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建兵

作品数:22 被引量:65H指数:6
供职机构: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青海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降水
  • 5篇降水量
  • 4篇增雨
  • 4篇人工影响天气
  • 4篇人工增雨
  • 4篇可降水量
  • 4篇大气可降水量
  • 3篇探空
  • 3篇反演
  • 2篇地形
  • 2篇地形云
  • 2篇增水
  • 2篇时空分布特征
  • 2篇数据分析
  • 2篇数值模拟
  • 2篇探空数据
  • 2篇气象
  • 2篇人工增水
  • 2篇微波辐射计
  • 2篇防雹

机构

  • 22篇青海省人工影...
  • 5篇中国气象科学...
  • 4篇青海省防灾减...
  • 3篇青海省气象科...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甘肃省气象局
  • 1篇陕西省气象局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中国大气本底...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作者

  • 22篇田建兵
  • 9篇康晓燕
  • 7篇马学谦
  • 6篇张小军
  • 4篇薛丽梅
  • 4篇周万福
  • 3篇韩辉邦
  • 2篇张国庆
  • 2篇李集明
  • 1篇王治邦
  • 1篇陈添宇
  • 1篇李宝梓
  • 1篇祁栋林
  • 1篇陈跃
  • 1篇刘鹏
  • 1篇杨毅
  • 1篇汪晓滨
  • 1篇德力格尔
  • 1篇杨英莲
  • 1篇田磊

