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洪蔚

作品数:92 被引量:422H指数:12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2篇期刊文章
  • 12篇专利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9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3篇大豆
  • 20篇基因
  • 19篇QTL
  • 19篇QTL定位
  • 15篇导入系
  • 14篇QTL分析
  • 13篇蛋白质
  • 13篇性状
  • 12篇育种
  • 10篇粒重
  • 9篇野生
  • 9篇野生大豆
  • 9篇生大豆
  • 8篇蛋白质含量
  • 8篇回交
  • 7篇油分
  • 7篇回交导入
  • 7篇回交导入系
  • 6篇单株
  • 6篇芽期

机构

  • 86篇东北农业大学
  • 68篇黑龙江省农垦...
  • 31篇国家大豆工程...
  • 21篇黑龙江省农业...
  • 6篇吉林省农业科...
  • 2篇黑龙江八一农...
  • 2篇黑龙江省农垦...
  • 2篇黑龙江农业职...
  • 1篇大连工业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全国农业技术...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92篇蒋洪蔚
  • 79篇陈庆山
  • 67篇刘春燕
  • 59篇胡国华
  • 33篇辛大伟
  • 25篇齐照明
  • 21篇胡振帮
  • 20篇李灿东
  • 17篇韩雪
  • 12篇张闻博
  • 12篇朱荣胜
  • 10篇武小霞
  • 10篇曾庆力
  • 9篇马占洲
  • 9篇栾怀海
  • 9篇邱鹏程
  • 9篇范冬梅
  • 9篇高运来
  • 8篇杨振
  • 8篇杜翔宇

