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江 作品数:33 被引量:176 H指数:8 供职机构: 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大连市“蜱咬”患者新布尼亚病毒(SFTSV)的检测分析 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通过对大连市一起"蜱咬"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体检测,探讨新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在辽宁省南部沿海地区的流行范围。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蜱咬"患者急性期血清样本及同居住地的26份非患者血清样本进行SFTSV的IgM、IgG抗体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蜱咬"患者血液样本SFTSV核酸;采用VERO-E6细胞对"蜱咬"患者血液样本进行病毒分离并鉴定。结果 "蜱咬"患者急性期血清样本SFTSV的IgM抗体阳性、IgG抗体阴性;26份非患者血清样本中4份SFTSV的IgG抗体阳性;"蜱咬"患者血液样本SFTSV核酸阳性;从"蜱咬"患者血液样本和体表叮咬的蜱虫中各分离出1株病毒,经SFTSV的M片段全基因测序引物测序鉴定为SFTSV。结论 "蜱咬"患者血液分离株与蜱虫分离株均为SFTSV,同源性达99.7%,该病毒是导致患者发病的重要原因。本次分离到的2株病毒与我省东部(丹东、抚顺),北部(铁岭)山区分离株遗传距离相对较远。SFTSV在正常人群中存在隐性感染者。 刘芸 张洁 王博 田疆 毛玲玲 孙英伟 王子江 孙婷婷 姚文清 赵卓关键词:细胞培养 2017年锦州市输入性病例疟原虫18S rDNA 基因种类鉴定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研究锦州市输入性病例疟原虫18S rDNA的基因差异和种系发育。方法收集2017年2例输入性疟疾患者血样,提取血样中的疟原虫DNA,采用巢式PCR对其18S rDNA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分析,并与GenBank中疟原虫相应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利用邻接法(neighbor joining,NJ)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2例患者PCR电泳结果获得片段均为205 bp,是恶性疟原虫感染。从系统进化树中显示,2个检测基因片段与恶性疟原虫形成一个分支,与GenBank中来自喀麦隆(KC428741、KC428742)、巴西(KC906718)和马来西亚(HQ283221)等7个分离株聚集在一起,具有很高的相似性(98.5%~99.0%),与来自印度(HM014353)的相似性较高(98.0%~98.5%),与其他间日疟原虫、三日虐原虫、卵型疟原虫、诺氏疟原虫基因序列相似性较低(36.4%~64.2%)。结论 2例输入性疟疾患者感染的疟原虫18S rDNA基因变异较小,基因型别较为稳定,均无明显种内差异。 张振 王子江 毛玲玲 孙英伟 王博 蔡灵琰 白梅 张旭 姚文清关键词:疟原虫 RDNA基因 系统发生分析 基因分型 自回归滑动平均混合模型在辽宁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发病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了解辽宁省2006-2015年人间和家畜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情况,建立时间序列模型,探索畜牧业因素对人间疫情影响,为布病预测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辽宁省2006-2016年布病月发病数,以发病数建立时间序列构建自回归滑动平均混合(ARIMA)模型,对2016年1-6月进行短期预测,结合实际观测值评价预测效果;收集辽宁省同期羊存栏量和疫情,分析与人间发病存在的关联。结果构建模型ARIMA(1,1,1)(1,1,1)12,月发病数拟合值与实际观测值时间序列基本一致,预测效果良好,但精确度较低。羊年存栏量与人间布病发病数存在正关联性。结论 ARIMA模型预测辽宁省布病发病情况基本可行,加强人畜布病的监测工作,以揭示人与家畜流行病学关系。 