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言会
- 作品数:40 被引量:56H指数:4
- 供职机构: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更多>>
- 现代性作为一种知识与伦理:“问题与主义”之争探源被引量:1
- 2012年
- 从知性与德性的双重视角剖析,"问题与主义"之争揭示了"五四"知识分子对待现代性的不同心态和切入方式,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知识性与超越性是引起这次争论的重要原因。
- 胡言会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新媒体时代电视消亡论与影响论探微被引量:9
- 2014年
- 电视消亡论与影响论是新媒体时代电视发展的现实困境,文章从电视消亡论和影响论的矛盾现象入手,透视其矛盾的三个层面,认为电视逐步由新媒体转向媒介,我们应该驾驭大数据,构建公平的媒介评价体系,形成平等的媒介伦理观,同时探索电视与新媒体相互调适的发展模式。
- 胡言会石长顺
-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消亡论媒介
- 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的影响——基于四川南充市的调查被引量:2
- 2015年
- 随着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新媒体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的许多观念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新媒体的应用对处于信息全球化时代的90后大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此次研究主要调查新媒体下当代大学的人际交往行为,主要通过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来测量、了解大学的人际交往行为的发展现状和一般影响因素,客观的用4个维度因子来评价大学生的交往困惑,为进一步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建立健康的交往行为提供科学的依据。
- 张旭林郭晓迪林虹宇胡言会
-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人际交往
- 语言的异质性与意义的相互构成:科拉·卡普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视角
- 2009年
- 科拉.卡普兰的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是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以马克思主义为批评立场,吸收多种理论资源,着力探讨了在性别、性、阶级和种族相互构成、相互定义的过程中,文本语言担当了何种角色的问题。在卡普兰看来,语言的异质性与文本的意义场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张力效果,产生这种张力的路径和意义成为卡普兰文学批评的切入视角,这对我国当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重要的启示。
- 王小娟胡言会
-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 田间研究述评——仅此纪念诗人逝世二十周年被引量:1
- 2005年
- 本文梳理了田间研究的大致脉络,指出当前的研究现状,希望打破研究的孤寂,以示对诗人的纪念。
- 王小娟胡言会
- 关键词:诗论研究跨学科研究
- 电视对新媒体的催生、重塑与范式化被引量:4
- 2014年
- 新媒体研究者从前更多关注电脑、手机和网络,很少思考植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电视,从而忽略了电视在迎接、重塑、范式化新媒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角色,遮蔽了电视对新媒体融合的影响力。本文重点阐述电视影响新媒体的三个层面,讨论电视影响力的具体表现,揭示新旧媒体融合的另一面相,探究电视对于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重要意义。
- 胡言会石长顺
- 关键词:电视媒体融合新型媒体
- 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成果——论冯宪光的“人民文学论”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作为中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冯宪光为建构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人民文学论"研究,展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勇于吸纳多元文化理论的有益养分,进而将党性、人民性和文学审美统一起来的理论思想。他创新"人民文学论"的经验对今后建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胡言会王小娟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人民本位审美维度
- 时代群众诗人——田间诗歌理论片述被引量:1
- 2005年
- 杰出的抗战诗人田间,发表了很多有关诗的精辟见解: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时代论、群众论、作家论、歌颂揭露论、创作论、创新论和街头诗论,这7大诗歌理论丰富了我国现代诗歌理论,值得当代诗歌界深入的思考。
- 胡言会
- 《文心雕龙·情采》中的“情”“采”关系新解
- 2010年
-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情采》篇的不同阐释与理解并由此造成的矛盾与问题愈加突出。还原其主要范畴的应有之义、回归刘勰论述的意义原点,成为深化《情采》篇研究的重要任务。我们从文本出发,重新审视范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就可以发现,"采"非"文","文"与"质"是"采"的两个维度;"情"非"质","情"是刘勰"情性"本体观的体现。刘勰强调的是抒发真性情,以及对文辞进行恰当的修饰,从而形成文章不同的艺术风貌。只有正确理解刘勰所运用的范畴,弄清楚它们之间的真正关系,我们才能正确把握或接近刘勰论述的本义。
- 胡言会
- 关键词:文心雕龙两个维度艺术风貌
- 论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树立被引量:1
- 2014年
- 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接受是在东西方文化传统的交汇与碰撞过程中进行的。从梁启超到孙中山,中国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出现了知识与伦理彼此分离的现象,从而消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有机性,丧失了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科学依据。李大钊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与伦理统一起来,创造性地提出"物心"关系论,科学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 胡言会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知识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