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光印
- 作品数:25 被引量:367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风沙活动强度的常用判断指标及其应用评述被引量:18
- 2010年
- 风沙活动是风力作用下地表物质被吹蚀、搬运和再沉积的过程,其强度主要决定于风力和下垫面状况两个因素。对风沙活动强度的判断在防沙和治沙研究中长期应用,近年来也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经常涉及到的指标之一,尤其是对气候变化和干旱化、沙漠化等研究。列举了国内外常见的18种风沙活动强度的判断指标,对各自的原理、应用方法和适用条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并认为沙漠化面积和湖泊沉积记录可能并不适合作为判断指标,并且各指标之间缺乏可比性,重新建立一种可适用于不同时空尺度的判断指标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这将对反映风沙活动的演变历史、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指示中国黄土高原的形成环境均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李晋昌苏志珠胡光印
- 关键词:风力沙源沙尘暴
- 若尔盖高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被引量:54
- 2011年
- 运用G IS和遥感技术分析了若尔盖高原1990年、2000年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覆盖特征,在此基础上,使用生态价值系数(C)计算出该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使用敏感性指数(CS)对所选的C值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区域1990—2005年间,高覆盖度草地、湿地和林地面积呈持续减少趋势,建设用地、荒漠、中覆盖度草地和耕地面积及土地利用综合程度呈持续增加趋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603.10×108元减少到586.07×108元,共损失17.03×108元,且损失量和损失幅度呈加速增加趋势;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废物处理价值最高,水源涵养价值次之,食物生产价值最低,且各服务类型的价值均呈持续减小趋势;若尔盖高原1990和2005年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38.93万元和27.03万元,表明若尔盖高原由于人口增长和土地退化,环境压力呈明显增大趋势。湿地和草地退化是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湿地退化。CS检验说明本文所选C值较为合理。
- 李晋昌王文丽胡光印魏振海
-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环境压力若尔盖高原
- 风沙化土地典型区延津县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被引量:1
- 2013年
- 运用3S技术分析了1979—2009年风沙化土地典型区延津县的夏季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该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著;延津近30年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为: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这集中反映了人口素质提高、环保意识增强、人口增长、经济建设需求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积极影响,应采取有效措施减缓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
- 李根明方相林秦明周董治宝逯军锋胡光印
- 关键词:风沙化土地土地利用
- 沙漠流动性的气候评价被引量:3
- 2013年
- 流动性是沙漠或沙丘的突出特征之一,是风沙运动的产物,与气候关系密切。然而,目前尚没有被广泛接受的沙漠或沙丘流动性与气候关系的研究成果和评估方法。本文简要评述了在沙漠流动性和气候关系方面的一些代表性研究工作,讨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者们曾提出风蚀气候指数、输沙势以及沙丘活动指数,试图表达沙漠流动性与主要气候要素,如风速和降水量之间的关系。风蚀气候指数主要针对土壤风蚀,根据风沙活动强度与风速以及土壤湿度的经验关系,通过风速和降水-蒸发指数表达气候侵蚀性。输沙势针对流动沙丘的形成和发育环境,适用于表达干旱流动沙丘区的潜在风沙活动强度。沙丘活动指数与风蚀气候指数类似,但更适用于流动或固定沙丘区,是判断沙丘流动程度的指数。沙漠的流动性不仅与气候特征有关,而且与当地总体地理环境背景、地表沉积物物理化学性质等有关。沙漠的流动性变化相对于气候变化具有滞后性,因而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沙漠流动性与气候的对应关系变差。如何针对不同区域,表达气候要素对沙漠流动性的影响,以及沙漠流动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 董治宝吕萍胡光印
- 关键词:气候
- 江河源区沙漠化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7
- 2008年
-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青藏高原作为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江河源区是我国长江和黄河以及国际河流澜沧江的发源地,同时它又是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沙漠化现象在该地区的快速发展蔓延已经引起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沙漠化的发展态势、沙漠化的驱动因子、沙漠化的治理措施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出发,对江河源区的沙漠化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分析。
