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枫 作品数:42 被引量:264 H指数:10 供职机构: 辽宁省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 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 辽宁省科技厅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大剂量雌激素联合球囊子宫支架提高宫腔粘连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4 2018年 目的探讨大剂量雌激素联合球囊子宫支架提高宫腔粘连术后治疗效果及对患者月经改善情况的影响,以期达到更好的综合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辽宁省人民医院因继发性闭经或经量减少等原因被诊断为中重度宫腔粘连并行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TCRA)的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宫腔物理屏障及口服雌激素剂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研究组给予TCRA联合球囊子宫支架放置术及宫内节育器放置术及大剂量雌激素人工周期治疗,对照组给予TCRA联合宫内节育器放置术及普通剂量雌激素人工周期治疗。比较不同的术后处理方式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月经改善情况的影响。结果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月经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前后月经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月经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1、3个月后总粘连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RA术后短期放置球囊子宫支架续用宫腔粘连的治疗,可机械性的抑制子宫收缩造成的再粘连,对提高宫腔粘连治愈率效果显著,并能有效减轻其再次发生粘连的程度。大剂量雌激素可刺激子宫内膜加速生长,进而促进术后子宫内膜修复,明显改善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妇女月经恢复情况。 赵琳 白枫 周顺卿 许为关键词:宫腔粘连 术后再粘连 雌激素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绝经后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2016年 目的探讨绝经后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应用雌激素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的效果。方法绝经后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5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2次/周,共10次;观察组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并于每次治疗后阴道壁涂抹雌三醇软膏0.5g。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6个月后行1h尿垫实验统计漏尿量;填写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nternational Consultation Committee on urinary incontinence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 scale,ICI-Q-SF);行盆腔彩超检查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3、6个月后,观察组漏尿量[(4.97±1.38)、(5.98±1.07)g]、ICI-Q-SF评分[(4.01±1.48)、(5.94±1.27)分]均较治疗前[(8.70±2.03)g、(8.70±2.72)分]下降(P<0.05);对照组漏尿量[(6.04±1.19)g、(6.13±0.85)g]、ICI-Q-SF评分[(5.95±1.61)、(5.98±1.49)分]均较治疗前[(9.10±2.17)g、(8.90±2.31)分]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漏尿量、ICI-Q-SF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3、6个月后子宫内膜厚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相比,雌激素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可缓解绝经后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不影响子宫内膜厚度,随时间延长,2种方法治疗效果相近。 关文畅 白枫 李辉 张晋关键词:压力性尿失禁 雌激素 生物反馈 绝经 热球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严重内科疾病所致月经过多12例临床观察 2013年 目的探讨热球子宫内膜去除术在严重内科疾病导致月经过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4月~2011年10月因严重内科疾病致月经过多的12例患者在我院施行异丙酚静脉麻醉下的热球内膜去除术。结果手术时间10~40 min,平均(19.5±4.5)min;术中出血5~10 mL。术后7例患者有轻度腹痛,4例患者有少量的阴道流血,1例患者阴道流血与月经量相当。在患者原有内科疾病没有加重的情况下,无术后并发症现象发生。术后随访3~20个月,4例患者恢复月经,其余患者闭经。结论热球子宫内膜去除术是治疗严重内科疾病所致月经过多病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孙晓燕 白枫 陈颖 郑荦关键词:热球子宫内膜去除术 月经过多 内科疾病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L1CAM Mel-18 c-myc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L1-细胞黏附分子(L1CAM)、黑色素瘤核蛋白-18(Mel-18)、原癌基因(c-myc)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2月至2019年12月辽宁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子宫内膜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进行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L1CAM、Mel-18、c-myc蛋白的表达。分析L1CAM、Mel-18、c-myc蛋白表达与各项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Pearson法对L1CAM、Mel-18、c-myc的表达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L1CAM、Mel-18、c-myc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均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L1CAM、Mel-18、c-myc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FIGO分期相关(P<0.05)。L1CAM、Mel-18、c-myc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彼此呈正相关(P<0.05)。结论:L1CAM、Mel-18、c-myc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阳性率升高,并且三者表达彼此呈正相关。