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莉莉

作品数:16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缺血
  • 4篇心肌
  • 3篇电图
  • 3篇心电
  • 3篇心电图
  • 3篇心肌缺血
  • 3篇心率
  • 3篇心率变异
  • 3篇心率变异性
  • 3篇细胞
  • 3篇免疫
  • 2篇血压
  • 2篇脑缺血
  • 2篇脑损伤
  • 2篇基质干细胞
  • 2篇急性心肌缺血
  • 2篇骨髓基质
  • 2篇骨髓基质干细...
  • 2篇干细胞
  • 1篇单味

机构

  • 13篇哈尔滨市第一...
  • 6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牡丹江医学院
  • 2篇佳木斯医学院
  • 1篇黑龙江省医院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大庆职工医学...

作者

  • 16篇王莉莉
  • 8篇王乐民
  • 5篇杨林
  • 4篇魏林
  • 4篇金连弘
  • 3篇李呼伦
  • 3篇孙玉清
  • 3篇王新民
  • 3篇闫彬彬
  • 2篇谷震
  • 2篇朱丽贤
  • 2篇阎玉文
  • 2篇支继新
  • 2篇郭晓红
  • 2篇李国忠
  • 1篇赵欣
  • 1篇迟凤琴
  • 1篇高静
  • 1篇王广友
  • 1篇艾银红

