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芳
- 作品数:46 被引量:233H指数:8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郑州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肌钙蛋白升高与斑块成份及血小板功能的关系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肌钙蛋白(cTnT)升高的预测因素。方法:80例行PCI的患者,按照术后cTnT水平分为2组:第1组:术后cTnT超过正常值2倍;第2组:术后cTnT水平低于正常值2倍。以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检测冠状动脉斑块各种成分的比例,并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结果:第1组患者不稳定斑块数量较多,斑块中坏死核心比例[(20.88±8.04)%∶(15.31±5.48)%,P<0.05]、血小板聚集率[(51.47±12.72)%∶(44.78±13.29)%,P<0.05]、所置入支架长度均显著大于第2组。PCI术后24h血清cTnT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中坏死成分比例呈显著正相关。结论:PCI术后cTnT升高的预测因素有斑块中坏死成分比例、血小板聚集率和所植入支架长度。
- 赵晓燕杨海波张金盈李凌杜优优王小芳
-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肌钙蛋白血管内超声
- 低T3综合征对重症心肌炎患者临床不良终点事件的影响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综合征对重症心肌炎患者发生临床不良终点事件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7月—2019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CCU住院的重症心肌炎患者113例,根据入院时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将患者分为低T3组(FT3<3.1 pmol/L,32例)与正常T3组(3.1 pmol/L≤FT3≤6.8 pmol/L,81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入院心功能状态的差异,观察临床不良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正常T3组相比较,低T3组入院时收缩压更低,心率更快,更易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室速/室颤)和心力衰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酐水平更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均P<0.05)。FT3水平越低,NYHA分级越趋向于Ⅳ级,LVEF越低。与正常T3组相比,低T3组发生心源性死亡、复合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显著增加(均P<0.05)。正常T3组患者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低血清FT3水平是临床不良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合不良心血管事件:OR=2.767,P=0.047,95%CI:1.014~7.552;心源性死亡:OR=3.333,P=0.015,95%CI:1.267~8.772;出血事件:OR=3.994,P=0.004,95%CI:1.563~9.952)。结论:低T3综合征会增加重症心肌炎患者发生复合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的风险,显著升高死亡风险。
- 孔亚伟刘志煜王小芳
- 关键词:心肌炎不良心血管事件低T3综合征
- 热休克蛋白22减轻苯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反应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22(heat shock protein 22, Hsp22)对苯肾上腺素(phenylephrine, PE)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反应的作用。方法在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实验室分离培养原代大鼠心肌细胞,将培养的心肌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刺激组、1 μg/mL Hsp22的处理组、10 μg/mL Hsp22的处理组;采用PE刺激诱导心肌细胞肥大反应,用不同浓度的人重组Hsp22孵育心肌细胞,对每组细胞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通过α-肌动蛋白免疫荧光检测心肌细胞面积;采用DCFH-DA荧光探针检测活性氧的水平;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数量;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肥厚标志物的转录;免疫印迹检测信号通路的改变。使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所有数据均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测各组间的差异,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不同浓度的Hsp22对心肌细胞活性没有影响(F=6.622,P>0.05);PE刺激明显增加心肌细胞面积(t=16.01,P<0.05),增加心肌肥厚标志物心房利钠肽(t=44.84,P<0.05),B型利钠肽(BNP)(t=16.85,P<0.05),肌球蛋白重链β(β-MHC)(t=41.53,P<0.05)的转录水平,增加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水平(t=43.61,P<0.05),增加心肌细胞凋亡数量(t=60.82,P<0.05)。不同浓度的Hsp22处理明显减小心肌细胞面积[PE+1 μg/mL Hsp22组:(3 872±212)μm2,t=4.018,P<0.05;PE+10 μg/mL Hsp22组:(2 563±287)μm2,t=10.80,P<0.05];减少肥厚标志物ANP、BNP、β-MHC的转录水平(均P<0.05),减少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均P<0.05);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数量[PE+1 μg/mL Hsp22组:(21.7±1.2)%,t=20.02,P<0.05;PE+10 μg/mL Hsp22组:(19.8±1.6)%,t=24.70,P<0.05]。免疫印迹结果显示,PE刺激组AMPKα的磷酸化减少(t=7.75,P<0.05),mTOR的磷酸化增加(t=25.22,P<0.05);不同浓度的Hsp22增加AMPKα的磷酸化(均P<0.05),减少mTOR的磷酸化(均P<0.05)。结论Hsp22通过激活AMPKα抑制心肌细胞肥大反应,H