- 胡光印董治宝魏振海满多清王文丽
- 关键词:沙漠化青藏高原
- 若尔盖高原近30年沙地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35
- 2008年
- 以若尔盖高原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数据资料和GIS技术,对该地区1975年、1990年、2000年、2005年沙地面积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1975年以来的这30a间,沙地以0.76%的年平均增长率增长,尤其是1990年到2000年这10a间,沙地面积的增长最为迅猛,同时研究发现沙地的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分析沙地扩张的原因得出:过度超载放牧为主要原因,气温升高、降水减少以及大风因素为沙地的扩展提供了必要的气候条件。
- 王文丽董治宝胡光印魏振海
- 关键词:若尔盖高原沙地
- 近30a来长江源区沙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及成因分析被引量:22
- 2011年
- 通过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1975-2005年长江源区沙漠化发展状况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显示:长江源区有大面积的沙漠化土地分布,在这30 a间,沙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增加,尤其是极重度沙漠化土地的增加最为明显。长江源区不同程度的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从1975年的31 118.3 km2增加到2005年的33 923.25 km2,增加了2 804.9 km2,即从占整个源区面积的21.87%增加到23.83%。其中,极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3 067.49 km2,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912.82 km2,中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800.95 km2,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397.4 km2,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246.68 km2。长江源区是我国最大的无人区之一,人类活动较少,因此,人类活动对该地区的沙漠化发展影响较小,自然因素是导致长江源区沙漠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其中自然因素中的气温迅速上升是导致该地区沙漠化发展的主导因素。
- 胡光印董治宝逯军峰颜长珍魏振海
- 关键词:长江源沙漠化遥感监测青藏高原
- 长江源区沙漠化及其景观格局变化研究被引量:19
- 2012年
- 以1975年的MSS数据、1990年和2005年的TM数据以及2000年的ETM数据为数据源,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获得了长江源区1975—2005年间沙漠化的发展特征,并采用景观指数运算软件FRAG-STATS3.3对长江源区沙漠化土地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1975—1990年间,沙漠化土地的增速为61.72km2.a-1;在1990—2000年间,沙漠化土地的增速为4.54km2.a-1;在2000—2005年间快速增加,增速高达341.43km2.a-1。在沙漠化发展的同时,长江源区沙漠化土地的景观格局变化也非常显著,在1975—2005年间,沙漠化土地发生了严重的破碎化,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在1990—2000年间,沙漠化土地出现了连片的现象,沙漠化土地的破碎度有所下降;在2000—2005年间,沙漠化土地破碎度增加。
- 胡光印董治宝逯军峰颜长珍魏振海
- 关键词:沙漠化
- 玛曲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被引量:23
- 2010年
- 运用GIS和遥感技术分析了玛曲县1975、1990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覆盖特征,在此基础上使用生态价值系数(C)计算出该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该区域1975~2005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129.713亿元减少到123.961亿元,共损失5.75亿元,且损失量和损失幅度呈持续增加趋势;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废物处理价值最高,气候调节价值次之,原材料价值最低,且30年间各服务类型的价值均呈减小趋势;玛曲县1975、1990和2005年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58.96,42.80,29.51万元,表明玛曲县由于人口的增长,环境压力呈持续增大趋势.草地和湿地退化是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主要原因.CS检验说明本研究所选C值较为合理.
- 李晋昌王文丽胡光印魏振海
-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环境压力
- 沙漠编目技术规范的初步设计被引量:1
- 2014年
- 本文在阐释沙漠编目的意义与目的的基础上,从沙漠编目的目标、关键概念、资料来源、编码规范和编目内容等方面对沙漠编目规范提出了初步的设想,并尝试性地按照沙漠(沙地、戈壁)大类、所处自然地带、所在行政区域和编号这4部分的组成原则,用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首次提出了中国主要沙漠、沙地和戈壁编码一览表,以期为中国沙漠、沙地、和戈壁编目工作的开展奠定一定基础。
- 胡光印文青董治宝丛日春张正偲
- 关键词:沙地戈壁编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