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彦龙
- 作品数:24 被引量:172H指数:8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120例颅内外脑供血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全脑血管造影分析被引量:18
- 2009年
- 目的探讨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特点。方法对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120例顷内外脑供血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病例的血管造影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青年组(6~44岁,48例)、中年组(45—59岁,41例)和老年组(≥60岁.31例)。结果全组病例共有狭窄或闭塞324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占47%,显著高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占35%和颅内外狭窄并存占18%。青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为79%,显著高于中年组(29%,P〈0.01)和老年组(19%,P〈0.01);青年组单纯颅外血管狭窄比例为10%,显著低于中年组(46%,P〈0.01)和老年组(58%,P〈0.01);青年组前循环狭窄比例为97%,显著高于中年组(75%,P〈0.01)和老年组(56%,P〈0.01)。脑梗死患者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占35%,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占42%,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占2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占44%,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占39%,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占17%。82%的脑(室)出血发生于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共107例患者存在梗死灶,其中99例梗死灶与动脉狭窄部位存在相关性。部分患者存在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高龄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与狭窄分布模式有一定关系。结论脑供血动脉狭窄的最多发部位是颈内动脉。单纯颅内动脉狭窄以青年人多见,随年龄的增长颅外动脉狭窄比例逐渐增高,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情况逐渐增多,前循环狭窄比例逐渐降低,而后循环狭窄比例逐渐升高。脑梗死、TIA和脑(室)出血患者动脉狭窄好发部位各不相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梗死灶与动脉狭窄部位密切相关。高血压对患者形成颅内外动脉狭窄影响最大,高龄和糖尿病对颅外动脉狭窄影响较大。
- 李东波田彦龙宋冬雷冷冰徐斌顾宇翔王启弘陈功陈亮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疾病脑血管造影脑血管障碍
- 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宽颈或夹层颅内动脉瘤临床疗效的分析被引量:12
- 2008年
- 田彦龙宋冬雷冷冰毛颖徐斌王启弘
- 关键词:NEUROFORM支架颅内动脉瘤栓塞动脉瘤临床疗效夹层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 复合手术术中评估技术在复杂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9
- 2020年
-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术中评估技术在复杂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通过复合手术术中评估技术进行治疗方案调整的20例(共20个动脉瘤)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患者中,8例拟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9例拟行颅内外血管搭桥+动脉瘤孤立或载瘤动脉近端阻断术,3例拟行球囊抽吸辅助动脉瘤夹闭术。术中通过直视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血流分析及神经电生理评估对治疗方案进行了调整和改进。结合动脉瘤的特点分析引起治疗方案调整的原因、调整策略、最终手术结果及预后。预后评估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20例患者术中调整治疗方案的原因包括:瘤颈钙化无法夹闭2例、近端血流阻断困难2例、动脉瘤残留6例、载瘤动脉狭窄2例、近端阻断或孤立后血流评估8例。其中4例患者改行血管内治疗,5例调整动脉瘤瘤夹的位置,7例改变原有的血流重建方式,3例通过血流阻断试验对近端或远端阻断做出决策,1例加行动脉瘤包裹术。调整治疗方案后,17个动脉瘤达到完全闭塞,3个动脉瘤部分残留。1例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后5 d因出现严重的脑血管痉挛而死亡,5例术后出现对侧肢体功能障碍。术后6个月随访时,19例患者均未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但1例海绵窦巨大动脉瘤术后残留者的动脉瘤复发。mRS 0分14例,3分1例,4分3例,5分1例。结论采用复合手术术中评估技术能够及时发现术中异常,并进行精准血流评估,可帮助优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预后。
- 李培良李培良田彦龙宋剑平毛颖田彦龙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术电生理学复合手术
- 颅内巨大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探讨
- <正>巨大型脑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3%~5%,尽管比例不高,但因为可引起颅内出血、占位效应、血栓栓塞等情况,不治疗患者1年后的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4~1/3,死亡率有可能高达85%。尽管显微神经外科直接手术可以治愈...