传媒

  • 16篇大豆科学
  • 14篇中国油料作物...
  • 8篇分子植物育种
  • 7篇中国农业科学
  • 7篇东北农业大学...
  • 6篇作物学报
  • 2篇黑龙江农业科...
  • 2篇生物技术通报
  • 2篇大豆科技
  • 1篇生物技术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作物杂志
  • 1篇黑龙江八一农...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核农学报
  • 1篇Agricu...
  • 1篇植物学报
  • 1篇第24届全国...
  • 1篇中国作物学会...
  • 1篇第十届全国大...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15篇2016
  • 8篇2015
  • 13篇2014
  • 5篇2013
  • 13篇2012
  • 13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9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豆芽期、苗期耐低温QTL的遗传重叠研究
低温是严重影响东北地区大豆种植以及产量的重要因素,大豆在芽期和苗期受低温影响更大。解决这一问题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培育耐低温品种。本研究以黑龙江省主栽品种红丰11作为受体亲本,以来自美国的外源品种Harosoy作为供体...
蒋洪蔚刘春燕韩雪何琳刘业丽栾怀海陈庆山胡国华
关键词:大豆回交导入系耐低温
文献传递
利用选择导入系分析大豆芽期和苗期耐旱性的遗传重叠被引量:13
2011年
以黑龙江主栽品种红丰11为母本,与美国品种Clark杂交,再以红丰11为轮回亲本,对回交后代的芽期和苗期的耐旱性进行筛选。结果获得芽期耐旱导入系44个,采用单项方差分析检测到10个控制芽期耐旱性的QTL;获得苗期耐旱导入系46个,检测到影响苗期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片持水能力、胁迫期间株高变化量的21个QTL。大多数位点的遗传是相互独立的,只有分布于A1、K、I和H连锁群上的Satt449、Satt499、Satt440和Sat_180位点是在芽期、苗期干旱条件下共同检测到的,表明芽期和苗期的耐旱性存在部分的遗传重叠。以上结果为深入研究大豆耐旱性以及进行分子设计育种以累加芽期苗期重要耐旱QTL奠定了基础。
邱鹏程张闻博李灿东蒋洪蔚刘春燕范冬梅曾庆力胡国华陈庆山
关键词:大豆导入系耐旱性
大豆油酸含量相关QTL间的上位效应和QE互作效应被引量:1
2014年
利用Charleston×东农594重组自交系构建的SSR遗传图谱,并运用混合线性模型方法对2007~2009年的大豆油分含量进行QTL定位,并作加性效应,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分析。共检测到7个QTL,有6个与环境互作,位于A1、Dla和Dlb连锁群上,解释该性状总变异的50.18%,与环境互作贡献率为11.78%。另检测到12对影响油酸含量的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的QTL,分布于14个连锁群之间。
苗兴芬李灿东郑殿峰蒋洪蔚刘春燕辛大伟陈庆山胡国华
关键词:大豆油酸含量混合线性模型
2012年黑龙江垦区大豆参试品系纯度鉴定、分子ID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以2012年黑龙江垦区区域试验的121份大豆品系为材料,选择分布在大豆基因组8个连锁群的13对SSR标记进行纯度分析、分子ID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21份参试大豆品系纯度分布范围为84.62%~100%,平均纯度为99.24%;利用Sat-092等10对引物可以将121个参试大豆品系区分开,并获得唯一的分子ID;品系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1.00,平均相似系数为0.3402。结果说明黑龙江垦区2012年参试大豆品系遗传同源性较小,差异性较大。
何琳刘业丽裴宇峰刘春燕韩雪蒋洪蔚陈庆山胡国华
关键词:大豆纯度鉴定
大豆种质资源对东北SMV1号和3号株系的抗性鉴定被引量:10
2009年
采用556份大豆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在2006和2007年连续两年分别接种SMV1号和3号株系,对其成株抗性和种粒斑驳抗性均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接种1号株系的成株抗病资源446份,占80.2%;抗种粒斑驳资源107份,占19.2%;对成株和种粒斑驳均表现抗性的资源103份,占18.5%。接种3号株系的成株抗病资源151份,占27.2%;抗种粒斑驳资源87份,占15.7%;对成株和种粒斑驳均表现为抗性的资源76份,占13.7%。对1号和3号株系,在成株和种粒抗性上均表现抗病的资源69份,占12.4%。以上资源特别是兼抗资源在大豆生产和抗病育种中应予以重视。研究还显示,来自辽宁和吉林的供试资源对1号和3号株系的成株和种粒抗性均较好;来自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和黑龙江的供试资源对1号株系的成株抗性较好,但对1号和3号株系的种粒抗性相对较差。
李文福刘春燕于妍蒋洪蔚李灿东宋万坤孙佳莹孙殿君陈庆山胡国华
关键词:大豆种质资源大豆花叶病毒抗性鉴定种粒斑驳
用高世代回交群体定位大豆荚粒性状的QTL及上位性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为进一步利用野生大豆资源,挖掘大豆荚粒性状关键基因,以黑龙江省大面积种植推广的绥农14为轮回亲本,野生种ZYD00006为供体亲本进行多代回交和自交,得到157株BC3F3株系,对其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分枝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利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 network 2.0软件和遗传搭车原理的卡方测验两种方法进行QTL定位,同时采用QTL network进行了上位性分析。结果表明: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都与单株粒重、分枝数极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极显著负相关。用两种方法共检测到4个单株荚数QTL,分别定位在B2,D1a,G和N连锁群上;5个单株粒数QTL,分别定位在F,J,D2和K连锁群上,其中定位在F连锁群上的Satt425~Satt663用两种方法都可以检测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上位性分析均检测到3对互作位点。
