、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方法 :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B二组。A组 14例 ,给予常规治疗 ;B组 2 2例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肝素 /低分子量肝素 ,其中 12例应用肝素 ,10例应用低分子量肝素。每位患者用药至少二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功能、血清透明质酸 (HA)水平、vW因子 (vWF)含量、AT Ⅲ活性。B组中有 5例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行肝活组织检查。结果 :治疗半月前后 ,A、B二组ALT、PT水平下降 ,但无统计学意义。B组HA、vWF水平显著下降。肝素组与低分子量肝素组相比 ,AT Ⅲ活性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 ,治疗后肝细胞肿胀减轻 ,肝窦腔通畅 ,毛细胆管淤胆减轻。结论 :肝素 /低分子量肝素可以改善肝脏微循环 ,短期应用无明显不良反应。低分子量肝素应用更安全 ,值得推广。
郝菁华石军任万华韩国庆王万忠朱菊人王书运谢英渤
关键词:肝素慢性乙型肝炎肝脏微循环
慢性乙型肝炎的肝脏微循环变化被引量:29
2001年
郝菁华王万忠朱菊人任万华石军韩国庆王书运谢英渤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CHB肝脏微循环
乳头状肾细胞癌和集合管癌的临床及病理研究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分析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及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并阐明其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要点.方法:结合随访资料,对25例PRCC、10例集合管癌(CDC)的临床、病理学、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5例PRCC和10例CDC分别占同期肾癌的10.12%和4.05%,血尿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PRCC表现为囊性肾癌的影像学特征,CDC位于肾髓质部占位性病变.两者均在组织学上表现为乳头状结构,PRCC中可见淋巴细胞,泡沫细胞及砂粒体,CDC呈高柱状细胞,PAS染色阳性,PNA强阳性.5年生存率显示PRCC(47%)和非乳头状肾癌(58%)无显著性差异,CDC的5年生存率(20%)显著低于前两者(P<0.05).结果还显示,PNA及PCNA高表达者预后差.结论:乳头状肾癌及集合管癌是肾癌的少见类型,有特异的临床、病理特征,PNA及PCNA染色可帮助判断肾癌预后.
刘黎明王万忠周瑞锦
关键词:乳头状腺癌集合管癌临床病理学肾细胞癌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