传媒

  • 5篇哈尔滨医药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佳木斯医学院...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黑龙江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年份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1999
  • 3篇1998
  • 2篇1996
  • 3篇1994
  • 4篇199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左心衰竭左心功能测定
1998年
急性左心衰竭临床发生频度颇高,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区别左心衰竭原发以舒张功能衰竭为主还是以收缩功能衰竭为主,抑或两者兼之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治疗原则不同,常影响疗效且延误抢救时机.为此,本文对98例不同原因引起的急性左心衰竭在发病后12h内未经治疗前测定心脏舒张功能诸变量并以收缩功能,泵血功能诸变量作对照,结果报告如下.
王莉莉吴荣泰杨林赵冰玮李桂君郝丽红
关键词:心力衰竭急性心功能
心源性猝死的现代检测方法及临床分析被引量:1
1996年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当代心血管疾病医师面临的一大挑战,它对人类,尤其是对已有心脏病的患者威胁很大。SCD从出现症状到死亡期间甚短,且多发生于院外,故大多来不及抢救,因此,寻找早期预测的检测方法是十分必要的。SCD多见于恶性心律失常(VT/VF)、心肌缺血和心脏功能低下者。现将我们临床所做的心室晚电位、心率变异数及Holter的检测结果对SCD的分析,报告如下。
郭晓红王乐民司英王莉莉贾建戎
关键词:猝死心源性
大鼠脑缺血后树突状细胞参与脑损伤过程的作用及其免疫活性被引量:12
2004年
目的:证明大鼠脑缺血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是否参与脑损伤过程和所具有的免疫活性。方法:用线栓方法封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制作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脑缺血1h到第6天时,缺血脑组织中DC(OX62+)的存在,以及胶质细胞/巨噬细胞(OX42+)转化成DC(OX62+)的情况。同时检测活化后的DC样细胞表达MHC-Ⅱ类分子的水平。结合免疫组化和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方法,检测DC样细胞的功能。结果:缺血脑半球和假手术的脑半球相比较,在1hDC的数量明显增加(t=7.143,P<0.001)。在脑缺血组中,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相比较,DC的数量也增多(t=10.295,P<0.001)。脑缺血第6天,缺血组与假手术组进行比较,DC表达MHC-Ⅱ类分子(OX62+OX6+)显著升高(t=2.975,P<0.05)。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相比较,在12,24和48h,DC表达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mRNA,P值均<0.05,而DC表达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mRNA在12h时,t=11.258,P<0.01,24h时,t=12.124,P<0.001。脑缺血1h到第6天,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相比较,DC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ticfactor-α,TNF-α)mRNA有两个-α,TNF-α)mRNA有两个2.696,P<0.05)和12h(t=4.793,P<0.01),第二个高峰期是在48h(t=3.072,P<0.05)和第6天(t=2.715,P<0.05)。
王莉莉李呼伦闫彬彬李国忠金连弘
关键词:脑缺血树突状细胞脑损伤免疫活性动物模型
中晚期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免疫疗法的疗效观察
1993年
本文应用联合抗过敏加新鲜血浆疗效对132例中晚期流行性出血热患者(EHF)进行了治疗。经本疗法治疗后,病人的补体溶解免疫复合物活性(CRA)增强,血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水平下降;临床各项指标及肾功能明显改善,病死率下降。
栾禄君王莉莉王秀兰甄殿奎阎玉文朱丽贤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免疫疗法
血压昼夜变化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1998年
目的 血压昼夜变化规律及其调节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心率变异性是自律神经系统平衡的指标;为进一步探讨二者内在联系。方法 本研究采用动态血压和心率变异性检测技术,对不同血压的组别做了血压昼夜变化和心率变异的相关性比较研究。结果、结论 血压异常者24小时血压呈现节律性变化;在正常和血压异常者,自律神经系统参与血压的重要调节作用;但不是调节作用的全部,尚有其他因素存在。血压异常,自主神经的调节表现失衡状态;高血压组,交感神经系统张力增加;低血压组,迷走神经占优势,但两者的调节和失衡作用不在同一平面。
王乐民杨林魏林王莉莉王新民
关键词:血压昼夜变化心率变异性
aFGF在缺血心脏毛细血管增殖过程中的作用被引量:1
1993年
aFGF是多肽类细胞生长因子。在急性心肌缺血过程中,aFGF的消长变化贯穿缺血损伤区毛细血管增殖的全过程。因此在急性缺血缺氧刺激下,心脏组织内aFGF的合成增加,对改善心肌缺血,建立侧支循环具有重要病理生理学意义。
王乐民王莉莉谷震陈密滨任欢孙玉清李相忠张建军
关键词:细胞生长因子毛细血管心肌缺血
电生理综合手段对急性心肌缺血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意义
1998年
本文探讨了动态心电图(HOLTER)、心室晚电位(VLP)、心率变异性(HRV)单项或联合对急性心肌缺血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MAVE)的预测意义。分别对138例缺血性心脏病病人进行HOLTER、VLP、HRV检测。结果显示,VLP等各单项检查阳性组分别比各相应单项检查阴性组MAVE的发生率高,如三项检查均阳性,心脏性猝死发生率比均阴性的高8.5倍。本文结果显示HOLTER、VLP、HRV的联合应用能提高预测的可能性和准确性,并为临床预测缺血性心脏病病人发生MAVE的可能性提供一种方法。
魏林王乐民杨林王莉莉
关键词:心肌缺血室性心律失常电生理动态心电图
松花江下游沿岸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的调查
1994年
本文作者对松花江下游沿岸部分城镇和乡村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华支睾吸虫病在本地区流行广泛,感染率为20.77%—49.39%,平均感染率为30.54%。成年男性感染明显高于女性和儿童。由于沿江居民多有食小生鱼的习惯,因此华支睾吸虫的感染有增加趋势。
张文玉朱丽贤阎玉文李一宏王莉莉
关键词:生鱼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病学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心率变异性的初步探讨
1996年
近年来随着对心率变异性(HRV)研究的深入,用HRV分析心肌缺血事件的发生及疾病的预后愈来愈引起人们的观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那么PTCA术后冠心病患者的HRV是否能够改善,笔者根据本科近期所作的3例心梗患者PTCA术前、后的HRV比较,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对象:1995年6月在本科成功接受PTCA术的冠心病病人3例(冠状动脉造影见表1),其中男性2人,女性1人,平均年龄56岁,陈旧性心梗2人(病史1年),急性心梗1人(病史20天)。
王莉莉王乐民石现艾银红支继新郭晓红
关键词:冠状动脉动脉腔内成形术心率变异
体外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机制研究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探讨神经细胞形成的体外微环境,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BMSC)向神经元分化的机制。方法:从SD大鼠骨髓中提取BMSC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并用免疫组化染色进行鉴定。以绿色荧光染料PKH67标记BMSC后,将BMSC与神经细胞共培养以及用双层培养皿联合培养8d后,用免疫荧光检测BMSC是否分化为神经元。结果:将BMSC与神经细胞共培养后,BMSC出现神经元的形态特点,且有(32.72±2.56)%的神经元表达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enolase,NSE),与BMSC自然分化组(对照组)相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5);但用双层培养皿联合培养时,只有(4.87±0.79)%的BMSC表达NSE,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BMSC和神经细胞共培养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体外培养时,神经细胞形成的局部微环境可促进BMSC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并且细胞间的紧密接触是诱导BMSC向神经元分化的重要条件。
闫彬彬王莉莉乔俊峰鹏海生曹京艳李呼伦金连弘
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共培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