毛彦芝蒋洪蔚刘春燕辛大伟车京玉胡国华陈庆山
关键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QTL定位
多环境条件下大豆倒伏性相关形态性状的QTL分析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定位大豆倒伏性相关形态性状的QTL为培育抗倒伏性高的品种提供依据。【方法】以美国大豆品种Charleston为母本,东北农业大学大豆品系东农594为父本及其F2:16—F2:18的重组自交系的147个株系为试验材料,164个SSR引物经亲本筛选后用于群体扩增,并构建遗传图谱。在三年两个地点对大豆的主茎节数、茎粗和茎秆重性状进行调查及QTL分析。【结果】共检测到16个主茎节数QTL,分别位于A1、B1、C2、D1a、D2、F、G、H和N连锁群上;检测到10个茎粗QTL,分别位于A1、B1、C2、D1a、E和G连锁群上;检测到15个茎秆重QTL,分别位于A1、A2、C2、D1a、D1b和G连锁群上。在得到的这些QTL中,2种算法都能检测到5个主茎节数QTL,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8.6%—27.0%;1个茎粗QTL,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9.0%—11.0%;6个茎秆重QTL,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6.0%—39.0%。在2年以上能被检测到3个主茎节数QTL,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8.0%—60.2%;2个茎秆重QTL,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10.0%—23.0%;2年以上未重复检测到茎粗QTL。【结论】通过比较定位的主茎节数、茎粗和茎秆重QTL,发现这些性状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相关性。
范冬梅杨振马占洲曾庆力杜翔宇蒋洪蔚刘春燕韩冬伟栾怀海裴宇峰陈庆山胡国华
关键词:大豆倒伏性QTL分析
大豆共生结瘤相关性状QTL定位信息整合及候选基因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目前基于大豆共生结瘤QTL定位的结果少、置信区间大,难以应用于实践中,因此整合前人研究结果、缩短置信区间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大豆共生结瘤相关性状,搜集国内外已报道的48个QTL定位结果,利用Meta分析得到2个分别控制结瘤数目、结瘤大小和结瘤干鲜重的Meta-QTL。在区间内选择候选基因,利用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验证候选基因在接种根瘤菌后的表达模式,明确候选基因与共生结瘤的关系。对Meta-QTL区间内的6个候选基因进行qRT-PCR检测及初步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其中4个基因有可能为大豆共生结瘤性状的候选基因。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对QTL定位区间内候选基因的确定和功能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张艳娇李长育王锦辉常慧琳魏玮马超姜志浩蒋洪蔚刘春燕尹振功高山金喜军辛大伟陈庆山
关键词:大豆结瘤
野生大豆ZYD00006回交导入系构建被引量:3
2020年
为挖掘野生大豆优异稀有基因,2006年至今以栽培大豆绥农14(轮回亲本)与野生大豆ZYD00006(供体亲本)为双亲材料,经杂交、回交,标记辅助选择构建获得一套覆盖野生大豆全基因组的染色体片段导入系(代换系)。该群体共192个株系,包含野生大豆目标导入片段237个,平均每个连锁群的导入片段个数为11.85个;导入片段总长度1865.17 cM,覆盖整个基因组的82.43%。其中L连锁群野生大豆基因组覆盖率最高,为100%,N连锁群覆盖最低为53.17%。最长导入片段43.30 cM,最短导入片段0.22 cM。高度一致的遗传背景对大豆重要基因及野生大豆特有优异基因挖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野生资源的引入极大丰富了栽培大豆的遗传基础,进而使得导入系后代表型变异丰富,为大豆遗传育种提供重要的材料基础。
蒋洪蔚李灿东李瑞超李灿东尹燕斌马占洲曾庆力张闻博刘春燕陈庆山
关键词:野生大豆全基因组回交导入系
黑龙江省大豆蛋白质和油分含量与环境因素的相关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在黑龙江省18个地区选择熟期适宜的18份大豆品种为材料,结合当地8个主要环境因素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多元回归方法对影响大豆品质的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与经度、纬度、海拔、年平均气温、无霜期负相关,与年日照时数、降水量正相关。油分含量与经度、纬度、海拔、年平均气温、无霜期正相关,与年日照时数、降水量负相关。经度、纬度、海拔、年平均气温、无霜期等环境指标的提高对蛋白质含量形成和提高不利,却对油分含量的形成和提高有利;年日照时数、积温、降水量等环境指标的提高对蛋白质含量形成和提高有利,却不利于油分含量的形成和提高。这样的结论表明同一环境因素对蛋白质和油分形成可能具有互逆作用。
裴宇峰栾怀海刘春燕蒋洪蔚韩雪胡振帮胡国华
关键词:大豆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偏最小二乘回归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