- 肖莉丽谷玉雷高路陈君王小芳李凌
- 关键词:苯肾上腺素心肌细胞肥大氧化应激
- 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三维电解剖标测和导管消融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早搏(室早)的三维电解剖特征及导管消融疗效。方法:选择12例药物治疗无效的RVOT室早患者,药物及心室程序刺激诱发室早频繁发作后,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解剖重建右室流出道,进行室早的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确定靶点后采用4mm冷盐水灌注导管进行消融。分析、总结RVOT室早局灶起源的解剖分布特点、电生理特征及消融即刻效果,观察消融后远期成功率。结果:RV-OT的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显示,室早的解剖分布主要位于RVOT间隔面(66.7%),少数起源于肺动脉瓣上(16.7%),其靶点电生理记录在窦性心律和室早时具有不同特征。平均放电(2.3±0.5)次可完全终止室早发作。远期随访复发率较低(16.7%)。结论:室早多起源于RVOT间隔部位,也可起源于肺动脉瓣上;即刻消融成功率高。
- 陶海龙龙德勇张金盈张力王小芳李晨
- 关键词: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电解剖标测导管消融
- 冠心病患者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成分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技术(VH-IVUS)分析冠心病患者的斑块成分,并研究斑块性质与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的相关性。方法冠心病患者257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8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172例,对照组120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造影结果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的患者进一步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记录灰阶和VH-IVUS(VH-IVUS)相关数据,检测患者血清中半乳糖凝集素3、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分析其与斑块成分相关性。结果 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ACS组血管重塑指数、坏死核心(NC)、斑块偏心指数均高于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中纤维脂质(FF)与纤维组织(FT)比例均低于SA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ACS组患者血清半乳糖凝集素。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CS患者,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与斑块中NC所占比例、斑块偏心指数、血管重塑指数呈正相关(r=0.632,P=0.017;r=0.640,P=0.020;r=0.615,P=0.021)。结论 ACS斑块多为偏心性斑块、斑块中坏死核心比例较大,SA斑块多由纤维组织或纤维脂肪组织构成;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hs-CRP水平与斑块中坏死核心所占比例、斑块偏心指数、血管重塑指数呈明显正相关。
- 颜文华李新华赵晓燕王小芳武丽娜金强松
- 关键词:血管内超声半乳糖凝集素3冠心病
- 探讨冻干重组人B型脑利钠肽对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肾功能的影响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探讨冻干重组人B型脑利钠肽(rh-BNP)对顽固性心力衰竭(RHF)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心内科重症监护室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62例RH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rh-BNP分为观察组(n=83)和对照组(n=79)。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h-BNP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7 d的肾功能、心功能和炎症相关指标进行比较,以及给药30 d后随访评价肾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 d尿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 d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呈升高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给药时间延长BUN、SCr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BUN、SCr水平于治疗后7、30 d均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30 d的BUN、SCr水平下降更明显。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0 d BUN、SCr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冻干rh-BNP对RHF患者的肾功能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C反应蛋白(CRP)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 陈宁杨露露王小芳