- 宋冬雷冷冰徐斌顾宇翔王启弘陈功田彦龙徐锋毛颖
- 文献传递
- 颅内多发动静脉畸形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讨论颅内多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特征和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报告2例多发脑AVM病例,分析该病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同时探讨其治疗方法。结果:1例多发AVM采用NBCA胶1次栓塞2个病灶,达到完全栓塞;1例多发AVM应用ONYX胶完全栓塞1个病灶,另1病灶行放射治疗。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多发AVM的一种较好方法,但有时需结合手术及放射治疗手段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 周瑸冷冰宋冬雷田彦龙
- 关键词:动静脉畸形影像特征血管内栓塞
-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显微外科治疗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提高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98例患者共全切除肿瘤105个;死亡2例。随访70例患者,疼痛、肌力下降和二便障碍症状好转率分别为83.6%、56.8%和50.0%;不变率分别为10.9%、29.7%和43.8%;加重率为5.5%、13.5%和6.2%。结论:MRI是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最主要的诊断方法;DSA是有效的辅助诊断及治疗手段;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首选方法,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是手术成功最重要的保证。
- 杨伯捷王恩敏曹晓运田彦龙栾世海鲍伟民
- 关键词:脊髓血管母细胞瘤
-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结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治疗烟雾病被引量:33
- 2007年
-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结合脑-硬膜-肌肉血管融合术治疗烟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7例烟雾病患者。采用Matsushima(1990)的分型标准,27例患者中6例为第3期,11例为第4期,7例为第5期,3例为第6期;以缺血首发21例,出血首发6例。27例均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与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相结合的手术治疗,其中3例行同侧颞浅动脉2个分支吻合,1例行双侧手术。术中采用多普勒超声,术后采用CTA、DSA观察吻合血管通畅情况,并采用TCD、CT灌注评价脑血流改善情况。结果:①吻合口通畅情况:27例患者吻合口全部通畅。7例DSA复查显示,与间接手术相关的脑膜动脉和颞中深动脉均与皮质动脉之间形成新生血管吻合。②脑血流改善情况:26例术后1周内复查CT灌注成像,显示吻合侧血流量、血容量及血流峰值时间明显优于对侧。③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缺血患者术后TIA未再发作,原有缺血症状改善或消失;6例出血患者随访至今,未再有出血。④并发症:1例Ⅳ型患者术后第3天CT复查显示,距吻合口约3~4cm的前方左侧额叶出现新发小片梗死灶。全部患者未出现由于破坏原有自发血管吻合、颞肌占位效应及过度灌注等并发症。结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直接吻合术结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对脑烟雾病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 徐斌宋冬雷毛颖徐宏顾宇翔陈功田彦龙廖煜君杨晨周良辅
- 关键词:脑底异常血管网病脑血管重建术
- 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Ⅱ型)治疗方法选择和疗效分析(单中心70例分析)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累及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Ⅱ型的治疗方法和各种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70例VADAⅡ型病例,根据临床症状分为对照组(药物随访,12例)和介入治疗组(58例)。介入治疗组依据治疗方法分为闭塞组(14例)和血管重建组(44例)。血管重建组再根据支架方向的不同分为血管重建(单纯支架)A亚组、血管重建(支架方向VA-VA)B亚组和血管重建(支架方向VA-PICA)C亚组。回顾性分析和比较各组VADAⅡ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疗效和随访(平均2年)结果,结合复习文献资料进行探讨。结果 2年随访结果:对照组、闭塞组、血管重建A亚组和血管重建B亚组+C亚组的治愈率+改善率分别为18.2%、69.2%(9/13例)、47.1%(8/17例)和80.0%(16/20例);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2%(2/11例)、15.4%(2/13例)、11.8%(2/17例)和5.0%(1/20例)。血管重建组的单支架、双/多支架和密网支架治愈率+改善率分别为57.1%(12/21例)、69.2%(9/13例)和100%(3/3例);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5%(2/21例)、7.7%(1/13例)和0。结论 VADAⅡ型介入治疗的疗效较药物随访好;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的疗效较闭塞和单纯支架治疗好,但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不同数量和类型的支架,其疗效及并发症是否有差异需进一步研究。
- 亚生江.麦麦提陈功刘盈君郑永涛李京润雷宇江汉强倪伟廖煜君安庆祝高超徐锋田彦龙徐斌顾宇翔冷冰
- 关键词: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小脑后下动脉
- 球囊辅助技术在脑血管畸形血管内治疗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3
- 2007年
- 宋冬雷徐斌冷冰王启弘陈功田彦龙
- 关键词:脑血管畸形血管内治疗ONYX胶栓塞治疗疗效欠佳动静脉瘘
- 犬内皮细胞化动脉支架的建立及体外测试
- 2007年
- 目的建立犬血管内皮细胞支架的制作方法,并在体外初步检测其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取犬颈静脉分离培养出血管内皮细胞,并进行体外鉴定。将血管内皮细胞贴附于含有肝素的高分子材料涂层的不锈钢支架表面,形成内皮化支架。采用体外模拟血流冲刷试验观察0—24h冲刷后的细胞形态,并计每1mm长度支架表面的黏附细胞数以检测其黏附能力。结果培养获得犬血管内皮细胞。形成具有完整细胞层的内皮化支架。体外冲刷0、12、24h细胞计数为305.30±22.54、294.70±20.45.288.60±30.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犬血管内皮细胞可牢固贴附于含有肝素的药物高分子材料涂层的不锈钢支架表面,形成具有一定抗血流冲刷能力的内皮化细胞支架。
- 朱巍程树军汪洋周良辅田彦龙宋冬雷毛颖
- 关键词:内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