王子江 孙英伟 毛玲玲 于维君 雷露 孙广玖 姚文清关键词:人间布鲁氏菌病 ARIMA模型 辽宁省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基因型及同源性分析 2020年 目的分析近10年辽宁省输入性及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的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PvMSP-1),并对其进行基因型别BLAST比对和同源性进化树分析。方法收集2008-2018年的间日疟病例样本,提取疟原虫基因组DNA,根据基因ICB5-ICB6区间片段设计引物,进行巢氏PCR扩增、测序、序列的比对以及同源性分析。结果共分析31份间日疟核酸样本,其中Sal-1型有13份,片段位置在470 bp左右,Belem型有18份,片段位置在400 bp左右。将所得出的目标产物送上海维基基因测序公司进行测序,经进化树的比对分析,31份样本中Sal-1型有13份,Belem型有5份,Ⅲ型的样本有13份。PvMSP-1基因ICB5-ICB6片段存在高度多态性,DNA序列可以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来确定感染的来源。结论辽宁省在近10年当中输入性及本地感染的PvMSP-1基因型有Sal-1型、Ⅲ型和Belem型,优势基因型为Sal-1型和Ⅲ型。 王博 李鑫 毛玲玲 孙英伟 王子江 于维君 姚文清关键词:间日疟 裂殖子表面蛋白 多态性分析 辽宁省2017年5例输入性卵形疟疾的实验室诊断 2019年 目的实验室鉴定和分析输入性卵形疟疾,比较不同实验室检测方法的结果并分析其基因型别,以避免卵形疟疾的误诊与漏诊。方法分别采用吉氏染色镜检、疟疾快速诊断试验(RDT)和巢式多重PCR 3种方法对辽宁省务工归来的5例输入性卵形疟疾患者进行检测,并比较检测结果。对5例患者外周血中的疟原虫18S r RNA基因进行测序和同源性分析。结果 5例卵形疟疾患者通过吉氏染色镜检均观察到典型的卵形疟原虫形态,疟疾RDT和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对5例外周血中疟原虫的18S rRNA基因进行测序,获得1条长度均为800 bp的序列,通过GenBank比对,与已知卵形疟疾18S r RNA同源性达到99%。结论巢式PCR检测、疟疾RDT和疟疾染色镜检的结果一致,均为卵形疟原虫,需及时加强疟疾流行地区对疟原虫实验室镜检的检测能力水平,联合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可大大降低实验室误诊和漏诊。 王博 毛玲玲 王子江 李鑫 于维君 宋歌 王周超 孙英伟关键词:镜检 辽宁省重大传染病症候群病原谱监测及防控关键技术应用 赵卓 姚文清 毛玲玲 于伟 刘芸 王子江 李文君 邓宝成 孙英伟 通过建立覆盖东北地区的传染病病原学监测、检测、分析网络,提高对突发和新发不明原因传染病的监测、病因快速识别、阐明及预警能力,形成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室相整合的传染病监测新模式。 首次在辽宁省建立以传染病症候群病原为监测目...关键词:关键词:传染病监测 流行病学 辽宁省2014—2018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分析辽宁省近年来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14-2018年登革热基本信息,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登革热的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 2014-2018年辽宁省共报告登革热输入病例38例,无死亡;各月均有病例报告,主要集中在沈阳(占52.63%),男女比例为1.38∶1,以20~<50岁的青壮年(占84.21%)为主,职业多为家务及待业、工人;输入来源主要是东南亚、南亚(25例,占65.79%),其次是非洲(7例,占18.42%);发病到诊断时间中位数7 d。结论辽宁省登革热均为输入性病例,加强重点人群健康宣教,提高早期诊断和报告能力,尽快采取控制措施是防制登革热的关键。 张洁 刘学升 王子江 孙英伟 孙思浓 刘芸 姚文清关键词:登革热 流行病学 输入性 辽宁省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流行特征分析及防治措施效果评价 被引量:12 2021年 目的分析辽宁省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流行特征及防治措施,为防控COVID-19境外输入疫情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20年1月29日—7月12日辽宁省境外输入COVID-19病例资料,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对境外输入COVID-19病例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输入来源、临床分型、治愈时间等流行特征进行分析并对相关防控措施进行评价。