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胜军
- 作品数:18 被引量:110H指数:5
- 供职机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小麦就地“1年3代”加代技术的研究被引量:13
- 1998年
- 研究了郑州地区小麦就地1年3代加代技术。其程序是:F0夏季春化处理网室加代→F1冬季自然春化温室加代→F2春季自然春化大田加代。并对加代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 王胜军林作楫曹红刘明亮陈集平
- 关键词:小麦加代春化
- 谈农业科技开发的现状与出路
- 1998年
- 谈农业科技开发的现状与出路王胜军张志强田云峰宋保谦王汉芳武素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郑州450002)多年的实践证明,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特别是科技已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力量。因此,如何使农业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充分发...
- 王胜军张志强田云峰宋保谦王汉芳武素琴
- 关键词:农业科技开发
- 大麦DNA导入小麦产生抗白粉病变异的遗传研究被引量:65
- 1994年
- 本研究将抗白粉病的大麦DNA通过花粉管途径直接导入感病的小麦品种花76中,后代出现13株抗白粉病变异株.其中5株在以后的世代中抗性稳定,另8株则继续分离.第2代分离株系的抗病株形成的第3代株系(或株行)中,抗性有分离的株行与无分离的株行比例为1.9:1,而分离株行内抗病株与不抗病株之比为335:1。抗性稳定株系与感病亲本杂交,F1表现高抗病,再与感病亲本回交,后代抗感病株比例为1:1。自交Fn的比例为2.8:1.说明所获得的抗白粉病性受一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抗病为显性.与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比较表明,这个抗病基因可能是来自大麦的一个新基因。
- 阎新甫刘文轩王胜军王西成王锡锋
- 关键词:大麦小麦白粉病抗病性
- 大麦DNA导入小麦后变异后代的氨基酸含量分析被引量:5
- 1992年
- 本文对大麦DNA导入小麦产生的抗白粉病变异后代的水解氨基酸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D_2代5个抗白粉病株系中有2个株系(20和29号)的17种氨基酸总量比受体分别高23.4%和27.5%。通过与受体和供体各种氨基酸成分的相对含量比较表明,这5个变异株系中的丙氨酸、蛋氨酸、甘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苏氨酸、丝氨酸和胱氨酸含量的改变与供体大麦的DNA导入有关。并得出小麦后代的这些抗白粉病变异株系为大麦基因转化株系。
- 阎新甫刘文轩王胜军王西成
- 关键词:外源DNA后代
- 谈科学评价和合理选用小麦良种
- 1996年
- 编者按小麦乃我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为了及时指导1996~1997年度我省的小麦生产,本刊邀请小麦专家范和君研究员及赵虹等人,针对我省不同地区、不同生态和生产条件以及品种情况,详细介绍了因地制宜、科学选用小麦良种的策略和方法。并...
- 赵虹王西成范和君田云峰王胜军
- 关键词:小麦良种
- 我国种子行业的侵权状况及自我保护对策
- 1999年
- 王胜军宋保谦张志强王汉芳
- 关键词:种子行业侵权形式
- 豫麦13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 1992年
- 将豫麦13亩产450—500公斤的产量因素、结构模式分为“五三三”与“四三四”两类,并简要讨论了其特点。指出在大面积高产栽培中,要注意在提高播种质量的基础上降低播种量、适期早播、增施磷肥、看苗巧管和加强后期病虫害防治。
- 林作楫王胜军
- 关键词:豫麦13高产栽培小麦
- 大麦DNA导入小麦产生的性状变异及其遗传表现被引量:4
- 1992年
- 将对白粉病免疫的大麦品种80S—111DNA 导入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但抗病性较差的小麦花培新品种花76中,得到了13株抗白粉病变异株,变异株频率2.77%。连续3代的观察鉴定结果表明:所得到的抗白粉病变异均属可遗传变异,13株变异株中有5株抗病性在后代无分离,其余8株抗性后代继续分离,但分离规律不一致。抗白粉病性似乎为显性遗传。
- 刘文轩阎新甫王胜军和现昌胡学义王西成
- 关键词:小麦大麦DNA
-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鉴定及利用技术改进研究
- 范和君薛喜梅赵虹闫新甫王西成王贵卿皮文仲田云峰王胜军张先德陈延林牛子敬等
- 该成果改进了小麦品种鉴定方法:科学划分区组;简化中试程序,缩短鉴定年限;实行大区、省两级区试交叉统排,促进新品种产生。它突破以往单纯以产量位次取舍品种或苛求免疫品种的旧观念,确定综合评价品种的基本标准,提出并优化组建品种...
- 关键词:
- 关键词:黄淮麦区小麦
- 小麦豫麦13高产潜力研究初报被引量:3
- 1991年
- 豫麦13(郑州891)是我省正在推广的一个小麦优良品种。为了探论该品种的高产潜力及其相应的生长发育规律,1989—1990年度我们在新郑县七里井村张荣西的责任田内进行了高产栽培试验,现将试验结果简结如下。一、试验条件与方法豫麦13高产试验田面积为4.2亩,以1.2亩陕农7859为对照,二者土壤条件及管理措施相同。试验地土壤为潮褐土,质地中壤;地势平坦,灌排方便,连年施用有机肥料较多,肥力较高。0—20厘米土层的有机质含量为1.28%,全氮0.095%。
- 王绍中王胜军刘占喜
- 关键词:小麦豫麦13高产生物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