- 关键词:顽固性心力衰竭肾功能
- 家属联合医院团队参与共同照护模式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7
- 2023年
- 目的探讨家属联合医院团队参与共同照护模式对冠心病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家属联合医院团队参与的共同照护模式护理),各70例。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6个月后的家属照护能力、机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焦虑抑郁情绪和自我效能。结果护理后,观察组FCTI、HADS-t、HADS-a、HADS-d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SAQ、MMAS-8、GSES分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家属联合医院团队参与的共同照护模式可以增加冠心病患者家属照护能力,提高患者身体机能和生活质量,消除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同时增强患者服药依从性和自我效能。
- 付莉莉王小芳李楚阳吴恒
- 关键词:冠心病护理家属参与
- 吡格列酮缩小糖耐量异常患者冠状动脉斑块面积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糖耐量异常合并冠状动脉(冠脉)临界病变患者冠脉斑块、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联素和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28例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n=15)和对照组(n=13)。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吡格列酮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吡格列酮15 mg/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检测血清hsCRP、脂联素和血浆ET-1水平,以血管内超声检测斑块负荷、斑块面积和斑块成分。结果:治疗6个月后,吡格列酮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冠脉斑块负荷和斑块面积均显著降低,薄纤维帽斑块比例降低、斑块中坏死成分所占比例降低(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吡格列酮组hsCRP和ET-1水平显著降低、脂联素水平升高,与治疗前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脂联素与ET-1水平和冠脉斑块面积均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739和-0.431,P均<0.05)。结论:糖耐量异常合并冠脉临界病变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日服,可以缩小并稳定斑块,其机制可能与升高脂联素水平、改善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 赵晓燕张金盈杨海波李凌杜优优王小芳
- 关键词:吡格列酮糖耐量异常临界病变脂联素
- 一例TTR基因Lys55Glu突变致转甲状腺素蛋白心脏淀粉样变患者家系报告及文献复习
- 2024年
- 目的:报道转甲状腺素蛋白心脏淀粉样变(ATTR-CA)TTR致病基因突变新位点,发现潜在患病家系成员,并提供临床诊疗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的1例ATTR-CA患者(先证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以检测突变基因,采用Sanger测序法对其家系可疑成员候选致病基因进行验证,并检索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在该家系5代共51人中,10人(包括先证者)携带TTR基因c.163A>G杂合突变,导致第55位编码氨基酸残基由赖氨酸(Lys)变为谷氨酸(Glu)。此突变导致的ATTR-CA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成年早期发病,进展较快,分型属于混合型ATTR-CA。其中5人有轻重不一的临床表现,其余5人因年龄较小尚未出现症状。该家系中7人死亡,除先证者大舅(Ⅱ-1)于65岁死于脑卒中外,余者均在50岁前死于心脏疾病。结论: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TTR基因Lys55Glu突变被归为ATTR-CA的一个可能致病的变异,此突变位点尚未被文献报道过,本研究有望扩大TTR基因突变谱。
- 姬晓阳肖莉丽蔡欣桐郑哲王小芳杜优优高路
- 关键词:心脏淀粉样变基因突变临床表型
- 螺内酯对心肌梗死大鼠血流动力学及血清TGF-β1的影响
- 2010年
- 目的 研究螺内酯对大鼠心肌梗死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 结扎SD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将术后存活24 h大鼠随机分为两组:螺内酯(MIS)组给予螺内酯20 mg/(kg·d)溶于2ml生理盐水灌胃,连续4周;心肌梗死(MI)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穿针但不结扎前降支的作为假手术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4周末行血流动力学测定,同时断尾取血测血清TGF-β1含量.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4周末AMI组血清TGF-β1含量显著升高(P<0.01),左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增加(P<0.01),左室内压最大收缩速率(+dp/dtmax)显著下降(P<0.01).与AMI组相比,4周末螺内酯组血清TGF-β1含量显著下降(P<0.01),LVEDP显著下降(P<0.01),而+dp/dtmax显著增加(P<0.01).结论 螺内酯可能通过抑制TGF-β1产生而改善心功能,抑制心肌纤维化.
- 陈坡张金盈王小芳赵江涛董加建
- 关键词:螺内酯转化生长因子-Β血流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