结果1月29日辽宁省报告首例境外输入COVID-19病例,截至7月12日累计报告72例,其中确诊病例33例,占45.83%,无症状感染者39例,占54.17%。确诊病例中,轻型病例5例,占15.15%,普通型病例28例,占84.85%;无重型、危重型、死亡病例报告。全省共9个市有境外输入病例报告,沈阳和大连市报告较多,分别为36例和21例,占50.00%和29.17%。病例年龄以14~49岁为主,共54例、占75.00%;职业以留学生、离退人员和商业服务人员为主,分别为31、10和10例,占43.06%、13.89%和13.89%。境外输入病例的来源地涉及18个国家,以美国(22.22%)、俄罗斯联邦(20.83%)、英国(15.28%)居多。境外输入病例中,治愈时间最短2.38 d,最长40.64 d;确诊病例治愈时间平均值为(13.53±7.81)d,无症状感染者治愈(无传染性)时间平均值为(13.82±3.27)d。结论辽宁省境外输入COVID-19病例相对年轻,以无症状感染者及普通型居多,无死亡病例;以留学生、商业服务人员为主;主要来自美国、俄罗斯联邦和英国等国家,现有的防控策略合理有效。 陈涛 那军 田疆 刘茹 王子江 杨晓丽 崔建秋 姚文清2001~2011年辽宁省鼠疫宿主动物监测情况分析 2014年 目的:通过对辽宁省鼠疫宿主动物监测情况的分析,进一步掌握辽宁省鼠疫宿主动物种群、数量、生态学分布规律,为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理辽宁省鼠疫宿主动物监测数据,对宿主动物种群结构、数量、生态学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辽宁省主要宿主动物达乌尔黄鼠平均密度为0.17只/公顷(P>0.05),黄鼠密度差异无显著性。黄鼠生态学调查共观察黄鼠16280只,其中雌性鼠9364只,雄性鼠6907只,雌雄数比为1.36:1(P<0.05),雌雄比差异具显著性。共观察雌鼠9364只,其中妊娠雌鼠为6337只,妊娠率为67.67%(P<0.05),雌鼠妊娠率差异具显著性。鼠龄观察,呈塔形分布,以2龄鼠最多,未见超过5龄鼠。野外夜行鼠监测共布夹111738夹次,捕获鼠1983只,其中以黑线仓鼠为优势鼠种,共1302只,占65.66%,其次为黑线姬鼠530只,占26.73%。家鼠监测共布夹27052夹,捕获鼠980只,捕获率为3.62%,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共531只,占54.18%,其次小家鼠323只,占32.96%。结论鼠疫宿主动物监测结果显示,目前辽宁省鼠间鼠疫呈静息期,但仍须按照《全国鼠疫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开展监测工作,以及时发现动物间疫情,防止人间疫情的发生。 崔建秋 孙英伟 王子江 刘学升 姚文清关键词:鼠疫监测 宿主动物 种群结构 生态学 2019年辽宁省3例输入性三日疟基因型别实验室诊治与分析 被引量:1 2020年 对辽宁省2019年的3例境外输入性三日疟疟疾病例进行了实验室检测与诊断分析。收集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资料汇总。根据疟疾实验室现有最新执行诊断标准《疟疾的诊断》(WS259-2015)的要求,对临床诊断的疑似三日疟患者采集抗凝血制作血涂片镜检、进行疟疾快速诊断检测(RDT),上送全血到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例复核,巢氏PCR检测并进行测序比对。3份病例患者外周血血涂片镜检薄厚血膜,虫体分期主要为环状体期、大滋养体期、配子体期和成熟裂殖体期,其中大滋养体期中疟色素呈深棕色、较大、沿边缘分布,发现寄生的红细胞通常不胀大甚至会缩小,配子体小而圆,根据镜下特点初步判定为三日疟原虫;RDT结果提示为感染除恶性疟以外的其他3种疟疾(三日疟、卵形疟、间日疟)的单一感染,省级参比实验室对于上送全血利用巢氏PCR检测技术进行复核检测;将扩增出的三日疟的目的片段产物序列送至上海维基基因测序公司进行序列分析比对,基因序列同源性达到了100%。同时使用血涂片镜检、进行疟疾快速诊断检测(RDT)和PCR进行检测,实验结果均鉴定为三日疟,根据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表现确定为境外输入性三日疟病例。 王博 李鑫 毛玲玲 孙英伟 王子江 于维君 姚文清关键词:镜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