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卿 作品数:6 被引量:26 H指数:3 供职机构: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正交试验法优化好氧颗粒污泥培养条件的研究 利用自制的SBR反应器,在厌-好氧交替运行条件下,采用逐步提高进水负荷的调控方法培养好氧颗污泥。针对好氧颗粒污泥的特点,选取影响好氧颗粒污泥成粒的进水COD、进水C/N比、厌氧时长、水力停留时间和曝气量5个因素,采用正交... 王惠卿关键词:好氧颗粒污泥 SBR 文献传递 SBR反应器结构对好氧颗粒污泥形态的影响及其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0 2011年 采用屠宰废水酸化池出水,在高径比分别为11.1和1.2的SBR反应器(编号分别为R1和R2)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AGS),考察了AGS的形成过程及其对COD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R1反应器运行29 d形成了圆形AGS,R2反应器运行44 d形成了圆柱状AGS,并且形成过程具有反复性。当圆形AGS粒径为2 mm,纵横比接近1,MLSS为6 000 mg/L时,COD去除率达95%;当圆柱形AGS长为6 mm,纵横比为5,MLSS为5 166 mg/L时,COD去除率为93%。对不同形态颗粒污泥形成的水力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 王惠卿 徐颖 岳瑞校关键词:好氧颗粒污泥 污泥培养 序批式反应器 好氧颗粒污泥快速恢复活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2011年 利用正交实验法,采用啤酒废水,在SBR反应器中对在4℃的冰箱中储存7周的好氧颗粒污泥进行活性恢复,观察储存对颗粒污泥的影响及确定颗粒污泥的最佳恢复条件。经过储存的好氧颗粒污泥,其粒径、平均沉降速率无明显变化;上层变黑的好氧颗粒污泥能较快恢复至棕黄色。好氧颗粒污泥恢复活性的最佳操作条件为进水COD持续800 mg/L,水力停留时间8 h,曝气量0.15 m3/h,沉降时间10 min。 邵文华 徐颖 王惠卿关键词:好氧颗粒污泥 活性恢复 正交实验 正交试验法优化好氧颗粒污泥培养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2 2011年 利用自制的SBR反应器,在厌-好氧交替运行条件下,采用逐步提高进水负荷的调控方法培养好氧颗粒污泥。针对好氧颗粒污泥的特点,选取影响好氧颗粒污泥成粒的进水COD、进水C/N比、厌氧时长、水力停留时间和曝气量5个因素,采用正交试验方法,探索其对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度,找到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最优培养条件。实验证明:在现有实验条件下影响颗粒化率的显著程度依次为:进水COD—沉降时间—厌氧时长—进水C/N比—曝气量—水力停留时间。最优培养条件是进水COD为600~1 300 mg/L,沉降时间为10 m in,厌氧时长为30 m in,进水C/N为10∶1,曝气量为0.2 m3/h,水力停留时间为270 m in,此条件下培养的好氧颗粒污泥COD去除率和氨氮去除率分别达到96%和83%。 王惠卿 徐颖 邵文华关键词:好氧颗粒污泥 SBR 曝气量和曝气时长对好氧颗粒污泥活性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6 2012年 采用啤酒废水,在SBR中对在4℃的冰箱中储存8周的好氧颗粒污泥进行活性恢复。设置曝气时长分别为150 min和270 min,曝气量分别为0.1 m3/h和0.2 m3/h,考察了曝气时长和曝气量对好氧颗粒污泥活性恢复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在4℃冰箱中储存8周后,其颜色、粒径无明显变化;设置较长曝气时间(270 min)、较大曝气量(0.2 m3/h)时,颗粒污泥平均沉降速率、MLSS和SVI恢复最快,且对COD处理效果也恢复较快。而短曝气时间(150 min)、小曝气量(0.1 m3/h)有利于好氧颗粒污泥对氨氮去除效果的恢复。 徐颖 邵文华 王惠卿关键词:好氧颗粒污泥 活性恢复 曝气量 低浊度矿井水再利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010年 针对低浊度矿井水的特点,采用试验方法,选用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合硫酸铁、聚合氯化铝与有机高分子絮凝剂聚丙烯酰胺复配使用,实验研究絮凝剂对矿井水浊度去除效果。通过正交混凝实验,研究了混凝药剂的投加量、混合转速、混合时间、反应转速及反应时间对混凝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处理矿井水的最佳混凝药剂及投药量及最佳水力条件。 王惠卿 徐颖 图影 赵记微关键词:矿井水 絮凝剂 浊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