L1CAM、Mel-18、c-myc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和FIGO分期相关。 张晋 姜英 李文娟 白枫关键词:子宫内膜癌 原癌基因 DC-CIK细胞免疫疗法在卵巢上皮癌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DC-CIK细胞免疫疗法在卵巢上皮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辽宁省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00例卵巢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化疗,观察组给予化疗联合DC-CIK细胞免疫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客观缓解率(ORR)为54.0%,疾病控制率(DCR)为80.0%,均明显低于观察组的78.0%、94.0%,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CD3^+、CD3^+CD4^+、CD3^+CD8^+、NK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骨髓抑制(Ⅲ~Ⅳ度)、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C-CIK细胞免疫疗法应用于卵巢上皮癌的治疗上安全可行,能有效改善卵巢上皮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免疫功能,并降低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 白枫 赫丽杰 李辉 屈娜 郑荦 赵琳关键词:卵巢上皮癌 免疫功能 液基细胞学联合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意义 被引量:15 2006年 目的:探讨液基细胞学联合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疾病筛查中的意义。方法:因宫颈病变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患者,分别进行单纯阴道镜检查和液基细胞学联合阴道镜检查。结果:327例单纯行阴道镜检查者活检发现宫颈上皮内瘤变以上病变48例,占14.7%。253例先行液基细胞学检查提示性质未定的不典型鳞状细胞以上病变者,再行阴道镜下活检发现宫颈上皮内瘤变以上病变169例,占48.2%,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异常阴道镜图像中:厚白色上皮、粗点状血管、白环及白色腺体、粗镶嵌及异性血管意义较大。结论:液基细胞学联合阴道镜检查明显优于单纯阴道镜检查,易于早期发现宫颈病变。阴道镜下宫颈活检是早期发现宫颈病变的有效手段。 白枫 花象锋关键词:阴道镜 液基细胞学 宫颈病变 比较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50例,根据患者手术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发生术后发热、尿潴留等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6.0%,比对照组78.7%的有效率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比对照组少,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出现3例术后发热和2例伤口疼痛严重,发生率为6.7%,对照组患者共出现15例,发生率为20%,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针对子宫肌瘤的治疗应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比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更具优势,创伤小、恢复快,提高疗效,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关文畅 白枫 李辉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子宫肌瘤 盆底肌肉电刺激治疗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电刺激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所致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有性生活史的慢性盆腔痛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及口服药物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盆腔疼痛缓解情况、疼痛数字评分及血浆5-羟色胺数值,并随访治疗后1年的复发率及最早复发时间。结果:治疗后定期随访一年,电刺激组最早1例复发时间为治疗后6个月,平均最早复发时间为(7.83±2.41)t/month;口服药物组最早1例复发时间为2个月,平均最早复发时间为(3.45±1.06)t/month。电刺激组的复发率为21%,口服药物组为36%。2组最早复发时间及治疗后1年的复发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刺激临床疗效优于口服药物组。 孙蓓 白枫关键词:慢性盆腔痛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电刺激 药物治疗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 被引量:9 2022年 目的:探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产后SU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治疗(Kegel运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盆底肌力(手测肌力、Ⅰ类肌纤维最大值、Ⅱ类肌纤维平均值)、盆底功能[尿失禁问卷表(ICI-Q-SF)、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尿流动力学[腹压漏尿点压(ALPP)、最大尿道闭合压力(MUCP)、最大尿流率(Qmax)]、盆底肌电值[盆底最大肌电压(Dmax)、盆底肌持续收缩60 s平均肌电压(H60s)]。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手测肌力、Ⅰ类肌纤维最大值、Ⅱ类肌纤维平均值、FSFI评分及ALPP、MUCP、Qmax、Dmax、H60s高于对照组(P<0.05);ICI-Q-SF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产后SUI可提高临床疗效,增强患者盆底肌力和盆底功能,改善尿流动力学、盆底肌电值。 王雅娟 张晋 李辉 白枫关键词:电刺激 生物反馈治疗 尿失禁 盆底肌力 盆底功能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分析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PFD)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在该院分娩且产后进行盆底功能检查的652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对产妇发生PFD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52例产妇中156例发生PFD,发病率为23.93%;年龄>35岁、有PFD家族史、产次≥2次、第二产程延长、新生儿体质量≥4 kg及分娩时发生会阴裂伤是产妇产后发生PF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产妇PFD的发病率较高,且与产妇年龄、病史、产次、分娩过程及胎儿体质量等多种产科因素有关,对伴有高危因素的产妇需重视产后盆底功能检查,及时进行康复锻炼,改善患者盆底功能。 王雅娟 张晋 白枫 李辉关键词:产后 盆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