传媒

  • 7篇青海气象
  • 4篇干旱气象
  • 3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青海农林科技
  • 1篇气象科学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环境化学
  • 1篇沙漠与绿洲气...
  • 1篇高原山地气象...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4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云+端”业务框架的西北人影指挥应用系统综述被引量:5
2021年
简要阐述面向人影业务深度融入“天擎”大数据云平台需求,在西北区域首先采用“云+端”业务系统架构模式设计并实现新型的人影指挥业务系统(SPACE-NW),为人工影响天气各类业务提供综合业务软件支撑。该系统依托“天擎”基础,提出具有普适性的人工影响天气“云+端”下的“4C+ABC”框架,实现了人影业务数据环境深度融入、产品分析与自动化制作与加工流水线的深度融入、资料分析与指挥业务流程与基础气象业务的深度融入。解决了人影部门一段时期以来的资料采集渠道多样、标准不统一、系统开放性不足、信息流转渠道不畅等业务问题。该系统在西北区域率先部署试用,发挥省级人影业务与“天擎”的深度融入的典型示范作用。
李德泉李集明田建兵田显穆建华李宝梓白向东李圆圆
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
西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示范基地设计被引量:1
2021年
西北人影工程在西北地区选取重点区域建设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示范基地,合理设计观测仪器设备布局,建立了涵盖中尺度水汽、风场监测、云降水宏观场监测、云降水微观场探测的大气、云和降水宏微观三维结构及湿热力、动力综合监测网;在基地科学设计外场试验区,开展外场作业试验,开展新型催化作业装备和催化剂研发。基地的建设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人影业务自主创新,为西北区域和全国人影业务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提高作业效率和水平,提高西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实际效益。目前该基地已基本完成观测系统以及业务平台建设,观测资料已在研究试验中得到有效应用。
方春刚段婧李圆圆李宝梓岳治国田磊田建兵黄山陈添宇陈宝君李集明
关键词:地形云试验示范基地
青海省一次人工增雨作业数值模拟分析
2018年
利用基于ARPS的中尺度云系人工增雨数值模式系统,对2012年5月23日发生在青海省东部地区的一次飞机人工增雨过程进行了催化效果数值模拟试验,给出了人工播云后作业区和影响区的增雨量、平均增雨率、催化影响范围等结果。结果表明:基于ARPS的中尺度云系人工增雨数值模式对该降水天气过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模式所模拟的人工播云后作业区和影响区的增雨量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同时,对于此次增雨作业,催化作业产生的增雨效应主要出现在催化之后的5h内,在此之外,催化效果逐步消失。
韩辉邦张博越田建兵康晓燕马学谦
关键词:人工增雨数值模拟
X波段双偏振雷达对不同坡度地形云探测个例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利用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雷达观测的祁连地区地形云个例资料,对比分析了3°、9°和14°坡度与不同影响气流下形成的地形云特征。结果表明,夏季祁连地区在不同影响气流和不同坡度条件下形成的地形云差异显著,沿坡生成的单体数量、强度及内部动力、微物理过程和优势粒子分布特征均有明显差异,深入研究不同条件下的地形云将有助于科学开展地形云人工增雨作业。
马学谦陈跃张国庆田建兵周万福
关键词:地形云不同坡度外场试验
数值模拟在青海人工影响天气中的应用
2004年
本文介绍了数值模拟在国内外云物理、人工增雨和人工防雹中的研究和应用,并对数值模拟对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的应用和前景进行了介绍和探讨。
黄彦彬田建兵颜海前王治邦
关键词:数值模拟人工影响天气云物理人工增雨人工防雹
柴达木盆地GPS大气可降水量精度检验及其变化特征被引量:12
2020年
利用柴达木盆地格尔木站2014年每日00:00和12:00 (世界时,下同) L波段探空数据计算得到的大气可降水量资料(PWV_RS)用来验证GPS数据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P_(WV_GPS))精度。在此基础上,利用格尔木、德令哈两站P_(WV_GPS)资料,对该地区大气可降水量P_(WV)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P_(WV_RS)和P_(WV_GPS)逐日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P_(WV_GPS)略高于P_(WV_RS),两者相关系数在0. 9以上。夏秋季P_(WV_RS)和P_(WV_GPS)相关性明显好于冬春季,00:00的相关系数略高于12:00。00:00和12:00 P_(WV_GPS)均方根误分别为1. 8和2. 4 mm,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 2和0. 4,平均偏差分别为4. 2和4. 3 mm。柴达木盆地P_(WV_GPS)能够反映这一地区实际大气可降水量水平。柴达木盆地P_(WV_GPS)月变化呈单峰型分布,7月最大、12月最小。P_(WV_GPS)夏季最为丰富、秋季次之、冬季最小,呈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柴达木盆地日均P_(WV_GPS)为0. 4~28. 0 mm,逐时P_(WV_GPS)为6. 9~7. 3 mm。
韩辉邦张小军张小军田建兵田建兵
关键词:大气可降水量柴达木盆地
地基微波辐射计反演产品在青海省东部适应性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利用2013年青海省东部西宁站(08:00和20:00两个时次)探空观测资料和同址MP-3000A型微波辐射计反演数据,分析了该地区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垂直分布特征,讨论了微波辐射计的反演效果,并对温度偏差较大的月份进行偏差订正。结果表明:①从高度来看,微波辐射计对低层温湿度反演明显优于高层。微波辐射计反演和探空探测年平均温度相关系数随高度上升基本呈现递减的趋势,最大在近地面,为0. 988;最小在距地10 km处,为0. 529,且通过了0. 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而年平均相对湿度相关系数仅3. 0 km以下通过了0. 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②从季节来看,春、夏、秋季温湿度的微波辐射计反演与探空吻合度明显好于冬季。春、夏、秋季温度相关系数均通过0. 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春、夏、秋季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在地面到2. 0 km处通过0. 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而冬季在1. 5 km以下通过0. 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③应用订正方程对温度偏差较大的月份进行了偏差订正,效果较好。
康晓燕张博越田建兵田建兵马学谦
关键词:微波辐射计探空温度相对湿度订正
“三江源”地区近30年来可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的分析
本文根据1971-2000年30a“三江源”地区14个地面站的月平均水汽压和降水量,运用适用于青藏高原的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的经验计算公式,及对大气降水量与大气中液态水总量的比,计算了“三江源”地区的大气可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
李仑格张国庆王广河汪晓滨田建兵张小军李富刚
关键词:大气可降水量降水转化率
文献传递
青海西宁地区高炮防雹效果分析
2009年
采用单序列实验法和不成对秩和检验2种检验方法,对西宁三县高炮人工防雹作业进行评估,得出,系统性开展防雹以后,降雹日数平均每年减少7.94次,防雹效果显著。
薛丽梅康晓燕田建兵
关键词:高炮防雹
青海高原人工消(减)雪试验效果分析探讨
2023年
利用2017年1—5月在青海省泽库县实施的人工消(减)雪试验,应用气象台站和布设的测雪点数据,通过双比分析方法分析人工消(减)雪作业效果,探讨了消(减)雪作业设计,使用物理检验分析消(减)雪试验过程。结果显示:通过4次过程作业前、后的液态水含量分析,所选作业高度较合适,水汽条件较好,作业后整体回波强度减弱,回波体积减小,后续回波有继续发展,但持续时间较短;双比分析方法得到4次相对消(减)雪1%,绝对消(减)雪0.03mm。通过对作业过程的定量统计分析和基于观测资料的定性分析表明,人工消(减)雪作业有一定的减雪作用,但作业不适当也有可能增大降雪量而形成雪灾,还需通过大量实例总结和验证开展人工消(减)雪的技术可行性和技术方案。
周万福姚展予马学谦田建兵贾烁张博越赵文慧王伟健张沛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